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关注与培养
2022-03-16田广庆
田广庆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 225235)
按照新课改后的课标要求:高中阶段数学学习,需要保证学生初步拥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这则需要教师在学生数学学习期间,引导其付出建立不同类型数学模型、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的努力.然而与此同时教师亦应留意:高中时期的数学抽象性特点比较明显,学生可能会在课堂内外遇到比较多的障碍,如果举措失当,便可能因为心理失衡而不能跟上教师的思维,在课下练习时也往往可能感觉无从着手.针对这样的问题,建议教师从引导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角度着手,进行语言、能力、任务等方面的改善思考.
1 以恰当的语言进行心理暗示
教师恰当的语言,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完善可谓有百益而无一害,为此希望高中数学教师能够在这方面展开思考,从语言的角度暗示学生心理发展.
笔者认为,恰当的语言首先应当是趣味性的,这是由于数学学科在性质上本就比较严谨,课堂气氛也以严肃者居多,如果教师的语言始终是刻板与生涩的,那么由此组成的教学课堂,势必会缺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吸引力,使大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公式定理关系等内容时出现畏惧后退心理,教师在语言上稍做变通,增加语言的趣味性,或者用恰当的形式配合语言表述,则可以有效规避这一问题.
恰当的语言其次应当是含蓄的,这里所说的含蓄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避免过于直白的语言对学生心理造成创伤,二是避免过于直白的语言,使学生缺少主动思考的机会.具体言之,当面对具体问题时,高中数学教师一个积极的暗示提醒,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无法估量的正向启发,使学生因此掌握一项知识、习得一种技巧,同时增加其学习自信与学习自主性.
例如当涉及到概率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将不同颜色的小球分别置于不同的密闭盒子内,其中红色小球数量较少,蓝色和白色小球数量较多,在课前引导环节,安排几名同学尝试摸盒子中的球,在他们尝试过后,教师即可以用含蓄的语言表述:“为什么大家很少摸到红球呢?是因为不够幸运吗?”这样的语言既显生动,又因为含蓄而有益于启发思考.教师的语言暗示如果能够做到既有趣又含蓄,那么对于学生们学习心理之建立与巩固是有非常深远意义的,教师应当善于把握自己的引导者身份,对语言暗示问题做出积极思考与有效应用.
2 以正确的方法激发心理能力
教师应当以正确的方法,对学生基于数学学习心理而产生的能力进行激发,关于这方面,笔者的观点是:从此项内容向彼项内容进行迁移的能力,是心理能力的典型代表,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言之,学习迁移所强调的是一种学习给另一种学习造成的影响,即学生从心理上利用已有认知结构,达到对于新知识内容的加工与改造的理想效果,这样的学习心理是学生学习意志与学习习惯的综合体现,同时也对学习方法和技巧等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在数学学习期间,像这种数学知识间的互相影响与互相作用,便可以认为是知识迁移的结果.所以为了培养与利用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对数学学习的迁移问题展开研究是很必要的.
考虑到迁移的性质,建议教师将迁移划分成正向迁移与负向迁移两个类型,其中正向迁移意味着为一种数学知识的取得,可以给另外一种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举例而言,当接触到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容时,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支持,而对平面向量的理解,对于空间向量理解也将产生较大帮助,等等.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本着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征,留意学生对知识正向迁移的促进启发.与正向迁移相比较,负向迁移则强调了一种数学知识学习,既无益于另一种数学知识取得的促进,又会造成可能的反向阻碍作用,例如很多同学往往把对数运算性质错写为:loga(N-M)=logaN-logaM(a>0,a≠1),等等.这样的负向迁移是应当被遏止的,即应当由教师作为主体,展开有意识的消除工作.
当然,基于学生学习心理的迁移能力激发与遏止,除了要重视正、负两面以外,还可从垂直迁移与水平迁移两种视角展开探索,其中垂直迁移又可名为纵向迁移,意为不同抽象程度、概括水平的经验间的有意识影响,水平迁移又可名为横向迁移,意为先期学习与后来学习内容在难度上、复杂程度上大体保持一致的情况,此时学生在学习心理上能够明确两种内容在逻辑关系上的并列特点,并配合教师的指导,由此展开具体的学习活动.
