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兰牧骑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的关联性研究

2022-03-16刘筠梅赵永军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农牧民志愿

刘筠梅赵永军

(1.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农村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内蒙古自治区在落实此项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地区特色和实际,依托乌兰牧骑本身具有的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功能和“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志愿服务性质,融合各种志愿服务资源和专业志愿服务团队,探索出了“乌兰牧骑+”流动志愿服务的文明实践模式,在政策指导、经验输出、实践摸索中得到大范围推广,成为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模式,为我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贡献了内蒙古经验。

在此背景下,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核、乌兰牧骑的志愿服务特征、乌兰牧骑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的关系等问题的学理探讨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乌兰牧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视域中的性质、定位、价值、作用等,从而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乌兰牧骑在实践中开展合作进行有效指导并探索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模式。

一、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核

志愿服务是指人们不为报酬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给他人的一种社会行为,具有利他主义的精神内涵,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①。志愿服务精神是志愿服务的内在精神表征和价值体现。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认为,志愿者精神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或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②。志愿精神来源于志愿动机。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克雷顿·奥尔德弗提出的“生存、相互关系、成长三核心需要理论”(ERG理论)认为,人类有三类核心需要:生存需要——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相互关系需要——维持人与人之间友善关系的愿望;成长发展需要——希望得到发展的内心愿望。这三种需要是同时并存的,高层级需要得不到满足后会转向低层级需要,低层级需要越得到满足,高层级需要就越强烈[1]。

用该理论分析志愿服务的动机,我们可以发现,志愿服务是一个“己他两利”的行为。从利他角度出发,志愿服务满足的是别人的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发展需要;从利己角度出发,志愿服务满足的是自身与外界的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如果说志愿动机是因,那么志愿精神就是果,正是千千万万志愿者的个体行为汇聚成了志愿者精神:一是自愿付出自己的爱心、时间、物质资源、知识、技术等,满足他人的各层级需要,不求回报;二是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真诚帮助别人,希望别人在满足基本物质条件时也能得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尊重,以及个人的成长发展;三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实现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社会的和谐,体现自身价值,个人得到成长发展;四是在此基础上推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我国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个字来概括志愿服务这四个方面的精神内涵,与联合国文献阐释的“团结、互惠、互信、归属感和自我提升”[2]相比更符合中国国情,是最准确、最精炼的中国式表述。“奉献”概括了不计报酬、不求回报的特点,“友爱”反映的是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特质,“互助”体现了“助人自助”的精神,“进步”表达了由个人发展到社会进步的终极目标。此八字最早出现于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在杰出青年志愿者来信中的批示,肯定青年志愿者行动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此后,共青团中央就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八个字作为推动志愿服务的口号,大力进行推广。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倡导青年人要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实现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已成为深入人心的中国志愿服务精神内核。

二、乌兰牧骑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的趋同性

乌兰牧骑虽然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由政府部门主导成立的,但在为农村牧区的群众送去精神食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实践中,自主摸索出了一些独特的服务基层的理念与方式,无形中契合了志愿服务的内在价值,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志愿服务特征。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特征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指出,非营利组织的经营,不是靠利润驱使,而是靠使命的凝聚和引导[3]。志愿服务正是志愿者为了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而在时间、精力、爱心、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无私付出。乌兰牧骑因内蒙古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而造成的牧民文化生活贫乏和党中央方针政策宣传不到位而设立,为了完成活跃牧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基层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他们六十多年始终如一日扎根在内蒙古的农村牧区,累计行程132万公里,“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农牧民”,全心全意为基层群众服务。即使有创作、演出、技能训练以及文化交流等多重任务,即使农村牧区的文化生活已日益丰富,但每支乌兰牧骑队伍每年依然要深入基层服务六个月以上,为基层群众演出100场以上,实现了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和均等性。

乌兰牧骑的“奉献”,表现在积极主动“服务”和“辅导”的功能上。在下基层演出和宣传之余,为了帮助农牧民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美好生活愿景,乌兰牧骑队员主动、自愿参与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劳动,帮助农牧民剪羊毛、做饭、理发、照相、修理收音机和农具等,甚至为了提高农牧民的物质生活而传经送宝、提供致富信息。同时,他们还在下乡期间辅导农牧民业余文艺爱好者,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培养他们成为农牧民自己的业余文化“生力军”。

