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旁骛,舞以赤诚
2022-03-17华南
华南
202 2年,新年伊始,王亚彬依旧与舞相伴。“为人民而舞”——《舞动经典》首轮巡演收官演出,她再次《扇舞丹青》。青丝、彩扇、长袖、扇舞,行云流水,刚柔相济,错落有致,传递中国古典舞蹈内在精神和中国传统美学意蕴。
回望过去一年,国家一级演员、青年舞蹈家、北京舞蹈学院舞蹈教师王亚彬参加“中国文联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投身中国舞协“顶尖舞者”培养平台,参与北京舞蹈学院“为人民而舞—舞动经典”集锦展演等线下讲座、演出;在中国舞蹈家协会支持下,创作舞剧《世界》,并登上德国舞蹈大会,成为当年入围这一全球性舞蹈盛会的惟一中国剧目;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舞台演出有了新的创作方式,比如以中国传统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为表达元素,与苏格兰舞蹈剧场联合创作《合》,体现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舞蹈影像作品。她兼顾舞蹈理论与创作,专注艺术传播,深入国际交流。
“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能够筑就文艺高峰”,王亚彬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给予文艺工作者发奋图强最好的信任与鼓励。
自从6岁接触舞蹈,“舞”是王亚彬当之无愧的人生关键词。她不在排练厅、剧场,就是在去排练厅、剧场的路上。这是她的日常,日复一日。曾有很多人问王亚彬“舞蹈是什么”,她的答案是:“舞蹈是我身体里的血液,是我的生命,让我敢于面对世界,并忘记悲伤。”
为人民起舞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1年1月1日起,北京舞蹈学院围绕“为人民而舞”主题,开启庆祝建党百年百部作品展播活动,收集整理北京舞蹈学院1954年建校以来的师生教学实践精品,陆续在线上平台播出。展播不僅展示台前的舞蹈之美,更通过资料、访谈等内容深挖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和历史意义,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思想引导。
与此同时,北京舞蹈学院还选取部分经典作品复排,呈现“为人民而舞”主题专场演出。5月,“为人民而舞”——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全国巡演(2021)启动,王亚彬作为优秀青年舞蹈家代表,与舞团其他成员前往上海、广州等13个城市,进行30余场演出。
巡演中,王亚彬重新演绎《扇舞丹青》等经典剧目,也带来自己编导的现代舞《女人与海》,高质量呈现在观众面前。王亚彬看到,有老年观众重温陪伴他们走过青春岁月的舞蹈经典,在台下看得热泪盈眶;有年轻观众,按捺不住心潮澎湃,只因经典对他们的激励和鼓舞。来自观众的反馈,也激励着王亚彬。在一场又一场演出中,“人民”的概念在她心中越发清晰。
在建党百年之际,王亚彬还受苏州芭蕾舞团委托,担任芭蕾舞剧《我的名字叫丁香》的编舞和导演。这是一部讲述红色故事的芭蕾作品,主人公“丁香”是1932年12月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的苏州籍革命烈士白丁香,“阿乐”是白丁香的革命伴侣乐于泓。“白丁香是一个苏州姑娘,也是一位烈士。丁香在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结识一生所爱阿乐,1932年,新婚五个月、怀有三个月身孕的丁香,因为叛徒出卖而被捕。生死抉择之际,她毅然违背作为母亲的本能,坚定选择信仰。同年12月,她被敌人押解到雨花台秘密枪决。”翻阅这段历史,王亚彬被深深触动。
在她看来,丁香的故事是关于爱情和信仰的,是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精神追随。王亚彬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打破时间限制,用多重空间将不同故事线穿插呈现,以表现超越时空的爱与信仰,“舞蹈的形式与意境特别适合表现这样的题材”。
在情节编排上,王亚彬抛弃线性叙事,将舞台安排得多棱镜一样,让同一场景有着丰沛的喜怒哀乐,让人们看到温婉背后的决绝、移情背后的忠贞,隐藏在平静下的惊心动魄和时光流转中的人性光芒。“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然而在丁香的故事里,生命陨落当然令人悲伤,可因为信仰,这种牺牲又极其壮丽”,王亚彬说,“而阿乐的思念,石钟曼的替代,乐丁香的传承,让人看到精神的生生不息、情感的守望传承,它们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
正如王亚彬在文代会上,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所表达的心声:“我有幸作为艺术家代表参加了第十一次文代会,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总书记讲话中谈到五个殷切希望,为未来的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明确了理念,提出了要求,做什么,怎么做,句句精深,需要文艺工作者高度重视、深刻领悟,并竭尽全力付诸于实践。”
