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市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策略研究★

2022-03-17瑞,王

山西建筑 2022年6期
关键词:纱厂厂房遗产

张 瑞,王 滢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384)

1 工业遗产相关内涵

1.1 工业遗产的概念

国际社会对于工业遗产的基本定义来自《下塔吉尔宪章》: “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移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居住、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1.2 城市旧工业区的特征

城市旧工业区大多为传统制造业企业,一般集中在城市老城区或中心区及其边缘地带。由于城市转型发展需要进行建设用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等原因,原有产业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对原企业提出迁出中心区、撤厂或进行优化升级等要求[1]。城市旧工业区虽有着产业衰落、环境污染等问题,但因其所处的优越的地理区位,承载着时代文化的历史,是城市更新重要的一部分。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针对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相关研究的发展沿革,可分为三个阶段[2]:

第一阶段(20 世纪50 年代~70 年代) : 20 世纪中期西方国家转型和“工业考古学”概念的提出,开始对工业遗迹进行发展和保护。20 世纪60 年代“工业遗产”理论初步形成,社会各界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不断增加。以《威尼斯宪章》为起点,诞生了一系列国际文物保护文件。19 世纪纽约苏荷工业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业区向创意产业园转型的旧工业建筑。

第二阶段(20 世纪70 年代~21 世纪初) :20 世纪70年代开始,城中大量旧厂房、仓库等闲置使得工业遗产的概念逐渐确立。1973 年第一节国际工业纪念物保护会议促进西方国家未来对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发展以及1978 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的成立,推动相应的保护法规出台。1978 年英国铁桥峡谷成为第一例工业遗产,至2002 年全球收录37 个工业遗产。

第三阶段(21 世纪初至今) :逐渐呈现为建筑学与其他学科大量交叉互动研究的发展态势,促使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在原有框架上实现多学融合。之后在工业遗产理论研究的多角度化和实际中的新技术方法等都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中有所体现[3]。

2.2 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始于《无锡建议》的通过,经过14 年的努力,在理论方面有丰富硕果。从20 世纪90 年代对国外案例的总结归纳到21 世纪从多学科角度对其进行交叉研究。陆邵明在《关于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一文中将衰落的城市码头工业区改造根据不同的保护与再利用类型分为保护改造型和改造保护型[4]。卫龙武、吕志涛、郭彤所著的《建筑评估、加固与改造》从建筑结构的角度分析旧工业建筑的残损机理,并介绍了多种原有建筑结构的鉴定技术和检测其安全性的方法[5]。刘伯英针对工业遗产的概念、类型、特征和价值做了系统阐述,并在城市、工业区、厂区等不同层面对工业用地、建筑物和设施设备进行调查研究,充分探索工业资源改造再利用设计的创新方法。现仍是工业遗产调查研究和保护利用的起步阶段,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也是日益增多。

3 无锡振新纱厂更新改造策略

3.1 无锡振新纱厂现状分析

3.1.1厂区概况

无锡振新纱厂,在梁溪区健康路116 号,位于茂新面粉厂东侧,环城河南岸,紧邻无锡老城区,周边历史文化保护单位众多[6]。振新纱厂作为无锡市第二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厂区规模较大且保存情况较完整,初步定为原址保护。振新纱厂厂区北至解放南路,南至振新路,西至学前西路,东至健康路,北侧有环城河,总占地6.5 ha(见图1) 。

图1 区位分析图

3.1.2历史建筑现状

1) 从建筑年代上看,建筑年代较久远。厂区东侧有少数清末时期的老厂房和一些20 世纪60 年代的老厂房;厂区南侧有排列整齐的60 年代~80 年代的厂房、办公楼;东南角为多层办公楼(棉纺织协会) (见图2) 。

图2 建筑年代分析图

2) 从建筑高度上看,建筑高度整体为10 m 以下的低多层建筑。大多数为单层车间,较高的为烟囱、散热塔等构筑物。东南角的办公楼的高度为厂区之最,为十层,体现了现代化。

3) 从功能上看,有络筒车间、倒纱车间、热处理车间、倒毛机车间、槽筒车间、办公楼等建筑,功能种类十分丰富。

4) 从平面形式上看,大部分厂房为矩形平面,以10 m 的间距布置柱网,也有两跨、三跨并列布置的中型厂房;办公楼呈L 型的板式和U 型半围合式形态。

5) 从建筑质量上看,有建筑整体保护完好的建筑,也有建筑虽破败但结构保存完好的建筑,还有略显杂乱的临时建筑物。

6) 从保护对象上看,振新纱厂现需保护的内容有:古运河、旧厂房、旧设备、烟囱、冷却塔、码头等。振新纱厂保存了传统制纱业的设备,这些建筑独具特色,在规划中应充分保护并加以利用,形成独特风景线(见图3) 。

图3 保护对象分析图

3.1.3整体环境风貌

整体环境呈现出相对完整、优美、和谐的风貌。各建筑的建造形制、风格、色彩等相互协调,整体建筑高度控制相对合理,营造出一种开阔、舒适的视觉空间。大部分铺装、绿化和公共设施与厂房的布局、构造和样式相协调,体现出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