乌兰牧骑的“奉献”,表现在不计报酬的公益性演出上。1985年颁布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工作条例》明文规定:乌兰牧骑的经费由各级地方财政拨给,所有在牧区、边境地区、山区、老区的演出一般不收费。在60余年的演出实践中,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总演出场次36万多次,服务观众达2.6亿人次③,足迹遍布内蒙古的广大农村牧区。如果将其纳入演出市场,按照商演来经营运作的话,其票房收入应该是非常可观的。然而,乌兰牧骑并不以获得经济收益为目标,甚至很少有人关注乌兰牧骑的经济效益,他们更重视的是满足农牧民文化生活权益、丰富农牧民文化娱乐生活、实现农牧民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社会效益。

乌兰牧骑的“奉献”,表现在吃苦耐劳的服务态度上。内蒙古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迫使乌兰牧骑下乡演出时经常需要跋山涉水,穿沙漠,过草地。有时会遭遇恶劣天气,有时又交通困难,有时还会缺乏演出设施,但他们却一不怕苦、二不怕难,“哪里最困难,哪里最偏僻,就先到哪里演出和服务”。舞台上可以演,居民点、蒙古包,甚至在羊圈也能演,“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目的就是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化。这种不因偏远、贫穷、落后,“深入草原最后一公里、一个牧民一台戏”的精神,完全契合了不求回报、奉献他人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内在价值。

(二)与服务对象守望相助的“友爱”特征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尊重和爱护服务对象,平等对待服务对象是联系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精神纽带。老一代乌兰牧骑队员大多来自农村牧区,与农牧民有天然的血肉联系,奠定了他们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怀。在下基层演出期间,不管条件是否艰苦,他们一直与农牧民同吃同住,感受老百姓的疾苦,也把人民的需求牢牢放在心上。为了服务好基层群众,满足农牧民的精神需求,乌兰牧骑不仅苦练本领,一专多能,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演出内容和表现形式紧紧贴近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和需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深受农牧民的喜爱和欢迎。而他们主动开发出来的“服务”功能,则是对农牧民生产生活上的帮助。农牧民忙什么,需要什么,乌兰牧骑队员就干什么,农活牧活技术活、科学文化、医疗服务……哪里需要帮哪里。随着时代发展,助民的重心又转移到服务农村牧区经济建设、促进基层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上,真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强调的“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服务精神。“玛奈乌兰牧骑”“玛奈呼和德”是对他们在服务中与农牧民守望相助的最真实的评价。

(三)在服务中不断创新的“互助”特征

19世纪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认为,“互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4],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也曾谈到:“人类应该相爱互助,可能依互助而生存,而进化。”[5]这种互助思想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在助人中自助,这是克雷顿·奥尔德弗的成长发展需要,也是志愿服务的动机之一。乌兰牧骑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因其服务对象的普遍性和服务范围的广泛性,在几十年满足农牧民文化需求的服务过程中,乌兰牧骑一直以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如民歌民谣、民族舞蹈、历史传奇、礼仪风俗等为营养,丰富表演内容和艺术形式,创作出13200多件优秀艺术作品,如脍炙人口的《顶碗舞》《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这些久演不衰、传得开、留得住的艺术作品伴随着乌兰牧骑的文化服务,支撑其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品牌。

艺术团体的发展取决于其创、编、演等人才,也取决于其艺术创新的能力。乌兰牧骑吸取民族文化养分的同时,也一直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审美需求的不同,创新发展着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然后通过乌兰牧骑的流动传播,使民族文化基因得到有效传承和发扬,从而获得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凝聚力。这种适应时代的创新能力,是乌兰牧骑不断发展、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也凝聚为世人争相学习的精神特质。

