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人物的另一面(八)

2022-03-16透明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24期
关键词:救国人生观梁启超

透明

经典人物卡:梁启超

旧档案

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學家。他年少时有“神童”之名,因为机缘巧合,投身到康有为的门下,受业于万木草堂。他博览群书、钻研西学,极大地开拓了眼界,成长为一个立志救国的维新人才。他始终以“救国图存”为己任,积极参与国事。变法失败之后,被迫流亡海外,他仍不放弃“救国”的理想。他的文笔深刻明快,说理透彻,极大地振奋了国民的精神。

常见点:求新求变;启蒙思想;救国图存;文学改革……

常见段

梁启超去世时,曾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三十年来,新事业,新智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梁启超的精神虽然诞生在风雨飘摇的昨日,但在当下,其分量与价值不但不会减损,还能转化为推动历史和社会进程的巨大动力。他那维新奋发的精神,更应为时所用,为世所用。

虽然他已经逝去大半个世纪,但他那强国、改革的愿望至今仍然鼓舞着无数爱国同胞。1914年他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被清华大学沿用至今。然而,在北京香山植物园内,这位风云人物、学界泰斗的墓碑上没有生平,没有任何一个头衔。透过这座墓碑,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为国家复兴而奔走呼号,为民族振兴而鞠躬尽瘁的高大形象。

——一考生《梁启超之我见》

新典故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

梁启超在《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一文中,详述了自己对于“趣味”的理解,“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甚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两个答案表明了梁启超的人生信仰与人生观,那就是“趣味”。在各种文章中他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使得他的“趣味”一词有了丰富的内涵:是一种昂扬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精神,能鼓舞与指引人们去积极地生活与奋斗,去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

在梁启超看来,“趣味”“情感”“美”有着相同的含义。他还提出,趣味是有等级的,有高级的,也有低级的。由此可见,梁启超所信仰的“趣味”,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兴趣与情绪,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一种高尚的人生理想。这种“趣味”需要培养,需要教育,需要超越低级趣味而来。因此,梁启超积极倡导的“趣味教育”“情感教育”,也就是美育。

在《学问之趣味》中,他还剖析了“学”与“趣”的关系。“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我不问德不德,只问趣不趣。”他的“趣味主义”贯穿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问方面,自然也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他认为:“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学习,做学问,趣味只能自己深入其中来体会,别人无法通过言语向你传达。

若要品尝学问的趣味,他提出了几点建议:“无所为而为”,即只为一件事本身而做这件事,这件事就是目的而非手段,譬如为学问而学问,只因做学问者在学问中找到趣味;“不息”,即让一件事情成为习惯,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深入的研究”,即深入到学问中去,让自己沉浸于其中,在学问的天地里发挥自己的小宇宙,思考与咀嚼学问的义理和滋味,这便是弥足珍贵的乐趣。

点睛法

学习也好,生活也罢,都是一个过程。每完成一个阶段,收获一项成果,便如同抵达一个里程碑,这些成果和里程碑都是过程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却不是结果、终点与完结。“以趣味始,以趣味终”,这个“始”和“终”意味着投入、沉浸于自己的爱好而感到由衷的充实与快乐;也意味着因习得某种知识、练就某项技能,或在一门学问的研究中取得突破、获得成果、看到进展,从而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成就感和满足感。

对于这则事例,考生可以从治学、为人处世、率性而为、人生观等角度,以及梁启超独特的体悟“无所为而为”“不息”“深入的研究”入手,对相关话题作深入探讨,文章必定会呈现出一定的新意。

(编辑:王冠婷)

猜你喜欢

救国人生观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一生践行“科技救国”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