3.2 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判断

3.2.1历史文化特色

振新纱厂具有丰富的工业遗存,记载了无锡市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体现了无锡的工业风貌,为探寻纱文化提供了具体实物载体,较为完善的空间格局和工业遗迹也体现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3.2.2历史价值

振新纱厂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工商业史、荣氏家族创业史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中国近代工业遗产的遗存问题提供借鉴的方法[7]。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振新纱厂在无锡工业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振新纱厂都在时代前列,其先进生产力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 无锡振新纱厂代表了荣氏家族发展民族实业的壮举。荣氏家族的发展充满传奇色彩,荣氏家族共创建24 个中大型工厂,为中国实业发展作出实际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荣氏企业变为国营企业,继续中国现代工商业事业发光发热[8]。

3.2.3建筑价值

无锡振新纱厂旧址得到较好保护,厂区内建筑布局较有序。厂房结构保存完善,从建筑形式上可以看出多种功能,种类丰富多彩。厂房年代久远,有大量工业遗存,为工业建筑的研究提供参考。

3.2.4环境价值

中国城市大多以水兴起,而工商业也在水边发展壮大。在交通不太方便的近代,许多货运都依靠水运,棉纺产品也不例外。振新纱厂位于护城河南侧,运输、生产十分便捷。河畔为工业建筑,高大的烟囱和秩序井然的仓房,体现工业特殊的韵律美。北侧靠河,东侧为体育公园,毗邻无锡老城区,古建筑如诗如画,周边环境优美。

3.3 保护与更新规划

3.3.1规划设计原则

1) 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从原来的单纯保护走向合理的多元化利用。坚持保护与利用相辅相成,结合无锡振新纱厂的现状,辅以独特的发展理念,使改造后的振新纱厂既有近代文化的底蕴,又有现代生活的内涵[9]。

2) 遵循“恢复活力,聚集人气”的原则: 注重对无锡振新纱厂内涵的挖掘和活力的重塑,使工业遗产健康地发展。振新纱厂作为活态的城市遗产,结合文化特色改善其“造血”能力,使之参与城市生活,为当代居民生活提供物质服务和文化内涵。

3) 坚持功能提升的原则: 原本为生产功能的振新纱厂,现在已无法继续投入生产使用。应重新规划其内部功能,其功能定位应可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从而带动地区的功能提升。

4) 坚持生活延续性的原则: 保持工业遗产区内生活氛围,保护与合理使用相结合,改善厂区内的基础设施,与时代接轨,便于民众使用。对原有功能进行合理置换,既保护其内部设施又进行更新置换,赋予原功能更深沉的内涵,新置换的功能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和谐发展。

3.3.2规划定位及目标

1) 规划定位。

以纱文化博物馆与文化创意产业园有机结合,包含文化、商业、办公等功能的“众创空间”,体现“多元化”的产业定位,集聚现代服务业中设计、研发、展示、营销等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保护重要工业遗存的基础上,对部分工业建筑进行改造,打造创意产业新模式。

2) 规划目标。

a.保持振新纱厂的整体空间格局和具有文化价值特色的厂区风貌。保护振新纱厂丰富的工业文化遗存,保持振新纱厂的传统制纱业工序,使其见证无锡纱业的过去与现在,也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印记。

b.逐步改善振新纱厂厂区基础设施交通条件、厂房质量和环境,使其更好地发挥多样功能。

c.制定非物质工业遗存保护规划,保护制纱业、倒纱业、纺纱业等非物质工业遗产。

3.3.3保护利用思路

保护重要工业遗存的基础上,对部分工业建筑进行改造,打造创意产业新模式。为了更好地活化振新纱厂,结合规划目标,综合考虑振新纱厂未来发展情况,对厂区内用地进行调整。以达到完善功能,适当增加对外开放用地,保障园区展示的承载能力。

1) 保护:保留建筑整体保护完好的厂房建筑。清末厂房建筑虽年代久远,但保存状态良好,体现时代印记,能较好地传承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历史。该类建筑条件优良,故加以保护,体现合理性。

2) 改善:对于建筑整体保护较完好,对其外部及内部进行改善,加以改造后成为纱文化博物馆、展览园和众创空间,注以新功能。

3) 修缮:对于建筑整体较完好,年代较近的建筑,对其内外进行修缮,引入小型产业丰富园区业态。

4) 整治:对于建筑整体较破败,但框架结构保存完好的厂房、仓库,可采取拆除外墙保留钢架结构的方法使其变成构筑物,赋予时代气息。

5) 拆除:振新纱厂有少量临时搭建物,较为散乱、无序,严重影响工业遗产整体风貌,需要整体整治,进行拆除,以保障振新纱厂的整体风貌协调。

6) 加建:结合园区建筑特色,适当加建风格一致的建筑,使基地形成闭合园区,突出重点景观与建筑,增强游览美感。

3.3.4空间组织模式

1) 空间结构。

园区形成“一核、一环、两带、六片区、多节点”的功能结构(见图4 ~图7) 。

图4 总平面图

图5 鸟瞰图

图6 功能结构分析图

图7 功能及占比

一心:以工业文化公园为核心,营造优美环境。串联办公、商业、展示、游玩等功能,园区核心赏心悦目,给创意产业园注入生机。

一环:以“U”型串联全区各功能的功能环带,使各功能有机联结,体现规划系统性。

两带:沿环城河形成的滨河景观带,由纱文化博物馆和展销中心连成的步行主轴带。两带呈十字相交于码头,丰富园区景观。

六片区: 特色商业区、众创空间、展销体验中心、小型办公区、多层办公区、纱文化展览园。六大片区构成创意产业园主要功能,让游览者在游玩中感受工业文化,让工作者在紧张办公之余有娱乐休闲之处,满足多类人群需求。

