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学生、家长及教师的心态调查及对策建议
2022-03-17任其平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研究学生、家长和教师心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调查发现,面对“双减”,学生的心态是平静与期待同在,家长是欣喜与纠结并存,教师是渴望与担忧相伴。为更好贯彻执行“双减”应积极宣传“双减”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有效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切实给予教师有效保障。
【关键词】双减;心态调整;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0-00-00
【作者简介】任其平,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南京,210017)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在此背景下,研究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态变化,有利于了解“双减”的贯彻执行情况,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有利于理解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态,探索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可行路径,有利于总结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经验,确保“双减”政策平稳有序执行。
一、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态表现
1.学生心態:平静与期待同在。
本研究对51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小学低年级(二、三年级)学生165人,中高年级(四、五、六年级)学生199人,初中学生146人。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围绕以下6个问题:你知道“双减”吗?你对“双减”的感受如何?你希望学校开设什么样的兴趣班?你认为学校的作业情况如何?你有空余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吗?你对未来中考的感受如何?同时,也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沟通,获得了一些相关信息。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知道“双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知晓率为98.2%,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的知晓率均为100.0%。对于“双减”的小学低年级学生、中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中保持平稳心态的占比分别为90.3%、84.4%和81.5%。“双减”给学生学业带来一些变化:小学低年级学生基本没有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家庭作业减少但作业难度增加;初中生也有类似的感受,但认为作业难度尚在可接受范围内。结果显示,认为“作业量减少,但作业难度增加”的学生在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及初中的占比分别54.5%、74.9%和63.0%。学校开展的非学科类活动增多,考试次数减少。学生中“有空闲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占比分别是75.2%、54.8%和50.7%。小学低年级学生、中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喜欢非学科类活动的占比分别是68.5%、69.8%和71.2%。
学生期待“双减”能真正降低学习压力。但有部分学生认为“作业负担没有减轻”,年级越高这种感觉越明显;也有不少学生反映,家长占用了他们的空闲时间,主要表现为父母增加家庭作业量或偷偷请“一对一”家教、“高端”家教。小学低年级学生、中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对未来中考感到焦虑的占比分别是1.8%、32.2%和79.5%,可见,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的中考焦虑也在迅速增加。
2.家长心态:欣喜与纠结并存。
本研究对112名家长(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31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家长46人、初中生家长35人)采用电话沟通的方式开展调查。主要围绕以下6个问题:你知道“双减”吗?你如何看待“双减”?你如何看待学校的“5+2”措施(周一到周五下午放学时间推迟两小时,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延时托管服务)?你如何看待晚托班(傍晚学校延时托管)?你认为孩子不上校外培训班能提高成绩吗?你对孩子未来中考的感受如何?
调查发现,低年级学生家长的心态是积极的,并且所有家长都知晓“双减”。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对“双减”支持率为90.3%;对学校采取的“5+2”措施的支持比重为74.2%;认为晚托班“很好”的占比为77.4%。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安排颇有微词,不满学校的“5+2”措施,认为晚托班只是处理当天的作业,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值得;也有家长担心如果不上晚托班会使孩子失去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很犹豫;还有家长提出,学校无法开设更多的非学科类活动,是因为缺乏相关场地、器材和师资。初中生家长的心态很纠结,一方面希望孩子可以轻松学习、快乐学习;另一方面又担心未来的中考。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家长对“双减”的支持率不断降低,对“5+2”措施的支持率也随之下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级的增加,对于“孩子不上校外培训班能否提高成绩”,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和初中的学生家长持否定态度的人数迅速增加,占比分别是22.6%、39.1%和60.0%;对孩子未来的中考,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和初中的学生家长感到焦虑的比例逐步上升,分别是9.7%、60.9%和77.1%。
3.教师心态:渴望与疑虑相伴。
本研究对101名教师采用微信或电话访谈的方式开展调查。所有教师均为一线教师,但并未对教师所教学科和学段进行区分。调查围绕以下4个问题:你如何看待“双减”?你如何看待“5+2”措施?你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何看法?你最担忧的事情是什么?
