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有机协调及其机制构建

2022-03-17吴浩强刘慧岭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有机高质量

吴浩强,刘慧岭

(1.武汉轻工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一 引言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和后备军,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因青年教师初入高校,在平衡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方面存在能力与经验相对欠缺问题,该问题的化解程度对高校发展质量与青年教师自身发展水平均具有重要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平衡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长期被热议的话题,且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涵盖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状分析、教学与科研之间内在关系探讨、教学与科研实现平衡的策略分析等内容[2-7],而如何系统性探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有机协调关系,非简单地强调二者之间平衡衔接的线性关系,并构建有机协调机制,是现有相关文献存在的有待拓展的研究空间。鉴于此,本文将在厘清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系统分析教学与科研在有机协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实现有机协调的路径。

二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四项基本功能之一,也是高校的第一使命。在履行这一使命过程中,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教学与科研即言传与身教两者之间属于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6]。

(一) 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实践的现实需要

实现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在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实践中有其现实需要,具体而言:一是从青年教师个体角度来看,同时兼顾教学与科研是当今高校青年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但因经济压力、经验不足、能力相对欠缺等要素制约,高校青年教师尤其是大多数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在工作实践中面临着教学与科研中单一方面或两方面的工作困境,所以对高校青年教师践行尽职尽责而言,实现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有其现实需要。二是从有机协调机制设计角度来看,教学与科研之间缺乏系统性的协调设计。例如,因各种外在因素影响导致部分高校的发展方向过度导向于科研或是教学,以致相应的评价体系促使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重点也偏向于教学或是科研。另外,尽管存在部分高校设置有青年教师的引进类型选择,即科研型、教学科研型与教学型,但在涉及日常工作、绩效考核与职称评审时,该三种类型之间未能有清晰的运行界限与独立的评价体系,导致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缺乏实现协调的制度保障。

(二) 协调机制构建的理论要求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项核心职能,两者统一协调、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5],所以教学与科研也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对两者协调关系的探讨可用互涵式关系进行概括,借鉴豆书龙和叶敬忠[1]的分析逻辑,下文将从内容共融性、作用互构性与主体一致性三个层面探讨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互涵关系。

内容共融性强调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内容之间具有内在相融性与一致性。具体而言:一是教学与科研的目的均在于更好地培养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一流人才,两者践行方式虽有所不同,但在发展终极目标上具有同质性;二是对于青年教师个体而言,其教学与科研内容可被归属于同一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范畴,且内容上具有相互嵌入特征,能从知识角度促进教学体系与科研体系的不断完善。作用的互构性,强调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功能作用之间存在互促、互补与协调的有机关联。教学与科研是青年教师所具备的知识体系在同一领域不同层面的应用,该两者之间能相辅相成,共同促成青年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化。另外,教学侧重于言传,科研侧重于身教,两者如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育人,就能更好地培养一流人才[6]。主体一致性强调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所涉及主体具有共同性,即以党为领导主体,以高校为统筹施策主体,以青年教师为落实主体,以高校师生为受益主体。教学与科研的有机协调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协同作用,才能形成共赢局面。

三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实践的可行性

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具有促使其教学与科研实现有机协调的实践可行性,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是教学能为科研深化赋予新的动能。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获取其科研深化的新动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温故而知新”。通常而言,教师教学内容均属于某一学科知识体系内相对经典的知识点,在其构建初始属于学科前沿性研究成果,在其长期发展演进过程中也得到大量学者反复论证与深入解析,所以教学能促使青年教师“温故而知新”,从教授的经典知识中所蕴含的科研思维与方法获得科研深化的灵感与新的研究思路。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能就教授的某一知识点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加深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理解的同时也能获得不同视角的见解,而这也能为研究逻辑的完善与成果可信度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二是科研能为教学深化提供支撑依据。科研是对某学科知识体系内某一知识点进行革新与发展的过程,该过程能不断加深教师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以此能促使青年教师以更好的方式与切入点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同时,科研成果也属于对现有知识点的完善、补充与更新,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讲授内容相关联的前沿研究成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

三是新时代高校的新发展目标为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提供了践行空间。在过往的各种高校综合评价体系中均过度强调科研成果的权重,致使高校内部所制定的教师评价体系与职称评定标准过度导向于科研,从而导致高校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为此,国家先后颁布有《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目的在于改进与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并根据学科特征与教师工作岗位类型打通相应体系内的晋升渠道,以保障每位教师能“人尽其才”,如教学型教授的设置等。因此,在新时代高校践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教师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为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实现有机协调提供了践行空间。

