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内蒙古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22-03-16张建芳
张建芳
(集宁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一、研究背景
“课程思政”是指通过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使所有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使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邱伟光201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各高校应大力推进全新的课程育人格局,科学、有机地把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目标,同时充盈自身的专业及思政知识(李延波 房红芳2021)。
作为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要秉承其“工具性”的特征,即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同时也要兼具其“人文性”的特点,即实现对学生思想理念的浸润,使学生成为“有温度、有思想、有情怀”的时代新人。课堂作为教学环节的主战场,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势必会对学生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此,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调查当前内蒙古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最终构建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以期实现语言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思政育人协同发展的目标。
二、理论框架
“三全育人”指的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该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及落地效果是否明显的情况。“三全育人”旨在形成一套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无缝对接的大学教育。首先,“全员育人”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思政教师队伍。“全程育人”体现在要协同好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关系,构建人人、时时、处处育人的模式。“全方位育人”则要求聚合校内、校外及线上、线下各类育人资源以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卢野 彭钟敏2019)。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当前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哪些?(2)针对这些问题,如何运用“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内蒙古4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集宁师范学院)的200名大学英语教师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进行调查,同时随机抽取15名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四、讨论分析
(一)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这四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评价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实施的依据,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教学目的和教学评价的现实表现。
首先,就教学目的而言,这4所高校中的一些大学英语教师在设置教学目的时,重点突显语言目标和能力目标,而忽略了育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依旧以传输语言知识点包括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技能为主线,极少挖掘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元素。
其次,就教学内容而言,多数教师以教材作为载体,缺乏资料拓展的能力,也缺少将线上资源融入线下课堂教学的能力。同时,在教材的使用与挖掘方面,部分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单词讲解、课文分析、课后练习为主导,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再次,就教学方法而言,大部分教师以讲授法为主,注重向学生传输专业的学科知识,教师在课堂中讲授内容所占用的时间高达85%。此外,教师对最新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缺乏敏锐度,不能及时更新或运用最新的教学方法。
最后,就教学评价而言,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主体单一,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并没有作为评价主体之一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内容单一,只重视期末考试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发展过程,只重视语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评价没有针对性,有效性差。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和以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为代表的形成性评价,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针对性不强,无法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和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
(二)以“三全育人”为理念构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新模式
1.落实教育部要求
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本质其一是落实教育部要求,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契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所提出的文化素养目标,将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到大学英语的日常教学中,以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改善既有不足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内涵侧重语言和文化输入与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现实问题导向,“问题意识”缺乏必要的立足点,学生对教学内容载体兴趣不浓,有待加强价值引导。学生缺乏文化传播能力,缺乏将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传播出去的能力和见识。再者,学生运用英语深入探讨和交流复杂问题和学术问题的能力欠缺,整体批判性讨论能力较低,思维能力亟待提升。
3.调整课程结构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养)不仅要包含语言目标还需要涵盖文化目标,要求学生用批判性讨论的方法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中国处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能力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讨论能力,使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方差异、合理且有效论证中国针对特定问题所持有的立场。素养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使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并能够理性地思考、处理问题。
教学内容以主干教材为载体,以其它教学资源做补充,与主干教材相依托,采用现实问题导向抽取、组合相关单元,深度挖掘每个单元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同时,应深度融合线上的资源,包括一些优秀的慕课和相关的线上平台,做到线上、线下相统一。
教学方法多采用基于项目式的教学方法和产出导向法,辅以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支架法等,使学生能够形成相应的能力,从而进行产出。教学方法多元化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要成为知识的践行者。
教学评价要改变长期以来教师评价的独导地位,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积极引入学生自评和学习小组内互评环节;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丰富评价方式;评价智能化、全面化、动态化、持续化。真正达到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对评价的要求:对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开展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及时、有效地为课程和教学提供反馈信息,推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4.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证研究
目前,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观点阐述、策略探索、价值分析及建设模式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缺乏相关的教学实践与实证研究。所以,应加强课程思政背景下全新外语教学理念的融入、拓展、深化实证研究。
五、总结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梳理,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做出调整,以此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新模式,即把思政育人的目标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新模式的构建解决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尤其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课程之间实际存在的“两张皮”现象。
大学英语课程新教学模式最终的落脚点为新的“三全育人”模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指代全体大学英语教师无一例外都应该投入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全过程既包含整体的教学模式(从入学开始设计导学课程,到必修课程最后到选修课程)也包含具体课堂的实施过程(课前预习,课中讨论及课后练习);全方位既是第一课堂(实体课堂)与第二课堂(各类比赛、活动)的融合,又是虚拟线上课堂与实体线下课堂的融合。通过新的“三全育人”模式,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提升在学生在国际上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中国智慧,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