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情前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22-03-16郑真真

读写算(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情数学教师

郑真真

学情前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郑真真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丰盛实验小学,福建泉州362000)

随着教育发展的推进,我国小学教学进行多项改革。在新型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的应用探究中,学情前测这一从教师视角强调预先规划的教学模式,引起各地师生的广泛注意。数学作为相对主要的教学科目,教师着重展开学情前测的应用分析与策略制定十分重要。本文首先简单叙述了学情前测的概念,其次分析了学情前测对小学教学工作的影响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侧重,最后结合上述内容列举了数项学情前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对可行的应用策略,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学情前测;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适当展开预习,而“学情前测”某种意义上可视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预习”。区别于传统的教案制定,“学情前测”要求教师实行期间充分考量学生学习特性、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对整体教学活动的影响。针对小学数学这类涉及复杂理论的学科,教师更应利用学情前测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突破学习困境,为后期带领学生进阶发展积累相应经验。因此,本文对学情前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情前测概念

学情前测,即为教师在教学前期对教材内容进行预先了解,并应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现有学习能力进行检测,以预见后期教学的顺行度。过往教学活动中类似于学情前测的教学形式有很多,但学情前测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思想的启发与正向引导,且能一定程度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达成师生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随着此类“预测”“预设”教学活动的经验积累,师生彼此间的相互了解也会加深,后期教学互动的契合度也会随之显著提升。

二、学情前测对小学教学工作的影响

(一)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小学教育往期的侧重多提及“兴趣驱动”“提升效率”“注重实际”,但在实际的教学施行过程中,教师往往难以在最初便做到此类侧重实现执行标准的合理把控。部分教师对新式教学理念理解尚浅,相关迎合的教学策略的制定或显“潦草”,其后期得出的实效更缺乏参考性。应用学情前测,可及时从思想“根源”处唤醒教师参与教育革新活动的初心,令其重新审视当前制定的教学规划,选用更适于当前班级受教群体学习提升的教育理念。小学生因其年龄特性,对“学习”这一行为尚未于脑中形成固有概念。学习在其眼中可以是充满趣味、十分有意义的,也可是充满压抑、较难执行的。学情前测能帮助教师透过学生表现观察其对学科学习的印象,进而以学生的视角不断完善自身对当前教学内容难易度的认知。教学理念的应用应促生师生思想的互通,若单纯从较单一的视角决定教学理念的启用,后期学科的教学发展也会逐渐显出疲势。

(二)改变教学关注重点

过往的小学教育多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依据,教育改革推行后,教师转而关注了学生学习发展期间的表现,力求将过程评价融入学习测评系统当中。但因学科教学内容的不同,并非每类学科都存有支持学习发展的练习活动,此类测评方法便无法做到通用。学情前测将每次课堂教学的开端作为检测节点,并通过多种测验活动形式实现了学生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调查。过往的评测多在知识点教学当期及阶段性结束的节点,此阶段的学生或初步摄入新知识,记忆尚新,普遍能做到活用;或尚完全熟识,理解尚浅,无法做到更优质的应用展现。在课程教学前期执行学习能力测验,能了解学生知识内化后的应用境况,检测结果更加科学。此时,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关注重点亦从“静态成果”转变为“动态成果”。教师既遵循了教材课程安排,达成了课与课之间学生阶段性发展表现的持续关注,也考量了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有效了解了学生过往学习知识的掌握度。

(三)促进师生思想共通

当前时代,国内人均生活水平均相对较高,国内多数地区的小学生因优质的生活待遇,多机智聪敏。相较以往,当代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及潮流文化的接触频率更高,了解范畴更广。教师如欲与之进行沟通,必先了解其为人处事及学习思考的习惯。过往的诸多教学活动中,多有学生抱怨活动内容枯燥,认为教师的沟通思路过于老套,甚至部分学生主动指出自身学习理解优先于教师的引导范畴,表示不会再浪费时间参与后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此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即为教师教学思想与学生的学习思想未能共通。“学情前测”本身便是由教师主动提出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的教学策略。其在初次执行时,便可令学生通过知识应用及交互表达等操作直接或间接告知教师自身的“学习需求”。此类策略能令教师更深层次地了解到班级学生于当前学科不同的发展状况,便于其适当施行分层教学等“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