(四)促进基层和谐发展的“进步”特征

志愿服务可以彰显与弘扬“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以及“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倡导和推进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个人品德的养成[6],终极目标是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乌兰牧骑从成立之初就利用文艺与生俱来的精神影响作用,通过自编自演的节目,采用农牧民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宣传和传播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丰富了农牧民的思想和心灵,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有助于他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建设和提升。同时,对农牧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在培养群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7],进而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而且,乌兰牧骑在满足农牧民文化需求、保障他们文化权益的同时,传递了一种精神的关怀,启发了农牧民的文化自觉,提升了文化自信,培养了人文素质,增加了他们精神上的获得感、愉悦感、幸福感和满足感。而这些来自心灵上的滋养,又转化为一种积极生活、努力建设的力量,从而对保障内蒙古的和平安宁与繁荣发展有积极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乌兰牧骑承担了本应该由政府部门行使的职责,像志愿组织一样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乌兰牧骑的活动方式具有鲜明的志愿服务特征。而由乌兰牧骑志愿服务行为凝练和升华而成的乌兰牧骑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都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包括情怀、价值、智慧、理想、意志等在内的精神产物,同属于社会精神文明的范畴,都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精神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同时也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④。根据上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乌兰牧骑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都是基于实践主体不为报酬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爱心、知识给他人的社会行为而提炼和总结出来的精神特质,都具有奉献和利他主义的精神内涵,都具有帮助他人满足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需求进而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提升的精神追求,在源头、内涵、指向性方面有极高的一致性。可以说,乌兰牧骑精神是从乡村文化服务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志愿服务精神,也是志愿服务精神在内蒙古、在中国的特殊体现。

三、乌兰牧骑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的差异性

如果简单将乌兰牧骑精神完全等同于志愿服务精神,把乌兰牧骑的行为完全理解为志愿服务,则会陷入一种模糊概念、以偏概全的“泥淖”。正确理解乌兰牧骑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的差异,需要从实践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出发,通过现象来发现其内在的、本质的区别。

(一)实践主体身份不同导致的差异性

众所周知,志愿服务精神的实践主体是志愿者及志愿者组织。根据我国的《志愿服务条例》,志愿者是“以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体力等,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公益服务的自然人”,而志愿服务组织是“依法成立,以开展志愿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因此,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必须是自愿的、无偿的、合法的;志愿服务组织的存在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依法成立;二是非营利组织,即不以营利为目标,具有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8]等特征;三是服务领域是社会公益事业。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组织的类型五花八门,有教育类、科技类、文化类、卫生类、体育类、民生类、环保类、赈灾救灾类,等等。

乌兰牧骑作为乌兰牧骑精神的实践主体,其定位随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1957年的《乌兰牧骑工作条例(草案)》规定,乌兰牧骑是“综合性的基层文化事业机构”;1985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工作条例》,将乌兰牧骑表述为“文化事业单位”;2010年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乌兰牧骑工作的意见》中,正式将乌兰牧骑纳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指出“乌兰牧骑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2019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了乌兰牧骑“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乌兰牧骑的身份表述前后略有不同,但其由政府设立和管理、主要从事文艺服务、属于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特质始终是一致的。

因此,从理论上说,乌兰牧骑虽然开展的是志愿服务,也具备非营利性,但缺乏非营利志愿服务组织的非政府性、自治性,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志愿服务组织。由此也导致乌兰牧骑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差异:

1.内涵范畴不同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是所有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所奉行的精神准则,而乌兰牧骑精神则是对乌兰牧骑开展基层文化服务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的提炼和抽象化,其中也包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内涵,因此可以说,乌兰牧骑精神中蕴含志愿服务精神。除此之外,因形成于特殊的时代环境,又因乌兰牧骑特定的身份性质,乌兰牧骑精神还具有在基层宣传和传播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传承、创新、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精神特质,“以自己的奉献精神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即使如此,我们也无法断言,乌兰牧骑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就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为在志愿服务中,也同样体现了乌兰牧骑那种扎根基层、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因而,乌兰牧骑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不是谁包含谁的关系,而是具有交叉共生特质但内涵范畴不同的两种精神体系。

