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美育与德育同向同行的思政育人体系构建

2022-03-16张丽丽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美育德育音乐

张丽丽

(安徽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当下,围绕这一根本任务,高校在进行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思政课程元素,贯穿大思政教育理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各教学单位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效应,使每位教师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既要“授业”,也要“传道”,将两者共同融入大思政格局中。

就德育和音乐美育教育的同向同行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与推广而言,选择艺术院校或师范综合类大学的一门专业课,即合唱课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该门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人数覆盖面广,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德育工作必将事半功倍。

一、高校德育与音乐美育的内在关联

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对德育和美育就有明确的表述:把德育归入“礼”的范畴,美育则纳入“乐”的范畴,所谓“礼乐相济”的深层含义就是德育和美育互相联结、彼此渗透。德育在现代通常意义上更是一个大概念范畴,囊括了个性心理品质、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等多方面教育元素。德育需要运用受教者乐意接受的科学有效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即德育的普适价值观。

美育则致力于挖掘美好事物与形象并运用艺术手段塑造出具有榜样力量的先进人物,通过具有真情实感的活动,诠释出人的行为美。音乐美育就是以音乐形象的美打动受众的情感世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并以作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受教者,影响其思想情感、性格行为的发展方向。

德育与音乐美育有着显著的区别:一是德育的属性归属于规范性教育范畴,以培养人的高尚思想道德为宗旨;而音乐美育则是通过对人内心世界的触动,实现对灵魂的净化,提高人生境界,是引导与诱发教育。二是德育是制约性的;而音乐美育是在音乐作品的表现和感受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愿性。三是德育侧重于理性与逻辑性的思考,更多由道德规范来体现;而音乐美育侧重感性,作品通过抒发情感来打动人心。但同时,德育与音乐美育又紧密相关。大学生道德培育过程的发展以及个人“三观”的树立,不能遵循一样的原则,也不能通过相同的途径来实施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而音乐美育则是借助音乐艺术作品呈现出的直观美,以及作品鉴赏所带来的效果,为德育提供了一种充满感召力的手段,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德育效果。另一方面,德育也赋予了音乐美育丰富的内容,给音乐美育正确的引导。德育与音乐美育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高校德育与音乐美育同向同行的必要性

(一)德育与音乐美育是对音乐专业艺术生全面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同向同行的。道德教育作为规范性教育,是用来约束人们不合理的愿望、限制人们不合理行为的准则教育,把人们规范在道德范围之内。音乐美育是在领略音乐美这一进程中,产生了情感享受,将此满足感与愉悦感升华的育人方式。德育与音乐美育两者的有效融合,会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理解限制与禁止的缘由,并心甘情愿地接受可行与不可行。这种具有亲和力的道德规范方式使得音乐专业艺术生乐于向善,自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补充了德育的形式。由此可见,在音乐美育中融入德育,同向同行,充分发挥音乐美育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相对于道德的语言单纯宣讲,更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在审美中受到思想陶治和教育。

(二)德育与音乐美育同向同行,对于广大艺术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美育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大学生,正接触着五彩斑斓的世界,由于自身的阅历有限,其认知力与判断力都是相对欠缺的,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如果仅仅采取简单的说教,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里,收不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把德育与音乐美育相结合起来,把为人处世的道理蕴涵在艺术形象中,渗透在音乐作品中,在学生心中构建崇高和美的形象,启发他们主动去探索可贵品质,发自内心地对一切正义、美好的事物产生敬仰,产生向往美的情感,并主动在生活中实践、发扬这些美德,德育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三、高校德育与音乐美育同向同行的可行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体,构成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师、教材和学生。必须科学正确地处理好三者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关系,才能使教学充分发挥效能。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每首歌曲的创作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寓意,表现内容、思想情感等也是复杂而深刻的,这些元素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德育的丰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行讲解,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深层次含义。无论是革命歌曲还是艺术歌曲,或是当代的一些励志创作歌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培养当代艺术青年对于美的感受力与鉴赏力的有效载体,指引他们追求高雅的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蕴藏在歌曲中的正能量又可以潜移默化地洗涤他们的心灵,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与现实,在教与学中不断培育学生的道德观。如当代的“中国梦”系列歌曲,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追溯历史,讲述祖国发展和建设的新面貌,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革命歌曲则可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和审美情趣一旦形成,在音乐的表现上也一定会是富有情感的,这样既优化了内心,又陶冶了情操,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德育又对课程本身起到了思想上的保障与引领作用。由此可见,德育和音乐美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便能发挥最大化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两者的融合作用,是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需求,同时也遵循了音乐教学的规律,也正体现了歌声表达心声,心声又使歌声升华的辩证关系。

四、高校德育与音乐美育同向同行的应用示范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高校德育与音乐美育同向同行的应用示范,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点: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当好“导演”,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二,一方面学生接受教师的教导,是受教育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是学习的主体;第三,教材在教学系统中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在教学中只有正确的利用教材,师生双向互动,才能构建优质课堂,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以合唱课为例,合唱课在音乐教育中是一种集体学习方式,需要高度的纪律性和协作性,从外在形式上看这本身就是一种集体主义教育。有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学生,能更好的合作,从而营造出合唱课课堂的和谐氛围,这对上好合唱课有很大的帮助,也体现了德育与音乐美育结合的意义所在。

(一)合唱课教师应具备基本音乐美育素质和德育素质

作为合唱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表现歌曲的艺术性,同时也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很好地融入到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大思政格局理念,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合唱教学计划的安排,在适当的教学环节带入德育内容。比如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可以选取《过雪山草地》类型的歌曲,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深刻体会老一辈革命家如何心怀革命理想,克服困难和危险,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再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可以从讴歌祖国大好河山入手,让学生通过对歌曲的亲身理解,从内心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进一步培养个人的爱国意识,从而促使学生立志服务人民、奉献国家。

(二)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合唱学习中提升思想境界

合唱课的教与学应该是师生互相配合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诸如设计一些既定的环节,让学生自主讲解,然后老师再全面、有新意地进行诠释,引发学生与教师、作品产生共鸣,制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乐学、善学。其次,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有机地结合合唱作品的要素,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把德育融入到合唱课堂中,把所要教授的知识变为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合唱课学习中扮演“主角”,在提高演唱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完成思想境界的提升,使德育与音乐美育珠联璧合。

(三)合唱课教材的编制应彰显德育功能,内容上突出思想教育性

目前,合唱教材的编制有以下几种:一是从头至尾无序性地罗列,歌曲的编排既无难易程度的划分,又无歌曲内容的归类;二是不能很好地将艺术性与思想政治性相结合;三是红歌类合唱歌曲集缺乏年代和时代的梳理。以上合唱教材的编制不仅不利于教师的教学,还使得教师在选用教材上顾此失彼,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不匹配。所以,教材的编制要板块清晰,主线鲜明,给教学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四)合唱课教学要构建高校德育与美育融合的大思政格局

合唱课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门课程,要主动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掌握德育的主导权。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提升政治品格与业务素养,要踊跃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正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价值观与生活观,要带领广大学生自觉融入新时代主旋律,营造“三全育人”的良好环境。另外,要构建德育与美育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教材体系,保障德育与美育融合的大思政格局的顺利实施,只有院系领导高度重视,教育教学部门积极推进、共同发力,才能更好地将德育融入到美育教育中,才能有效形成“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的局面,才能下好大思政这盘棋。

猜你喜欢

美育德育音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