(四)改变学生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学生优质学习习惯的养成亦至关重要。部分学生尽管热衷于某些学科的学习,但在课后其并未对相关知识予以持续关注,且畏惧于更高难度知识了解与探究。一旦于此阶段形成学习惰性,后期再欲进行改善,便会更加困难。“学情前测”的长期执行,可令学生产生预习、总结、复习的良好习惯。每次结束一项新知识的学习,其便会主动查看后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并考量教师将会设置何种测试问题。由此可见,“学情预测”最终将双向促进师生对当前教学内容的预习,最终转变为师生“双向奔赴”促成配合的见证。除却预习,学生也会在此类学习成果验证中不断思考学科学习的意义,进而发现学科学习侧重,更加深谙其中的“学习之道”,主动探索提升自身学习效率的良策。

三、学情前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侧重

(一)完善学生理性思维

小学数学本身难度并不高,更多教师或选择侧重“以兴趣驱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令学生优先对学科学习产生热爱。但学情前测区别于此类策略,以学生“理性思维”优化塑成为首要侧重,以测验刺激学生求知心,更令其通过“热身”更快进入学习状态,持续使用“理性思维”,使其于数学学科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同时,此类涵盖“回顾”及“预习”要素的测验,能给予学生耳目一新的学习感受,在兴趣提升角度,其呈现的效果已经足够,其严谨的测验内容能及时控制学生过度发散的思维。数学学习要讲求一定的理性,小学生本身较易被兴趣内容吸引,脱离原本学科教学策略执行期望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应该应用学情前测中对学生学习思维的优先引导侧重,帮助学生完善理性思维的塑成及应用。无论是计算习题,还是理论复述,尽管此类知识测验都以活动形式驱动,但重点的知识活用及思维激活亦必不可少。

(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学情前测兼并过往知识总结及新知识的预先展示,其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的应用效果必然存在。在数学教学中,小学教师可加强其此类正向引导的实行效果,将其作为侧重之一,进行更多的设计考量。常规数学教学多涉及课堂习题练习,教师可在学情前测中展示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题型,展示习题可与课中习题内容主题一致,或可与课中习题关联的前期知识种类一致。在转至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解题思路便可于前测内容产生关联,进而迅速解题,实现相关知识的高效内化。此外,学情前测能帮助教师对会学生进行“分层”,在后期课堂教学涉及其他形式教学合作的活动时,教师可凭借前期测试印象,合理安排学生分组,节省学生自行拼组的时间。

(三)平衡学生学习发展

过往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多令部分发展超前的学生质疑学科知识于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实效性。更有部分学生提出“现在智能手机普及度较高,其内置计算器,加、减、乘、除的计算仅需初步了解即可,未来可实际应用概率较小,应不需要做更多习题确保自身计算技能的活用。”学情前测期间,教师可向学生列举多项基础速算解决现实问题的事例,并联合新知识的预习,令其意识到其小学数学知识教学的必要性。学情前测开展的形式是灵活的,其本身的实行既展现了当代数学教学欲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革新期望,教师更应活用其开阔学生学习视野、平衡学生学习发展的特性,更多添加教材以外的学科关联知识。

(四)强化学生竞争意识

学情前测本身涵盖“测验”性质,其对学生竞争意识的调动也相对显而易见。尽管当前时代于各阶段教育改革中均不同程度强调了“减负”的相关要求,但基础的竞争意识还是需要学生定量持有的。适量保持竞争意识,可给予学生更多突破困境、提升自我的动力。部分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在“数学前测”环节中亦可获得自信及成就感,教师可应用其竞争刺激性,令此类学生更多关注课中教学内容。在班内学生均达到应有的数学学习状态后,教师依旧可应用其实现进阶性“刺激”强化,最大限度提升班级学生对数学学习知识储备及能力提升的欲望。

