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路径探究

2022-03-17李晓琪王海成

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李晓琪 王海成

摘要: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劳动观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劳动观教育对塑造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各教育主体的不重视以及劳动形态的复杂多变,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态度消极及劳动目标功利化的现象。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观念,要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及家庭三者协同育人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劳动新人。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价值意蕴;现状分析;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2-0032-06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1],为新时代劳动观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价值意蕴

劳动观是指对劳动的认识,主要包括对劳动态度、劳动行为、劳动精神等的看法。它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始终围绕着“新时代为什么要重视劳动观教育,要開展什么样的劳动观教育,如何更好地推进劳动观教育”这一逻辑主线展开,首先我们要明确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马克思在1848年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自始至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价值方向与目标。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和突击队,是民族复兴的参与者和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其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大学生在劳动价值观方面出现价值偏差的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意见》中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3]” 大学生在行为上呈现出“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例如,在思想上,形成了好逸恶劳、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错误观念;在学习中,表现出上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在工作中,应付拖延、一心想赚快钱。这些社会乱象的出现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劳动价值观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至关重要,也是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学生在真实的劳动过程中可以将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践行到生活中,从而在劳动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促使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使其通过劳动来增强意志、健全人格,同时在劳动中体会劳动者的伟大,树立尊重、热爱劳动的道德观念;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二)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重要举措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劳动观教育作为高校育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是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效的重要途径。首先,劳动观教育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而将劳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更能体现时代特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除此之外,劳动教育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使大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磨练自己,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艰辛,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有利于其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在劳动中更加了解自己,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形成正确的三观,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更好地回馈社会。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4]”劳动、劳动者在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在接下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从未遇到的发展瓶颈,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发展实体经济的今天,劳动教育具有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劳动观教育有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明白劳动的价值意义,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及劳动责任感;还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创业观,在国家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实现之间找到平衡点,积极地将自己的一技之长贡献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劳动中收获幸福。另一方面,它是我国实现“中国制造强国”“中国创造大国”“中国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培育高素质劳动者的关键一环。为此,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淡薄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进入新时代,无论是社会环境、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及大学生群体的特征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大学生劳动观念整体趋势向好,但是也不可忽视在众多诱惑之下,大学生在劳动认识、劳动精神、劳动成果及劳动习惯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劳动价值观认识模糊,认同不够,从客观因素分析,这与家庭和高校的双重缺位、社会传统错误思想、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端和网络自媒体的消极影响及劳动形态的复杂多变直接关联。

(一)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

1.劳动意识薄弱,缺乏劳动习惯

目前,大学生主要以“00 后”为主,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呵护中长大、娇生惯养,已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淡漠,缺乏劳动观念,甚至厌恶劳动。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劳动对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认知上排斥劳动,未养成符合社会期待的劳动行为及习惯。例如,在学校的集体活动过程中怕苦怕累、只想做一些轻松的任务。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吃饭点外卖、出门打车等,这些好像都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标配。放假回家,家长的溺爱更易导致学生缺乏自我生活的能力。淡薄的劳动意识也表现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平时上课时迟到早退、消极应对,最终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熬夜复习。由于长期脱离劳动实践,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只想找压力小、工资高的“体面”工作。

2.不尊重劳动者,不尊重劳动成果

由于受“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再加上社会各方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有些大学生意识不到劳动的重要性,甚至不尊重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回答“是否认为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为高级”的问题时,42.06%的受访者持肯定态度[5]。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体力与脑力劳动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对劳动认识不全面,所以在学校会发现有的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对清洁工人、宿管阿姨的不屑与抱怨,甚至言语不敬,不尊重劳动者;还有大学生的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在食堂或者在校外聚会结束后剩饭剩菜成堆;教室里桌子上刻名字、凳子上全是脚印,课后教室里随处可见的垃圾……这种种行为表明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发生了扭曲,对劳动和劳动者缺乏尊重与敬畏,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3.劳动价值观认同趋于功利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及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各种不良思想也在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劳动目标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在学校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如果不强制参与就一定不参与,没有物质奖励或者学分奖励更不屑参加;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同學之间盲目攀比现象越来越严重;三是现在更多的学生找工作的首要条件就是薪资福利要高,仅仅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认为劳动的目的就是要获得物质报酬,没有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在家庭中,劳动更多是被当作一种惩罚手段;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如果子女在家主动做家务,父母就会通过给予现金或孩子想拥有的东西等作为奖励,长此以往,就会助长大学生功利化的劳动价值观。

