APP下载

抗疫精神视域下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逻辑内涵

2022-03-17牛美芹

昭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抗疫中华民族育人

汪 军,牛美芹

(巢湖学院 a.党委学生工作部;b.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青年的成长,并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2020年初,面对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无情肆虐,中国青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的时代价值内涵。2021年初,大连海洋大学遭遇散发疫情,一张“风雪中的逆行”的照片刷屏网络。之后,西安实施严格疫情管控,高校学子一张又一张请战书,再次见证了中国青年的勇毅担当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1]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讲好抗疫故事,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培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勇于担当、能够担当、善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抗疫精神视域下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理论逻辑

加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是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内在要求,“事关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意识、担当精神和担当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一)责任担当教育是培育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抗疫精神所展现的责任担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积极弘扬和践行伟大抗疫精神,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弘扬者和自觉践行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名公民责任担当的基本价值遵循,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爱国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抗疫斗争中爱国主义汇聚成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青年大学生只有把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才能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敬业是对职业的认同和对社会的担当,抗疫斗争中正是由于许许多多普通人坚守岗位、勇于担当,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阻击疫情的钢铁长城。诚信、友善既是一种向上向善的道德追求,也是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他们不畏担当、不惧担当的勇毅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寄语经历疫情的大学毕业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3]

(二)责任担当教育是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价值遵循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有理想信念,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虽然这是对党员同志所提出的要求,但理想信念同样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我们要帮助青年大学生确立远大人生理想,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信心和决心,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不负人民寄予的期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以理想为人生航灯、以信念为前进动力、以担当为精神支撑,在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社会实践中砥砺品德修为,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到民族的“大我”、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责任担当教育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新时期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宗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起为党育人铸魂的历史使命,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一要培养青年大学生敢于担当的意识。当今时代,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世界格局多极化加速演进带来的风险,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带来的挑战,要培养青年大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勇挑重担、敢于担责。二要培养青年大学生能够担当的能力。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奋斗,青年大学生既要培养攻坚克难的毅力,也要勤学苦练、增长才干,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在担当中淬炼,在尽责中成长。三要培养青年大学生善于担当的精神。在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国秉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在全球抗疫合作中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既要胸怀实现民族复兴的抱负,也要具备共建人类命运同体的国际视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共同进步。

二、抗疫精神视域下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历史逻辑

青年大学生在历经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后,思想觉悟得到了提升,淬炼了意志、砥砺了品质、增强了担当,他们在抗疫斗争的实践中历练成长,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中国人民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的精神气概。

(一)责任担当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

“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时代前进的重要动力。”[4]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赓续传承的精神基因,已融入5000年中华文明的血脉,唯有担当情怀,才能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中华民族虽历经坎坷,仍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天下大同”的发展目标,崇尚“天下一家”的交往原则,倡导“命运与共”的相处关系。古之圣贤秉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坚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担当精神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许多仁人志士在追求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前赴后继,外求实现民族独立,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压;内求实现人民解放,摆脱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他们以自己的牺牲唤起民族觉醒,以生命践行使命担当。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信念,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化为砥砺前行、矢志奋斗的精神动力,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二)责任担当体现了中国革命文化的人民至上情怀

中国共产党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5]百年建党伟业,见证百年建党初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历史担当,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发展历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干部更是展现了敢于担责、勇于担责的大无畏气概,成为人民群众最值得信赖的主心骨。

(三)责任担当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践行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5]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立足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在实践中创造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铸就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内涵,赋予了担当精神以与时俱进的时代内容,使担当精神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在一代又一代有责任担当青年的接续奋斗中实现,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树立“功成不必在,功成必定有我”的主人翁意识,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三、抗疫精神视域下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实践逻辑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砥砺前行、接续奋斗,责任担当不仅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所应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们要讲好抗疫故事,传播好青年一代在抗疫中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正能量,用抗疫精神感染、激励、引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培养敢于担当、能够担当、善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在课内育人与课外育人的衔接中培养大学生的担当意识

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我们要在课内育人与课外育人的衔接中培养大学生的担当意识。一方面,要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通过思政课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培育大学生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时代自豪感。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讲清楚责任担当精神的历史传承和时代价值,启发大学生产生思想共鸣、价值认同、自觉践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另一方面,要发挥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一是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培养担当意识,组织“大学生自强之星”“志愿服务先进个人”评选,组织“成长在基层优秀毕业生专场报告会”,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朋辈引领作用;二是让大学生在校园活动浸润中培养担当意识,开展“传承红色经典”读书征文、朗诵、演讲,组织反映大学生参与抗疫的主题摄影展、书画展、话剧演出等,营造校园文化育人环境。

(二)在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的统一中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们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一方面,要教育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增强担当精神。教师要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素养,提高政治站位,讲清楚抗疫精神是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理论渊源;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建党初心;讲清楚社会主义制度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障。特别要讲好抗疫中青年大学勇于担当的故事,比如,大学生闫卓豪在云南德宏州三台山的乡村学校支教,通过演示科学实验激发起乡村孩子们对探求科学的兴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周绍栋等一批“90 后”,活跃在志愿服务的第一线,等等。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担当精神。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他们在走进工厂、农村、社区、敬老院的实践中,亲身感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血脉情怀和担当精神,自觉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成长为有责任担当、有家国情怀的时代青年。

(三)在线下育人与线上育人的融合中培育大学生的担当情怀

当代社会,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线下育人与线上育人的融合发展成为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在哪里”。线上教育既要坚持“正能量”的总要求、“管得住”的硬道理,又要掌握“用得好”的真本事。不断提高教师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疫情期间,各高校积极构建线上教学平台、丰富线上教学资源,组织教师开展线上教学、答疑、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职业指导、就业帮扶等,将课程思政融入线上教学全过程。充分利用校园网、易班、“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党和政府的疫情防控部署、疫情信息发布、抗疫英雄事迹学习,引领网络舆论正能量。线下教育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讲好抗疫故事,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和实践践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抗疫精神教育元素,宣传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学生事迹,发挥朋辈影响力,营造学习和践行伟大抗疫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勇于担责、敢于担当的情怀。

猜你喜欢

抗疫中华民族育人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画”说抗疫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