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校应急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
2022-03-16王飞
王飞
(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有了重大转变,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有了重大变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变得更高。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高等教育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高等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了顺应新时代发展的潮流,高校必须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加快构建现代化大学治理体系。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承担着为地方输送和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地方高校的发展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地方高校作为人群的聚集地,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而频频发生的突发事件又受到社会较高的关注度,对突发事件介入不及时或回应不恰当,极易引发信息误导和网络舆情。这不仅给高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也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地方高校必须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应急管理机制,以应对形形色色的突发事件。要构建操作性强的应急管理机制,就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的区域、环境、人员特性等实际情况,准确分析新时代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性和新时代高校突发应急事件的管理现状。
一、新时代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性
(一)突发事件影响面比较大
高校既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人员的集聚地,又是立德树人、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重要场所。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备受社会高度关注,极易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和网络热搜的焦点,因此,地方高校的突发事件影响面比较大、影响范围较宽广。
集宁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师范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和科研成果,随着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在本地区影响力较大,因此学校的突发事件直接关乎到学校的声誉和形象。突发事件处置不及时、不恰当,会严重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工作,甚至危害到区域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
(二)突发事件发生比较突然
地方高校不同于其它义务教育学校,高校的学生流动性极大、学生与社会接触时间较长,而学生绝大多数是住宿制,几乎24小时在校园内部。大学生的时间比较自由、宽松,加之课余时间较长,因此,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且难以预料的。
经过走访调研集宁师范学院和区内其它地方高校,发现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突发应急事件都很突然、难以预料,特别是在校园内部或者校园周边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或恶性事件,时间节点往往是临时性的。由于学生和社会接触面较广,风险点复杂而繁多,所以地方高校绝大多数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比较突然的,更是难以预防的。
(三)突发事件传播非常迅速
每天都有近万名学生、上千名教职员工和后勤保障人员在校园内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校又不是封闭管理,社会人员出入校园频繁,因此,地方高校不仅仅属于人员密集区域,还属于人员流动频繁的区域。加之新时代的网络效应和社会各界对地方高校的关注度高,地方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会迅速地传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新时代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校学生的家庭成员、中学同学、小学同学、社交朋友等,与学生、学校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高校或者学生发生突发事件后,相关的文字、图片、小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会以几何倍增的速度扩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传播的速度极其迅速。经调查,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对于事件的辨认以及突发事件的认同理解不深刻,导致在发生突发事件后,不加确认和分析,就将多媒体资料发送至网络平台,造成突发事件的快速传播。
(四)突发事件影响时间较长
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在日常生活中,对敏感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关注度较高,因此,在突发事件或恶性事件发生后,会在学生范围内迅速传播,负面影响极大。尤其是在突发事件或恶性事件发生后,在学校层面介入不及时、处置不恰当的情况下,会在学生群体中造成恐慌。
高校的突发事件发生时,一般会有很多的学生在场,学生们亲眼目睹突发事件发生的全过程,特别是恶性事件的发生,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慌。突发事件平息后,影响力还未能及时消除,尤其是对学生心理造成的恐慌或压力会持续较长时间。
二、新时代高校突发应急事件管理现状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警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多地方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警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甚至没有创立预警机制。预警机制的缺失导致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无法及时启动处置程序,而是用大量的时间去做调查、问询、取证等工作,最终浪费时间而效率。突发事件如果介入不及时、处置不得当,就会在在突发事件如果发生初期引发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引发网络舆情。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构的欠缺
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不同于其它应急事件处置,高校突发事件面对的群体决定了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性,高校突发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安抚学生情绪,以免造成二次伤害或者事件的严重发酵。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没有设置独立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构,而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临时组建由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安全保卫部门、相关院系负责人、相关教师等组成的应急处置机制。临时组建的团队势必造成团队的沟通不畅,理解高度不统一,还存在请示汇报不及时、不准确的情形,最后造成突发事件的处置效果不尽如人意,严重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置效果。机构的欠缺造成了学校在第一时间无法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来处置事件,无法在第一时间控制事态蔓延,不能用标准的程序控制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不规范