4.劳动态度消极,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从“00后”的成长环境来看,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他们中大部分人从小就生活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中,学生对劳动的价值认知不足,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劳动只是父母的事情,再加上学校及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极端偏向,使大学生也没有过多的机会参与劳动锻炼,导致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越来越片面,态度逐渐变得消极,更不愿意参加辛苦的劳动实践。除此之外,由于现在各种新兴自媒体的出现,有的博主为了博取噱头,有意无意地向学生传递出“不用努力”就能成功的消极思想,而大学生作为使用互联网的“原住民”,这很容易助推其形成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在面对困难、承受挫折时,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差,甚至做出不珍惜生命的错事。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东西方政治、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在不断加深,不同的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对当前人们已有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冲击。而当代大学生还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是最易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群体之一。首先,受传统的错误劳动思想诸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的影响;其次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如娱乐、消费至上,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等错误思想观念的蔓延,这些都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及合理的生活方式;最后,互联网的发展导致教育环境更加复杂,再加上一些“网红”“明星”不负责任的炒作,许多年轻人热衷于通过成为网红、游戏主播等方式赚快钱,导致大学生出现对“不劳而获”错误思想的盲目追求,缺乏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劳动态度,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这对当前开展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带来较大的阻碍。

2.家庭与学校劳动观教育的缺位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而高校教育是连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最后一关,这两个教育主体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及形成良好的职业实践能力方面至关重要。但是从具体的实践结果看来,两者对于劳动观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育观念上,无论是从家长还是学校,都存在忽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方面教育的现象。在中小学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家长的侧重点都在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上;大学阶段,高校可能会以志愿服务、职业规划、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为载体来进行劳动教育,但事实上仅借此并不足以达到劳动观教育的实效。第二,在氛围营造方面,一是有的高校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混为一谈,仅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相关理论与“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程中的职业素养来开展,这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整体的劳动观;二是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缺乏对劳动观、劳模及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与此相关的实践活动也较少,并没有充分发挥文化活动对劳动观涵养的隐性作用;三是在家庭方面,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他们大部分是生活在“421”的家庭模式中,在家庭所营造的溺爱氛围下,他们逐渐丧失了劳动行为及习惯的养成,出现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缺失的现象。

3.劳动形态的复杂多变

面对急剧的社会变革及科技进步,目前,整个社会包括教育都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脑力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占比不断上升,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的推广,不仅使劳动者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重复性工作岗位被智能机器所取代,也催生了一批新兴职业,如电商、外卖、软件开发、大数据处理等。这一方面为劳动观教育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方式,另一方面也给劳动观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首先,从对劳动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上来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具体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劳动态度、劳动精神等的培养,致使劳动观教育可能处于弱势地位;其次,在劳动观教育内容方面,新的劳动形态的出现会导致劳动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的转变,而当前关于高校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并未有统一的指定教材及相应的理论体系,还有如何教育学生平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劳动观教育的必要内容;最后,在具体的劳动教育中,劳动教育易被异化为技能教育、休闲娱乐教育等,很容易造成“只有劳动没有教育”或者出现“只有教育没有劳动”的现象,这些都可能造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出现偏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6]”虽然国家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但大学生劳动观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高校、家庭的加入,以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为引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使教育效果发挥到极致,从而不断完善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把握教育本质,创新劳动教育理念