3 以严肃的态度养成心理习惯
学生学习心理需要有严肃的态度来养成和维护,而学生严肃态度的取得,需要教师严肃态度的支持.笔者认为,以严肃的态度养成心理习惯,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要让学生产生对待数学问题使用特定技巧的习惯性心理,其二是要让学生拥有创新思维的的习惯性心理.
首先,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利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技巧,并将这种共性技巧变为平时的一种思维习惯.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以往很少会直接强调这一方面,实际对于学生解题准确性,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不利影响.正因如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有意识地扭转思维弊端,突出技巧性习惯的培养.例如下面的问题:设{an}为公比不是1的等比数列,a1是a2,a3的等差中项.那么{an}的公比是什么;如果a1=1,那么数列{nan}的前n项和是多少.本题属于常规数列问题,笔者在教学时,便以本题为例,探讨了学生的共性技巧应用策略,首先是将问题弄清,即告知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需要先做好题干信息搜索工作,将题干之中的信息标识出来,包括等比数列在哪里、等差数列在哪里,等等,这将使针对题目的解析工作初步完成.接下来要做的是拟定计划,利用阅读题干能够知晓本题属于数列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目标是找到通项公式,再以通项公式为基础完成接下来的问题.制定计划后要实现计划,依据教材中的数列知识,解决题干之中的有关信息,从而达到拟定计划之内的具体目标.最后则要有习题回顾的过程,即在完成上述步骤后,反思哪里有停顿出现,哪里有失误发生,这将让一个问题的解决,顺利牵动针对同一类问题的思考.事实证明,这样的解决技巧习惯养成,对于学生学习心理的顺利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数学是一门非常注重抽象逻辑思维应用的学科,学生在数学学习与实践中,应当使自身具有思维创新能力,而不是始终因循守旧,所以形成突破自我、发散创新的习惯是必要的.教师要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养成打破常规的学习习惯,不断进行知识的研究与探索,基于基本理论知识,有效进行灵活应用.
4 以科学的任务促进心理进步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要有从预习到复习全程的学生学习适应思考,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关键步骤是学习任务的供给,尤其是当基本知识被传达之后,训练及作业任务设计是否合理问题,要融入教师基于学生学习心理的理性思考.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应当由教师作为主导者,选择恰当的任务类型,以便保证学生学习心理受到重视,心理特征与心理优势的作用得以顺利发挥.实际操作中,教师需要树立形成正确的任务观念,及时理顺教学同训练任务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被重视,再借此帮助学生理解并消化原本比较晦涩的数学知识,并使作业训练任务达到巩固所学、启发新知的效果.如果就作业类型的选择来分析,则可以重点考虑下述几个方面,视教学内容的需求,使用其中一种或者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属于标准化习题,在此类任务中,包括了比较详尽的系统条件、解题依据以及解题方法等要素,是高中阶段最常见的习题任务类型,也最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学生可很快依靠直观感受与理性分析,发现问题的解决思路.
第二种类型属于训练式任务,也就是在标准化习题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发展学生数学学习心理,使其拥有更强的举一反三能力,带动数学解题思路的进步.
第三种类型属于探索式任务,它更加强调学生推理能力的训练,在高中数学教学期间,在该类训练任务供给的同时,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问题所需要借助的理论知识,以及探索过程中的难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强烈数学观念、清晰数学能力完成本项任务.
第四种类型属于问题式任务.问题式任务是对探索式任务的继续与承接,它把常规习题内的多个显性要素剔除掉,只保留一个供学生实施推理的要素,此种类型任务的难点在于:题目中所呈现的信息量不多,学生找到解题思路的难度加大,但其实这种做法也恰恰是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尊重,能够为其进行开放的思维探究空间提供平台支持,是培养学生自主归纳和总结能力的有益选择.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认为:高中时期的数学教育与学习过程,都远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学生而言,应当储备大量的基础知识,并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不断培养自身在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基础计算等方面的能力.而对于教师而言,则应当遵循学生特定时期的学习心理,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恰当的语言提示、方法指导、任务赋予等,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上述学生需要做到的任务,有效助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