多节点:多个绿地、广场节点。

2) 道路系统规划。

a.规划原则。基本保留原有道路体系,局部改善使之成为一体。内外交通更紧密地衔接,满足多种交通的不同需求,保证园区内外交通的畅通。规划相对独立的游览观光环线,有机地联系各功能区。

b.道路网规划。对外交通: 原南侧道路交叉口布置不合理,现对南部道路进行梳理,规划形成三角岛来分流车辆。内部车行交通:原道路为南侧和西侧的断头路,现整合园区原有道路。南侧道路开口向东移动80 m,西侧道路稍微在构筑物处改道。加强并畅通规划范围内各片区的交通联系,健全路网。形成“L”型路网结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系统:突出“步道优先”的观念,核心节点、绿化节点以及滨水步行道,与基本步行网络相融合,为悠闲漫步或快速步行等不同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路径选择。自行车系统则与开敞绿化带及公共共享带的步行道网结合南部和东北角公园为主要人行出入口,西部商业步行街为步行次道,沿环城河形成景观步道。

3) 景观系统规划。

a.整改园区游览区铺地,主要为与改造风格相应的青石板砖; 园区栽培绿植,保留现有的树种,并新增特色植物,增强园区绿化。

b.公园内添加工业水景、廊亭等景观小品,使景观与工业建筑相符。

c.核心景观为工业文化公园。主要景观轴线从南至北渗透到环城河码头,滨河步道贯穿园区东西(见图8,图9) 。

图8 众创大道

图9 工业文化公园

d.园区内景观丰富,环境优美。

3.3.5空间提升策略

在保护更新和功能分析中,着重于保护与更新并重的思想,一方面将原有的禀赋资源加以提升,另一方面根据定位的不同注入填补空白的创新要素,并考虑实际可行性。结合该地段特点,提出文化提升与创新注入两大策略。

1) 文化提升策略。

工业生产体验:振新纱厂的制纱业是工业活动之一,有多种工序,可供游览者近距离体验纱工艺的精美。通过改造部分厂房作为体验坊,让游览者亲历纺纱过程,感受工业生产工序的魅力,继而体会到工业遗产所代表的时代符号。

纱文化游览:选取部分保存完好的振新纱厂旧址,作为棉纺织博物馆和游览园,将文化交流的城市空间作为一种认知符号,供大家游览欣赏。通过对旧址的保护,辅以策划的烘托,极大延展振新纱厂的内涵。

2) 创新注入策略。

a.现代功能融入传统工业格局: 对无锡振新纱厂的改造和更新应能够彰显无锡工业历史文脉和特色,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和现代生活要求,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在园区内安排的新功能应符合地域性特色,满足当代人生活需要,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b.钢架结构解读工业遗产。在滨河景观带设置二层观景廊道和平台,便于眺望厂区优美环境。将部分建筑结构保存完好、外墙破败的厂房,进行改造形成钢架构筑物,作为工业文化广场的一部分,使园区注入工业气息,既延续工业文化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保护工业文化真实载体(见图10,图11) 。

图10 钢架休闲空间

图11 商业综合体

4 结论与建议

工业遗产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沉淀了近现代的历史、艺术、技术或科学价值,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城市肌理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引导小型产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园区综合实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保证最佳规模效益。从而达到引导小众产业向园区集聚的目的,促进工业文化与创意的融合[10]。依托时代背景,把工业遗产的历史内涵融入当代生活,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激发地区活力。

1) 活化工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不应该是凝固的、被动的,应在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功能适度转化转换,达到发展再利用,将保护方式从“死保”转化为“活保”。将工业遗产重新在新的环境中进行使用,按照严格保留工业遗产的原有格局、结构和特色为最基本原则,科学规划成一个特定区域,为工业遗产和相关的工业生产作记录、解释、展示,当中包括对旧建筑的改造,以实现二次利用。

2) 构建非物质工业遗产资源保护体系。在工业文化悠久、特色鲜明的区域,加强对非物质工业遗产有效利用途径的研究探索。以工业生产活动和非物质工业遗产展示场馆、游览园等为平台,积极传播和展示。建立非物质工业遗产保护网站,定期维护,鼓励和支持对非物质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

猜你喜欢

纱厂厂房遗产
工业厂房通风管道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工业厂房给排水与消防系统创新设计分析
某大型钢结构厂房桁架制作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遗产怎么分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裕湘纱厂:“湖南工业活化石”
千万遗产
上海纱厂工人代表大会万岁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