2.形成机制不同

西方志愿服务是在公民精神、慈善观念及“博爱”思想影响下出现的,中国古代助人为乐、劝人向善的思想也引导了中国式的日常志愿行为。这种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宗教观念和哲学思想,往往会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精神元素,从而作为一种内源性动力在志愿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政府的外力(包括资金的支持)介入志愿服务、将其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就逐渐形成了以内源性动力为主要力量、政府外源性动力适度指导和帮助的志愿服务精神赖以存在的客观环境。而乌兰牧骑的服务功能虽然也是自觉自愿开发出来的,但乌兰牧骑毕竟是由政府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当管理部门发现此举的良好社会效果后,就将其固定为乌兰牧骑的一项职责,不仅列入正式的文件中,还给予全部的资金扶持。因此,乌兰牧骑多年来的志愿服务,更多的是源于外部力量而形成的习惯性行为,即,乌兰牧骑精神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自发——干预——习惯的演变过程。

(二)实践领域和对象不同产生的差异性

因实践客体中实践领域和实践对象的不同,乌兰牧骑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1.适用领域不同

从两种精神的实践领域来看,志愿服务精神是人类道德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西方的萌芽到我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实践过程,而且来源并应用于更宽泛的社会公益事业,涉及的是公共领域的问题,因此具有很强的公共性,甚至可以说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一种“以满足社会需要和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政治价值层面的精神取向”[9]的公共精神。而乌兰牧骑精神是一种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为了解决某个领域具体问题的实践精神,是一种相对比较具体和微观的精神。尽管其有一定的广延性,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得以弘扬和传播,但从空间上来说,区域性、行业性表现依然比较明显。因此,志愿服务精神的适用领域更加广泛,凡是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公益事业,均是志愿服务精神蓬勃生长的土壤;而乌兰牧骑精神尽管辐射至较宽广的社会领域,但服务于内蒙古、服务于基层文化建设依然是其最主要的表现空间。

2.表达重点不同

志愿服务从产生以来,有一个由宗教的人道主义慈善向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和文明程度提升拓展的过程,其服务内容包括扶贫救困、应急救助、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等等。因此,志愿服务精神的实践对象既包括人类,即社会弱势群体,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环境,甚至可以是动物,如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目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升;而乌兰牧骑精神的实践针对的一直是农村牧区的人民群众,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活跃和丰富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滋润他们的精神世界,有助于他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建设和提升,同时增加他们的获得感、愉悦感、幸福感和满足感,正所谓“幸福乃是在完满生活中德性的实现”(亚里士多德),进而转化为一种积极生活、努力建设的力量,进一步促进生存环境的和平安宁与繁荣发展。基于志愿服务精神实践对象的多元性,其表达的重点是一种人和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乌兰牧骑精神因其实践对象是有美好生活需求的基层群众,更倾向于表达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格。

综上分析,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志愿服务精神的主体是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乌兰牧骑精神的实践主体是一专多能的文艺工作者。虽然乌兰牧骑的活动内容包含志愿服务,但乌兰牧骑在性质上并不是志愿组织,因此,乌兰牧骑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范畴与形成机制并不相同。从实践客体来看,志愿服务精神体现在社会公益事业的方方面面,乌兰牧骑精神主要集中在以演出、宣传、辅导为依托的乡村综合服务上。志愿服务精神面向公共领域,乌兰牧骑精神适用于特定或具体领域。志愿服务精神的实践对象既包括人,也包括事物、现象,重点表达的是人和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乌兰牧骑精神的实践对象是某个特定群体的人,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品格。

总之,志愿服务精神与乌兰牧骑精神虽然有极高的相似性,但却是两种不同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在建设内蒙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背景下,应该明确乌兰牧骑与志愿服务两者的性质、定位、目标,正确运用好乌兰牧骑这支志愿服务队伍,或者将乌兰牧骑主动、积极纳入文明实践体系,使之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或者以乌兰牧骑为示范,建立不同的志愿服务组织;或者继续创新乌兰牧骑的服务方式,将“乌兰牧骑+”与“互联网+”相结合,等等。

注释:

①来源于2017年6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

②来源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官方网站,https://www.unv.org/.

③闫恒,《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内蒙古日报》,2019年11月18日第5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农牧民志愿
我志愿……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乌兰牧骑进校园
玛奈乌兰牧骑
光荣的乌兰牧骑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