舞蹈是力量,是生命的追寻
王亚彬6岁开始学习舞蹈,那时还不懂得舞蹈真正意义,“父母为了让我艺术性地强健身体,送我去家门口的舞蹈班”。这个瘦瘦的小姑娘在业余学习中展现出令人惊艳的天赋。三年间,启蒙老师李华无数次跟王亚彬的父母说:“亚彬未来一定能成为出色的舞者,应该送她去最好的地方学舞蹈……”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跳舞并不是一条被普遍认可的发展路径。王亚彬还记得,当时父母总是礼貌地笑笑,就带她回家了。但是李华反复建议王亚彬走专业道路,并在三年间带她接触很多不同舞蹈形态和舞种,舞蹈世界的丰富多彩,令王亚彬义无反顾爱上这门艺术。
9岁时,王亚彬考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学习中国古典舞,同时也接受芭蕾舞和现当代舞训练,走上专业之路。开学第一课,老师为他们播放一部纪录片,讲述中国舞蹈前辈为艺术的付出和拼搏,王亚彬当时转头看看同桌说:“我也要成为一名舞蹈家。”
在北京舞蹈学院,王亚彬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锻造了作为专业舞者的肢体,饱尝艰辛、苦涩,也体味舞蹈之美,激发对舞蹈的爱。在时任系主任王佩瑛眼中,这个实在的女孩子跳、转、翻样样有料,精、气、神处处光彩,还多少有些不慌不乱、不急不躁。王亚彬认为,“凡事有爱才能持久,才充满激情。每次跳舞都像一次洗礼,让我拥有无限活力,无论心态,还是生命力”。
2003年,王亚彬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舞剧系(现中国古典舞系)毕业,留校成为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舞者和教师。“我觉得很踏实,可以与我相爱的舞蹈为伴。”成立于1987年的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由北京舞蹈学院优秀毕业生组成,目前有23名青年舞者。在北舞青年舞团独特机制下,王亚彬如今拥有演员、编导、老师等不同身份。她认为教学相长,创演兼顾,每种身份都是对艺术执着追求的一部分。“舞蹈艺术是多维空间里的现场艺术,作为一个舞者、编舞,平生最爱就是舞蹈。我是幸运的,因为不仅是我选择了舞蹈,舞蹈同样也选择了我。”
水袖善舞,舞出生命热诚
在2021年“为人民而舞”——《舞动经典》巡演中,王亚彬又一次舞起《扇舞丹青》。她特意在微博上展示自己17岁、27岁和37岁跳这支舞蹈时、同一个姿势的剧照,既是感慨时间飞逝,也表明这支作品经受时间检验后的生命力。
17岁,是王亚彬第一次跳《扇舞丹青》的年龄。那一年,她凭借此舞获得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金奖。舞蹈以中国古典舞水袖和民族扇舞技艺、结合现代舞的表演方式创编而成。起舞时,舞台背景中唐代草书大家张旭的流畅奔放狂草书法,与舞蹈的激越动感融为一体,配以悠扬婉转的古筝,别具艺术享受。
二十多年間,王亚彬完成超百场《扇舞丹青》演出。她坦言每一次演出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在心境上会更加成熟和稳定,这支作品的完整性上也多了份厚重和成熟感,舞蹈和音乐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对于水袖,王亚彬别有偏爱。“平生最喜欢、记忆最深刻的课程就是中国古典舞的水袖课,明亮的排练场里每个学生都身着白色水袖,漫步在整个空间里的情景,应该是世界上最美的画面之一。”她爱光洁的手臂与绸缎水袖接触时的冰爽感,“光滑得像涂了蛋白的瓷器”,也享受手在袖口里翻动、扭转造就出的一朵朵袖花,“好不乐哉”。本科刚接触水袖课时,每晚熄灯后,王亚彬把楼道地板擦干净,站着练习上百次出、收,以求收放自如、精准无误。半个学期训练后,她终于心袖合一、袖随心想。
至舞剧《青衣》,她的水袖舞几乎人袖合一。“这段舞编了许久”,最终,既有大青衣的矜持,也袒露出女主人公近乎癫狂的心理状态。纤细的手臂挑起水袖的生命,配合深沉的阴影,委婉讲述凄悲经历与内心痛楚。
在王亚彬的作品中,水袖总是灵动而美、达意传情,被赋予诸多情愫。“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场表演都是惟一的,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对于一个真正的舞者而言,舞蹈就是自己另一套与世界交流的语言体系。与时空相比,舞蹈现场显得那样短哲。但这短暂因为凝结了智慧、灵性而成为永恒。”舞蹈时,瞬间即永恒。水袖,像是王亚彬对舞蹈理解的外化。
用舞蹈语汇,讲好中国故事
以舞为歌,兼容西东。多年来,王亚彬通过舞蹈认识世界,讲述中国。“当代中国舞者应该用舞蹈这门世界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我们不仅要做好中国古典舞蹈的传承,更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