四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面临的障碍

自国家颁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系列改进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以来,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高校的具体落实层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尽管如此,但推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仍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是推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首先,顶层设计有待加强,即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的政策匮乏。虽然相关部门机构已经着手改进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但教学与科研如何有机协调的政策方案还有待构建,以此导致各高校调整改进的零散化和随意化,难以满足实践需求。其次,统筹协调机制有待明确。统筹协调强调将教学与科研的各构成之间进行有机连接,通过强化相互之间的柔性特征以形成互促、互补、共进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统筹协调机制有待明确主要表现在未能构建起教学与科研实现有机协调的运行体系,涵盖教学与科研主导组织之间、关联主体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如教务处与科研处之间、学院与教师个人之间等,即评价教师的不同维度之间不能实现有效衔接,以致不能对教师的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微观施策机制有待完善,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发展理念或是对高校办学的评价导向并未从过度重视科研得到有效改善,导致青年教师仍重科研轻教学,或是不能明确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范畴。例如,存在因微观施策单位的科研成果不够或是教学教师人员不足,而导致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职责范围被随意更改与调整的问题。

二是推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的驱动力体系有待优化。首先,高校致力于有机协调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动力缺乏,即高校不能从该过程中获得有效的价值回报,如好的竞争排名、办学经费等。其次,青年教师缺乏有机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动力。因高校青年教师(尤其是博士毕业刚步入高校的青年教师)经济物质基础差、教学与科研资源获取能力弱,在不完善的评价体系中,青年教师更倾向于急功近利与浮躁的工作心态,而非稳步扎实工作,以致力于教学与科研的协同推进。最后,驱动力体系之间有待优化,即高校、院系、教师个体之间致力于有机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动力协同性有待增强。

五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协调路径

根据上文阐释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必要性、可行性与障碍,下文将从发展思想与理念的更新、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配套政策的贯彻落实等层面解构有机协调的实现路径。

一是深化功能定位认知,构建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新思维。在经济社会发展演进不同阶段,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导向会存在显著差异。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高校也踏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契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作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构成内容,青年教师评价体系功能定位也需随之发生显著变化,即高校如何发展才能促使其所履行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基本职能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对这一问题是需要有清晰认知的。同时,也需要依此构建新的思维方式以完善青年教师的评价体系,从而在根源上化解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冲突,促成两者相辅相成与有机协调。

二是积极推进顶层设计,完善协调发展机制。积极推进顶层设计,强化高位推动,即针对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的落实过程中所存在的“堵点”“难点”“痛点”,应深入理解高校高质量发展与青年教师评价体系功能的本质,建立与完善顶层设计,根据过往发展经验,构建高位推动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发展的统筹机制,健全考核落实机制,且各高校与院系可根据实情制定细则与实施方案,坚持实事求是,把握好各项工作的时效度,以针对性地解决现有机制的运行低效或内容之间不相适应问题。同时,还需要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强化发展柔性特征。涵盖有机协调体系内部的协同,包括部门之间的协同、资源要素之间的协同、政策规划之间的协同,以及依托于有机协调体系连接而建立的与青年教师发展空间之间的协同等。

三是增强持续耐心和战略框架式思考能力,防止“急功近利”和“短视”发展决策的出现,从而完善与有机协调机制相适应的支持保障体系。推动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是落实全面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机构成,而全面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助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内容。高校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应当融入持续耐心与战略框架式思考,防止“急功近利”和“短视”发展决策的出现,才能明晰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实现的合理路径,选择与有待重构、调整和优化的构成内容。

四是完善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的管理机制。完善教师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的管理机制,明确各构成要素作用特征,构建实现各构成之间协同作用的长效机制。有机协调管理属于对有机协调从决策、实施过程与成果应用的全阶段管理,涉及有机协调机制自身的建设管理,及有机协调机制与高校高质量发展其他构成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的管理。在有机协调机制构建过程中需要明确各构成的作用特征与规律,并结合外部宏观环境情况,从专业人才支持、资金投入、知识技术供给等资源要素的协同作用视角,从青年教师、院系与高校等参与主体的协同视角等完善管理机制,以保障各构成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功能作用,并能高效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结果。

六 结语

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情况直接关联着高校发展质量。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青年教师的两大重要任务,明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助力推动新时代高校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因此,有必要依托于新时代推动落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构建长效协调机制以平衡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依此分析,本文阐释了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有机协调的必要性、可行性与障碍,并据此从深化功能定位认知、积极推进顶层设计、增强持续耐心和战略框架式思考能力、完善有机协调管理机制等层面解构了有机协调的实现路径。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有机高质量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