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管理理念较为滞后,很多地方高校的处置措施还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形式。处置措施不规范,处置理念不更新,所以造成处置效果不圆满、处置周期漫长等现状。
突发事件处置的规范性流程与处置的效果、结果密不可分,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处置措施可以尽快地控制突发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会更快速形成处理意见,办结突发事件,进而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力,因此,科学规范的处置措施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至关重要。
三、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一)公共卫生类疾病突发事件
高校属于人员密集区域,卫生状况参差不齐,环境卫生的死角和密闭的区域是病毒和细菌的“温床”。一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初期不容易被发现或不被重视,直到具有一定的传播范围、一定的危害性后才被发现或者重视,可是已经造成了传染病疾病的传播,且传播的途径错综复杂。公共卫生类疾病属于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危害性大的突发事件。
(二)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
地方高校内大大小小的治安安全突发事件时常发生,主要包括校园偷盗事件、打架斗殴事件、宿舍安全事件以及一些临时性、突发性的治安安全事件。治安安全事件形式多种多样,具有偶发性、经常性、自发性等特性。治安安全事件的一个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经常发生甚至每天都在发生,小到丢失一个小件物品,大到学生群体性斗殴、宿舍火灾等事件,甚至涉及到人身安全伤亡事件等,所以说,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是所有高校最频繁、最棘手的突发事件。
(三)心理疾病类突发事件
心理疾病类事件也是近几年地方高校高度频发的突发事件,虽然入校时学校已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进行全面的检测,对于异常学生群体,辅导员、家长、班级会对其进行特别“关照”,但是由于有些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管理人员和家庭有时也无从下手,只能在“幕后”默默地专注。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感情纠纷”“学业压力”“家庭变故”等突发原因引发心理疾病,而且心理疾病引发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行为的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很差,学生管理人员和同学们也是无从下手。
(四)网络舆情类突发事件
新时代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时期,生理与心理方面还未完全成熟,经常通过网络渠道发表自己的观点,片面极端的言论会带来网络围观效益,极易造成网络舆情的产生。另外,还有部分学生看到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图片或者视频,不加思考和鉴定就转发到自己的多媒体账号,多次转发后,极易引起几百万、上千万用户的转发及围观,最终造成网络上的失控场面。如果地方高校在处理网络舆情时只是简单删除网络信息,对涉事学生没有开展正面的思想教育工作,极易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造成二次网络舆情。不理智的言论、不恰当的分析、不负责的转发、简单的处置方式借助高效的网络效应,不仅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大大增加了高校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的概率。
四、新时代地方高校应急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一)建立预警机制
地方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机制。预警机制的建立旨在对不稳定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性研判,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危险进行预判性分析。经过对安全隐患的自查自纠或者提前部署、提前安排,一是可以将突发安全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杜绝发生突发事件。二是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控制事态的发展,极大地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动性。因此,地方高校应依据地域特点、学生特性等自身因素,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机制,并及时修订完善。具体做法是:第一要定期开展风险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通过检查、自查、督查等多种形式,主动消灭有预见性的安全隐患;第二要畅通信息报送渠道,要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异常信息报送体系,通过多层级、大范围、网格化的信息收集,确保信息收集全覆盖无死角;第三要及时介入,收集到的异常信息要及时研判后果,精准管控事态发展。
(二)成立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
地方高校要从学生处、安全保卫处、后勤保障处、宣传部、网络中心等部门抽调工作人员,成立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要规范领导小组的工作流程,明确工作成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快速反应、通力协作、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并对事件采取必要的措施。领导小组的成立旨在及时地处置突发事件、控制事态的发展,杜绝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各方响应缓慢、协调不足、迟报漏报等现象,从根本上解决处置突发事件的时效性。
(三)加强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高校突发事件的主体大多是学生,因此,要加大对学生的各类安全教育,要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危机意识。高校职能部门、学院、班级要通过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辩论赛、网络竞赛等不同形式,充分利用宣传展板、条幅标语、警示教育等载体,安全教育的宣传教育进课堂、进宿舍、进活动,形成宣传教育全覆盖,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线下各类宣传教育工作,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入心入脑。另外要开展专项演练工作,要让学生意识到危险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到突发事件的危害性。新时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的就是危机意识,高校必须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和演练演习,重在强化学生的安全危机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最大化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
通过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安全教育,利用警示教育和专题培训等,以案说法,大力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定和分析能力,尽可能地减少网络诈骗等突发安全事故;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反映问题的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或转发不实信息的情况,最大化地避免高校校园内网络舆情的发生。通过提升高校育人格局,聚焦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而充实处置突发事件的队伍。
结语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新时代地方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对于高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至关重要,高校要在健全完善突发事件预防预警机制。成立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加强安全工作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的新时代大学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