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故事在古筝作品中的融合与继承
——以古筝协奏曲《云裳诉》为例

2022-03-17李书晴胡婷婷

戏剧之家 2022年8期
关键词:云裳慢板故事性

李书晴,胡婷婷

(江汉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古筝发展至今有着很多家喻户晓的优秀古筝作品,其中许多筝曲有的是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筝曲的故事性而广泛流传。现代作曲家在创作古筝曲的同时不仅在演奏技法和曲式结构上创新,还继承了传统筝曲的风格、文化和故事性。笔者在本文所选取的现代古筝与钢琴协奏曲《云裳诉》,乐曲讲述了中国传统故事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悲惨爱情,它的演奏技法中也完美地融入了陕西“碗碗腔”的韵味,使得乐曲更具戏剧性与故事性。

一、乐曲创作背景

周煜国,长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创作活动,为我国民族音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2002 年周煜国先生接受了袁莎女生的邀约,创作了古筝协奏曲《云裳诉》,此曲以《乡韵》的旋律作为基础,并以《长恨歌》这首名诗作为素材。“云裳”这一词源于李白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首筝曲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和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的悔恨和痛苦之情。

二、《云裳诉》作品结构、演奏技法与故事性的体现

(一)《云裳诉》的乐曲结构

乐曲引子开始由强烈的古筝进入,两个小节后,钢琴左右手的双八度加上古筝的刮奏与摇指,衬托出整首乐曲的基调。慢板中具有歌唱性的旋律呈现出乐曲的主题,第一次主旋律的出现在中低音区,随着歌唱性的旋律缓缓入耳,仿佛是在向听众缓缓述说着故事的开始;第二次主旋律的出现则是在高音区,使得整个慢板的情感得到升华。快板的一开始是灵巧、激烈的,节奏欢快清晰,到第二部分又出现了主旋律,这段摇指的演奏拉伸了主题旋律。最后回到激烈的情绪后在刮奏下进入华彩段,开始由古筝独奏,节奏相对自由,左右手配合难度提高,达到情感最高点。再现部分与慢板主旋律一样,与慢板相比此段只在高音区再现出了主题旋律。最后的尾声则是又回到了激昂的状态,在刮奏和右手的和弦下结束了整首乐曲,与开头的引子达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二)《云裳诉》的演奏技法

古筝在现在有很多的演奏技法,通常在弹奏时左右手分工明确。在传统的曲目中,右手主要负责弹出主旋律,左手负责按音、揉弦等等,不过随着古筝演奏技法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现在很多筝曲中左手也会负责到旋律声部。在筝曲《云裳诉》中,很多地方都是通过演奏者左手的按音技巧和左右手的配合演奏来表达的。

《云裳诉》全曲为“G”调,乐曲的第一段中出现了多次的Ⅳ级音Ⅶ级音,这时就需要运用到左手的按音。此曲又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全曲贯通了“碗碗腔”的运用,所以在演奏时要表现为“秦筝”中音稍高的升“fa”音和稍低的降“xi”音的风格特点,加上演奏者为了表达情感和保证乐曲的流动性所运用的颤音,所以此曲的第一段在演奏上还是有着一定的难度。

本曲中变化音相隔的较短(谱例1),因此左手在按弦的过程中常需大指的运用。如22 小节的“misol”音到“do”音,“mi-sol”音弹奏时需要用左手的大指按弦来获取准确的音准,这样会使乐句的余音更长、韵味更足,且不会影响到后面的“do”音的音准与节奏。此曲中,大指按弦的地方多为上滑音,幅度一般要控制在小三度左右,所以要借助手腕和小臂的力量,使得乐曲旋律柔美更具歌唱性。

乐曲的快板段,右手演奏时既要清晰有力,又要节奏明快。左手的滑音的音准要准确。

在每一小节都会出现上滑音(谱例2)中,要求左手按音为小三度音如“mi”音到“sol”音。钢琴在本段中的伴奏多以轻巧的和声为主,模仿了战士们在战场上打鼓的节奏点。古筝更多的则是快速指序,演奏时每个音都是铿锵有力的,感受手指的主动性,不能过于紧张。一段较为抒情的摇指过后,紧接着的是乐曲快板的最后部分,这一部分比快板开头的速度要更快,这时左右手的点指技法将情绪推向了最高点。点指时要求触弦的速度要快,并借用手臂和身体的力量带动乐句发展,点指每一次加力度的时候不仅是对演奏者技术的考验,更是情感愈发强烈的表现。

华彩段落为古筝独奏,古筝的摇指跨域了四个八度(谱例3)。弹奏此段时,右手要注意摇指的密度,尽量减少杂音,模仿出唐玄宗情绪崩溃到发出无法控制的呻吟声;左手是以密颤的方式来表达此时的悲情,达到哭腔的效果,密颤时用大臂带动小臂的力量,充分表现出乐曲的戏剧性,催人泪下。