2014年10月,王亚彬改编著名作家毕飞宇小说《青衣》,编排同名舞剧,舞剧设计团队全部从国际上邀请,“通过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最终,来自伦敦、法国等地的知名舞美、服装、灯光设计师齐聚于此,为舞剧《青衣》打造了极简主义的美学风格。85分钟时长、10位舞者,通过戏中戏、日常生活、潜意识和超现实三条线索有效编织,围绕上世纪80年代当红京剧演员筱燕秋的戏梦人生,用西方当代舞语言,讲述一个纯粹的中国故事。2015年10月,舞剧《青衣》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座无虚席,全场掌声雷动。
近七年里,《青衣》演出近百场,登上挪威国家歌剧院舞台,受邀参加美国匹兹堡国际首演艺术节。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评论王亚彬“用舒缓的节奏展示了非凡的舞蹈。她柔软、流畅又极具爆发力的动作令人心醉”。
2016年初,王亚彬应邀参加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全球女性编舞计划——她说”。“舞团艺术总监塔玛拉·罗霍邀请了三位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编舞家,我是其中一位。”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受到国际委约创作邀请,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受到英国国家芭蕾舞团邀请委约创作的中国编舞。
那年农历大年初二,王亚彬托运了两只大行李箱,只身一人从北京出发,到英国国家芭蕾舞剧团。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全部“女性班底”的创作项目,她将之作为一次女性艺术家“互相倾听”的好机会。在宽松的创作氛围中,王亚彬受古希腊悲剧“美狄亚”故事启发,萌生了以不同编剧视角排演这个经典悲剧的想法,以期对这个在世界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女性形象,以另一种方式解读。
王亚彬为舞剧取名《M-道》。为了表现“美狄亚”复杂的个性,她让舞者一只脚穿舞鞋,象征力量与权势,另一只赤脚透露她柔弱的一面。“这对舞者而言是个挑战,因为她们必须在平衡与控制下的失衡共存的状态下演绎。”
这对王亚彬而言也是一个挑战,这是她第一次尝试融入古典芭蕾元素的创作,也是第一次与古典芭蕾舞者合作。
68天时间,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王亚彬既是编舞,也是舞者,每天在三间教室中穿梭,从早到晚,疲惫且开心。
2016年4月13日晚,《M-道》在伦敦赛德勒之井剧院呈现,东方美学及情感表达背景下,古希腊故事被崭新演绎。演出收光结束后十几秒,现场一片寂静,而后掌声渐起,由缓到急,越发热烈。
2017年,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因王亚彬参与“她说”,制作《新版吉赛尔》,授予她世界著名舞台艺术奥利弗奖中“舞蹈杰出成就奖”。“因为这两台作品的制作而获得这一奖项,艺术总监在颁奖晚会上感谢我们,是对我们专业编舞的认可。我觉得,这不仅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有益,而且也成为不同国度艺术群体借此了解中国艺术的一个很好方式。”
2018年,她受到美国舞蹈节85周年纪念演出《Wondrous Women》最新委约创作邀请;受到英国著名导演Tim Supple邀请,出任国家大剧院制作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形体指导、编舞,担任导演、制作人。
2021年,舞剧《世界》登上德国舞蹈大会,成为当年入围这一全球性舞蹈盛会的惟一中国剧目。
她被Knack Focus杂志誉为 “亚洲最重要的舞者之一”;被美国《舞蹈》杂志称为中国最“酷”的编舞家;《英国金融时报》评价:“她具有中国古典舞的背景,同时也致力于将更多的现代舞引入中国。她的表演将中国传统舞蹈及当代西方舞蹈糅合在一起。”
“作为青年舞者、编舞,在前进的道路上怀有敬畏之心,认真对待每部作品,用心、用情投入其中。这几年,我参与编创、演出的作品,无论是在国内各地,还是代表中国舞蹈艺术登陆国际舞台,都受到了广泛喜爱与好评。我们不仅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立体展现在舞台上,也能让更多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王亚彬看来,舞蹈语言是最具有国际性的艺术表达方式,同时可以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打破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壁垒,更好地传播中国审美旨趣。她表示,未来将更加专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关于时代、关于人类的主题,关于中国故事的舞蹈创作,“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与中国风范”,让世界舞坛的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舞蹈艺术,“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