知是行的开始。导致部分大学生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态度消极及劳动目标功利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劳动中所蕴含的教育及育人价值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致使劳动教育观念与时代发展相隔阂。首先,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五育”融合发展的育人理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衡量其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从而导致大学生也把学习成绩作为目标,忽视劳动的必要性。因此,我们要摒弃传统观念,发挥劳动对德智体美的重要作用,坚持劳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理念。其次,还要树立协作共赢的育人理念。虽然国家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但仅仅依靠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及大学生本人的加入,扭转社会公众对劳动教育的偏见,促使社会各方关注并重视劳动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最后,要树立创新的劳动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的出现对劳动教育产生了很大的的冲击,社会对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不仅要注重体力劳动的教育,而且还要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遵循立德树人规律,发挥高校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7]”作为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承担着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重要任务。首先,加大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入学到毕业的系统性的劳动教育。《意见》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8]”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使学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劳动教育理论,为学生打好思想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因此,各专业课教师也要结合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除了理论课程设置之外,还可以打造一些与当地经济文化相适应的实践锻炼基地,丰富劳动教育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项目、参加劳动基地实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掌握专门的劳动技能。加强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教师要进行专业的选拔,聘请的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育过程中将理论性与实践性进行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可以通过组织教学研讨、开展教学比赛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与专业技能,也可以通过学术交流,进行劳动教育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推进劳动教育理论的发展。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10]”一方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氛围营造。可以利用线上线下的一切资源,挖掘校园中的先进典型人物,善用身边榜样的力量来带动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还可以利用与自己学校相关的建校事迹及奋斗人物来鼓励学生,在学校师生中营造利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创新课外劳动教育的形式,使学生加入到校内日常运行管理中。

(三)营造良好氛围,发挥社会劳动教育的渗透作用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11]”,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任何人都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进入新时代,社会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亦呈扩大之势。当前,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及劳动素质的形成造成了错误的指引,因此,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渗透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借助新媒体平台引导社会舆论,加大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与引导,以传播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作为主旋律,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大众传媒要不断增加趣味性、知识性及思想性的内容,创建一些以劳动教育为主题贴近大学生活的节目,如《对话》《大国工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还可以制作有关劳动模范的漫画及短视频对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事迹进行宣传,以新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感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完善法律制度,一是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及要求,保障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二是使劳动教育进入法制轨道,有法可依。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丰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的价值。鼓励和引导企业、工厂等向学校开放实践场所,使学生深入农村、工厂参加具体的生产性劳动,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及责任意识。除此之外,加强与高新企业合作,让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项目中来,鼓励学生参与现代科技下的劳动新形态。

(四)注重知行合一,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目前很多家长还是以学习成绩来判定孩子是否优秀,存在重智轻劳的错误思想,将劳动与学习对立开来。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产生一种劳动不重要的错误观念,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不好的人以后才会从事体力劳动。因此,首先家长应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家长应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使孩子在劳动中感悟劳动的辛苦与回报,要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需要自己努力奋斗去争取,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其次,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放手让孩子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除此之外,让孩子们在家务劳动中掌握一些生活小技能,提高孩子的自立自主意识,从小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最后,在家庭中父母要做好榜样,营造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父母在对子女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要进行言传身教,不要仅仅对其说教,在孩子面前要做一个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榜样,以自己的态度、行为对孩子发挥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

劳动是财富的来源,更是幸福生活的来源。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提高勞动教育效果,就是要不断更新劳动教育的理念、方式,从高校、社会及家庭多方面着手,让大学生通过认识劳动,切实参与到劳动中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使其更好地融入国家繁荣富强的建设中,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3][6][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2][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002).

[5]肖湘愚,胡舜.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基于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调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0(2):57-63.

[7][9-1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责任编辑:刘东菊)

3638501908284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生命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战略 思维能力的培育
解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