调查发现,80.2%的教师支持“双减”;39.6%的教师支持“5+2”措施;85.1%的教师认为学校工作任务太重,特别渴望拥有更多的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80.2%的教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持积极态度;100.0%的教师都认同高水平的教研活动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44.6%的教师抱怨工作时间过长,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长超过10小时,中午也不能休息,要在班上“看班”,工作负担明显加重。初中教师的焦虑和担忧程度显著高于小学教师,他们非常担心短期内教学质量会下降。70.3%的教师对精简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持怀疑态度;65.3%的教师对学生未来的中考成绩感到担忧;60.4%的教师对目前措施能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持怀疑态度。有教师反映,随着新版教材难度加大,学习新知识和处理作业的时长都在增加,但学生的基础性作业量在减少,这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二、学生、家长和教师心态的原因分析
1.社会对“双减”的意义认识不清。
校外培训机构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影子教育”,加剧了教育的“内卷”,学生学习“超纲”“超量”“超时”“超前”成为常态。当代中小学生睡眠不足,运动量过少,心理问题增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1]校内校外双管齐下实施“双减”是改善学校教育生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剂良药。但不少人仍在观望,认为“双减”会像以前“减负”一样,“雷声大,雨点小”。这确实影响了“双减”的贯彻落实。
2.学生无法排解考试焦虑。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心态总体上较为平静。只是在提到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时,觉得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相关,显示一定程度的焦虑。由于包括中考在内的考试的存在,学生的学习焦虑无法消失。调查结果显示,55.67%的中小学生都存在学习焦虑。[2]其实,考试本身不是产生焦虑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自己考试成绩的看重以及对外界评价的在意。所以,他们对“双减”没有表现出过于兴奋,因为他们认同只有通过加大作业量、参加校外培训才能取得好成绩的想法。
3.家长过于看重子女的前途。
家长清楚地知道,减轻孩子作业负担,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非常重要。但面对中考分流的现实压力以及“教育分层”对孩子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使得许多家长都自行增加孩子的作业量。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希望自己孩子不要有太大的学业压力,能够快乐成长,而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学生家长考虑到孩子的前途,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再加上家长为了给孩子“补课”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这都导致家长对“双减”的矛盾心态:既支持“双减”减轻孩子的作业负担,又主动增加孩子的作业量。
4.教师难以应对工作的压力。
从与教师的沟通中得知,教师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如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的压力、检查考核量增多的压力、社会期待变高的压力等。“双减”政策出台后,教师普遍反映在校工作时间过长,单调乏味的“看班”工作毫无创造性。最重要的是,学生想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些作业必不可少,这与“双减”不布置家庭作业的要求相矛盾。减少甚至取消家庭作业无法实现巩固知识和养成习惯的目标,因此,不少教师担心教学质量会降低。教师认为“双减”带来非教学性工作增加、高水平的教研活动减少,导致他们难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对策建议
1.宣传“双减”的重大意义。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及教师真正认识到“双减”的重大意义。“双减”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助力家庭教育和谐发展。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家长及教师对于“双减”的认识,既可以通过媒体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和教师培训等途径积极宣传,还可以通过介绍试点地区“双减”的成功经验,真正使“人是教育主体”的价值立场得以强化,让“双减”真正落地。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双减”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当前基础教育的不良生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不当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只对学习成绩感兴趣,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对已有的目标没有坚定的追求,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与逃避,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此,借助“双减”契机,教育工作者要发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要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是自己未来获得幸福的“密码”。
3.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双减”让家长欣喜与纠结并存,这就要求我们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改善家长教育观念两方面来着手。首先,在提升课堂学习效果的同时,加强校内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和活动的设计,使其融入学校原有课程体系,有效减少家长对校外培训的追捧。其次,家长要客观认识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同时,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选择。
4.切实给予教师有效教学的保障。
“双减”可以改善学校的教育生态,但一定不能以过度增加教师的非教学性工作量为代价,否则会失去“双减”的真正支持者与执行者。因此,需要减少教师的非教学性工作量,配齐配足学校师资,制定教师课后服務的补助与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高水平、接地气的教学研讨活动,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要增设配全非学科类活动场地和设备,激励有专业资质的教师开展非学科类课程教学活动,甚至可以聘请校外专业人员进校开设课程。只有减少教师非教学性工作任务,教师才会有充足的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傅小兰,张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92.
[2]任其平,万增奎,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服务状况(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39.
333650190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