四、学情前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总结教学内容关联,促使学生产生新感悟

当今数学教材内容色彩丰富,演算习题众多,能明显感受到其“寓教于乐”的期望。以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一、五、六单元的“加与减”三步教学为例,通过授课前期通读教材,教师可了解到“加与减(一)”及“加与减(二)”以优先讲解减法,而后讲解加法的教学顺序安排了相关内容。再观察“加与减(三)”,其便涉及加减的混合应用。由此,教师可从上两章节的教学内容中总结出其与第三章内容的关联,并于第三章的课前学情前测中进行应用。教师可在黑板上写出一个“田”字,而后询问学生“去除几笔,能将它变成其他的字”。此时学生均会积极回答,将其去除一笔或两笔,将其转化为“日”字及“口”字均为正确答案。此时教师再度发问:“将其添加几笔变成其他字,有没有同学做得到?”此时学生们或有些犯难,有些给予出正确答案。其中将其变为“甲”字既属于正确。此时,教师询问学生:“如将‘甲’字延伸出的长度作为一划的单位,刚才的笔画又应该如何计算。”此时学生们又纷纷转向先前文字笔画变化的计算思考。当活动告一段落时,教师可于此时引出今天“加减混合计算”的案例——让学生应用木棍自由拼接汉子,但需要在25根以内。此番操作后,学生便初步实现了加减法混合应用的练习,并将自身学习思绪延展至前期加减法的学习当中。

(三)转化观察思维,扩充学习思路

学习案例多源于生活,应用学情前测帮助学生转换学习思维,能切实提升其考虑问题的思维活性,并对生活中潜藏数学知识的发掘产生更多兴趣。以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及第五单元《周长》为例。学生在前一章课程中观察了诸多立体物件,并从其正面、左右侧面、俯视面对其外形的展现予以了解,并大致明白了不同角度观看能更全面认知物品外形的特性。在后一章节《周长》的学情前测中,教师可应用之前课程中应用的物品再次展开教学互动。如令学生取出自己书包中书籍以外的物品,其中或涵盖上次物品观察的物例。此时教师可让学生用纸笔简单绘画其多视角观察的简笔画,而后令学生观察自身画作,让其尝试应用预先准备的软尺将其中绘画的轮廓线进行测量。此阶段的测量结果或不准,但并不重要,主要让学生进行测量体验。而后,教师可令学生尽可能找到身边各面看起来形态大致一样的物体进行绘画。此时,学生多会寻找立方体或球体,教师也可直接于讲台前出示物例,供学生绘画,而后同样需要学生用软尺测量。在此番教学活动后,教师便可询问学生测量感受的不同。部分学生或在此时联想到第二单元“看一看”中判别不同角度审视物体的活动,进而表示还是多面形态规则的物体好测量,诸如铅笔盒、粉笔盒等物品的侧面均为正方体、长方体,甚至用直尺便可绘画。此时,教师则可推荐大家根据刚才测量的结果,应用直尺自行绘制与观测物体规格侧面更相近的图形。这时,学生会在长、宽的绘制上予以考量。而后,教师可令学生手持直尺直接测量物体——铅笔盒或粉笔盒侧面图形的实际长、宽,对比自身估量数据,以查看是否有推测详尽的同学。由此,学生对第五章周长计算的意义及计算流程的“预识”便基本达成。

(四)缩短知识跨度,构建思考体系

小学阶段的部分知识尽管存在关联,但因整体跨度较大,学生或无法有效关联往期知识的应用。由此,教师可应用学情前测帮助其构建思考体系,将同类知识归类,缩短知识之间的跨度。结合上述例子,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教学为例,此阶段涉及将长方体展开、折叠及表面积的计算。教师可应用软尺激活学生学习记忆,于活动中为学生再次提供铅笔盒和粉笔盒等应用过的道具,并应用粉笔盒纸质可拆卸的优势完成展开、折叠,及用软尺再次进行测量,令学生完成各面面积的计算。而后,教师可手动将粉笔盒各面逐个撕去,询问学生此时拆卸后的粉笔盒的总面积及折叠形态应如何考量。此活动后,学生可将前期长方形周长、面积计算知识与之融合,便于学习知识的理解。

五、结语

总的来说,为进一步实现教学效率及质量的优化,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在教学中尝试学情前测的相关应用。在凭借多方接触,初步了解班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度后,小学数学教师应优先合理考量自身学情前测执行的应用侧重,而后适当选用多方策略,帮助学生重新认识数学学习魅力,早日达成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学习发展目的。

[1] 卢月琴.把握学情前测提升教学实效[J].数学教学通讯,2021(13):73-74+76.

[2] 顾丽英.运用学情前测优化数学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21(08):89-90.

[3] 时坤.把握学情前测,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J].小学教学研究,2020(29):63-65.

[4] 陈晶晶.做好学情前测优化教学结构——小学数学中学情前测教学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06):32+31.

G623.5

A

1002-7661(2022)24-0057-03

猜你喜欢

学情数学教师
最美教师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