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教师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作用*

2022-03-16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健康成长思维教育

孙 勤 蔡 安 宁

(1.江苏省淮阴中学, 江苏淮安 223300;2.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1171)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和永恒追求[1]。学生健康成长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普及健康生活,加大健康教育。要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2]756-759。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提出了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是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系列化、常态化和长效化的重要举措。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而人类健康状况与其生存的地理环境及其变化密切相关[3]759-761。在现实世界中,不仅自然疫源性疾病、地方病的发生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相关联,而且人类整体的健康也受水、空气、植被、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质量的影响。因此,地理学科在学校健康教育和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利用地理学科特点、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教育艺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其必须思考的现实命题。

一、以地理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4]。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改课题组于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学习、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地理学科根据自己的学科思想和教育方法,在紧密结合国际地理课程发展趋势和继承我国百年地理课程基因基础上,提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5]3-4。这四大核心素养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必备的地理素养,着眼于利用自然资源、减轻自然灾害、探索环境变化、优化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来的[6]。

1.用人地协调观统领学生健康成长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观念[7],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概括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共处。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地观是学生健康成长必备的基本素质,地理学科在提高学生这方面的素质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地理教师应以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形成博大视野和襟怀,使学生能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应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思想境界、行为规范的教育,培育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

2.用综合思维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主要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区域综合。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其实就是由大气、水、植被、土壤、生物等要素共同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这个地理环境经历了自现代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发展时空综合过程以及预测未来气候变暖给全球带来环境和生态的连锁反应的区域综合过程。综合思维是反映学生健康成长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会将综合思维迁移到妥善处理影响自己健康成长的问题。地理教师应以海陆变迁、沧海桑田、滴水穿石、风化侵蚀、升降运动等地理现象的综合思维分析对学生进行蕴含人生哲理的教育,以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

3.用区域认知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如何来认识复杂的地球表层?美国的哈特向、德国的赫特纳等地理学家提出“划区”来认识地球表层,通过区域的划分来研究区域的特征、差异、联系和区域发展[8]。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就是从空间的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并运用区域综合、比较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中国区域及内部面积广大,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地理教师可借讲述灾难事件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生命的人生价值观,也可借讲述在灾难面前国人表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顽强精神来增强学生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民族情感。

4.用地理实践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校内课堂地理实验的模拟和野外地理实践考察活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教学实践模式,而地理实践力指学生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8]。地理教师在校内的地理教学通过呈现地理事实和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变化和过程,探寻地理原理和规律,最终形成地理思维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地理教师可通过安排一定课时的地理野外实验、农业体验、工业考察和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到野外,借助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模拟实验,组织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自我完善的认知结构、基本的活动经验,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从而增强其风险意识、规范意识、守时意识、诚信意识、分工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使其掌握劳动的技能,养成劳动的习惯,理解劳动的价值,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以教师教育艺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健康成长[9]。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10],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1]。地理教师在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人格力量感召学生,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1.引领成长,做启迪之师

教师的重要使命就是为每个学生播种梦想、点燃梦想,并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地理教师要自觉利用地理学科特点和优势,教育培养学生对自身所处周围环境以及地球表面上各种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的兴趣,使其在个人生活中、在职业经历中、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利用地理知识,愿意承担解决当地以及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的责任,做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地理学的发展是无数科学家研究成果、探索过程、伟大人格的集中反映。地理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老一辈地理学家赤诚无私的家国情怀、潜心求索的学术风范和宽广大气的心胸格局,使其争做有情怀、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地理人[12]。

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把爱国主义作为理想教育的起点,把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振兴民族精神作为核心,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地理材料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如伟大祖国的壮丽山川、蕴含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人文景观都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从带领学生认识了解家乡入手,通过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使之升华为其对祖国的热爱。

地理教材中还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教师可通过讲授地表形态变化来说明运动和变化规律;通过教授内外力作用分析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规律教育;通过讲授地表形态在外力作用下缓慢改变,最终产生质变,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等内容的教育;通过对板块理论形成和发展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否定之否定规律教育;还可以通过“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贯穿地理教材始终的人地关系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普遍联系规律的教育,等等。总之,教师可以通过对地理教材的挖掘,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更好地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教授学业,做学问之师

习近平总书记曾殷切希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13]。地理学科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多视角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教师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是智育的基础,技能要以知识为指导,而思维和能力也是结合知识来进行训练和培养的,因此要特别重视学生地理知识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也是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任务,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识记、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中学地理教学还应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会地理观察和气象观察等基本技能,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 、记忆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地理思维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本质联系在人脑中的概括和反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教师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将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或者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等人文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维,这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社团和兴趣小组的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的能力,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学生通过对各种地图的阅读、分析,可以提高其自身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开拓其思维空间,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里运用地理思维进行思考。

3.滋润学生心灵,做智慧之师

教育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教育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在于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鼓励。地理教育艺术是地理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艺、教学技巧和教育方法结合,在这样的地理课堂,学生既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又是一种享受,从而主动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来,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爱心和智慧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学生心智、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地理科学家对地理科学事业执着追求和献身的精神的讲授,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品格,乐观的情绪和心理调适能力;通过介绍登山健儿、极地考察等科研事迹以及组织学生的野外考察、地学研学旅游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及不怕挫折、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潜移默化地将爱家乡、爱祖国、爱环境、爱地球的意识融入学生的血脉骨髓,渗透到他们的心脑中。

4.提升学生境界,做审美之师

地理是一门得天独厚具有“美”的学科,无数的美在地理教材和学生的生活中得以呈现。优秀的地理教师站在讲台之上,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山野的风、幽谷的岚、风土特产矿藏宝物,还应是一个具有美学意义的境界。地理教师应成为一个会审美的人,并能用自己的审美能力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美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地理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成为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人才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教师应主动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以地理核心素养和自身教育教学艺术积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健康成长思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题解教育『三问』
好习惯伴你健康成长
让学生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