谱例1:

谱例2:

谱例3:

乐曲的再现段又回到了之前慢板的旋律,但与慢板的情绪大有不同,在弹奏此段时,速度应比慢板段更慢,但也要保证乐句的流动性,在左手的配合下弹出回忆过往的意境。结尾句左手的刮奏和右手的遥指使人意味深长,在最后一个坚定、果断的和弦后结束了整个曲子。

(三)《云裳诉》故事性的情感处理与体现

在了解乐曲的故事背景之后,此曲最主要的三个部分,慢板段、快板段和再现段,依次对应的故事情节为美好的爱情、战乱期间的内心斗争、失去后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在情感上的处理主要突出两点,第一点,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有代入感,在乐曲慢板悲伤的时候演奏者也要弹出悲伤的感觉,但在乐曲推向高潮的时候也不能过早地投入情感,在情感的运用上要把握“度”的问题,所以它与演奏者技术的掌握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在慢板旋律的进行中,左手的颤音需要随着演奏者感情的浮动来做处理,或轻、或重、或密集、或舒缓。要让余音有迂回、梦幻的感觉,演奏者要身临其境般地进入到故事的情节中去;快板段在技法的处理中要求每个音在弹奏的过程中都是铿锵有力的,右手的瞬间发力和快速触弦模仿出了沙地里马蹄的声音,嘈嘈声中,烘托出了安史之乱后,兵荒马乱的场景,营造出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氛围感。第二点,要有“气韵”的结合,通过呼吸去感受乐曲的“韵味”以气带韵。如在引子结束后,一段钢琴的铺垫下让演奏者慢慢沉下心,这时演奏者的呼吸要随之平缓下来,去想象梦回唐玄宗的时代,让听众和演奏者一起被“拉”回到这段历史中去,一起歌颂这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再如再现部分,这一部分的处理要比慢板更为平缓一些,这时气息必须贯穿始终,这样乐曲才会有流动性。

筝曲中故事性的体现主要是依靠演奏者情感的运用与表达来完成的,并不是像演说家那样真的去把故事讲出来,而是要感受故事中的情感,是悲、是喜、是哀,还是其他的情感。听众也是根据这些情感的体验而联想到故事的画面。所以乐曲的情感处理和故事性的表达是密不可分的。

三、中国传统故事在现代古筝作品创作中的运用与继承

古筝在经过了漫长的岁月长河后,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具有很重要的教化意义,古筝的起源说中也流传着很多中国传统故事,有说它最开始是一件兵器,后来加上弦后发现声音很悦耳,故有“筝横为乐,立地成兵”的说法。也有说筝最早的化身为瑟,因“儿女相争,引破为二”的“瑟”称为“筝”,这些流传着的故事都证明了古筝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故事性的乐器,中国传统故事不仅仅是我们文明传承的载体,它同样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演变的过程。古筝这件乐器早已与中国传统故事密不可分,很多听众也正是了解了一些曲目的故事背景后,才能更好地与筝曲产生共鸣。要让古筝能够更广泛地被喜爱,一是要有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和优美动听的旋律,二是还需要一些故事来推动筝曲的发展。正如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之所以被广泛流传,甚至发展成了知音文化乃至被带到月球,就是因为它与伯牙子期的故事密不可分。

让人感觉欣慰与欢喜的是,现代很多作曲家能够意识到筝曲故事性的重要。现代很多筝曲也是以传统故事为基调而创作的,如《临安遗恨》表达的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箜篌引》表达的是梨园子弟李凭的故事等。中国传统故事不仅仅是创作的灵感,也是筝曲传播的灵魂。演奏者在演奏这类作品时,脑海里会自然联想到那些历史性的画面,听众了解到曲目的故事性后会更容易发生共鸣,然后在音乐的推动下被带入到故事情节中去,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故事传承的一种方式。现代作曲家以传统故事为基调创作曲子的同时,自然会和传统故事联系到一起,在习筝者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了解到乐曲的故事性,这样中国传统故事与古筝曲就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无论是哪一方流传的广泛都会带动另一方的发展,是一种互利共赢的状态,这样除了能让古筝得到更好的发展,还能让传统故事和优秀的中国文化得到了更好的继承。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古筝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故事作为载体,正像本文所阐述的筝曲《云裳诉》一样,它是一首优秀的古筝协奏曲,它融入了很多优秀的中国传统元素,包括中国的传统故事,使得中国传统故事与古筝曲碰撞出了耐人寻味的火花,使听众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相信在未来,无论是古筝曲的发展还是中国传统故事发展,都能越来越好,承载着国家的希望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云裳慢板故事性
乘鸾云裳
小说叙事如何充满故事性
探究故事性儿歌对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的促进作用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基于田野调查的澧水船工号子研究
西皮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