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思考与路径研究
——以高职汽车类专业为例

2022-03-1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劳动高职

杨 平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重庆 401520)

专业教学结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开展符合职业素养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有利于提高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也更符合新时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1]。但近些年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视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不重视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导致劳动教育存在形式主义,而没能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内涵以及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导致现有教育模式与国家综合育人理念不符。

在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方面,不少学者做了相关研究。朱雪林认为学校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关键在于建设学校劳动教育课程,重点在于规范教学实施,难点在于推进劳动教育评价[2]。李淑玲从高校文科教学出发,指出落实劳动教育需要结合其教育理念,从课程设置的丰富多样性、系统性和递阶性,到实施的多主体、多内容、多时空,紧紧把握市场需要和人才成长规律,实现科学落地[3]。管艳梅等从广义出发,指出将劳动和创新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培育大学生劳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高质量的教学基地和科学的考核机制,是实践教学中富有成效地开展劳动和创新教育的有效保障[4]。诸多学者关于专业劳动教育方面的研究表明,将劳动教育内涵融入专业教学,是顺应新形势下的立德树人新方向,符合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

1 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意义

新时代新形势下,作为注重技能培养的高职专业教育,素质是高技能人才的立身之本、综合能力是其立业之本,时代呼唤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社会需求具有劳动精神的专业人才。因此,专业教学在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同时,应注重培养潜心钻研、干一行精一行的劳模精神,团结协作、勤劳踏实、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因此,结合专业特点,梳理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以生产劳动引领课程改革方向,在加强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养成良好的劳动素质,塑造学生严谨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行为,是高校适应职业劳动变化需求及新时代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

2 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高职汽车专业现有课程体系的培养逻辑主要依循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岗位能力三层递进式培养过程,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等素质模块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上学期,后期以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操作课程为主,使得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分离。全校共用一套理论的劳育模式使劳动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墨守成规,没有发挥劳动教育的实践育人功能,没有体现专业特点,学生不能在专业中体会劳动技能带来的荣誉感和满足感。虽然学校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等形式搭建有创业实践、岗位实训等平台,但劳动教育都是独立开展。高职现有的课程体系主要采用的是“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岗位实践课”阶梯式的课程模式,劳动教育主要体现在基础课中,且基本以一门课程的形式落实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的培养,而在后续专业技能课和岗位实践课程中的体现较少,有的甚至基本没有涉及。而劳动教育不应是一个概念的理解,也不应是一个知识点的灌输,更不应该是某一个阶段的认知,而是应该贯穿整个学习生涯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劳动精神在职业生涯的有效延伸与扎根。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培养的青年一代更加追求创新,乐于接受新的模式和新鲜的教育形式。而高速发展的技术变革也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学习模式的创新,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更是以多样化、智能化、新型化的方式突破传统,力求创新创造。而现有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和教学观念不能实现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融入,阻碍了学生劳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劳动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育,从而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

3 劳动教育融入汽车专业教学的实现路径

3.1 强化专业教师劳动教育思维,打破劳动教育实施的第一屏障

引导教师积极推进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精神,搭建专业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源头理清劳动教育思路。引导教师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参与社会实践教育,立足岗位,搭建好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桥梁,让劳动教育有播种的土壤,成长的营养。

当下,各个院校都着力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教师可借助课程思政课题研究、资源建设、思政团队等平台,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创新劳动教育开展方式,创设劳动教育氛围,通过边实践边探索,边应用边研究的方式,打开劳动教育思维,突破万事开头难的第一屏障。

3.2 破除边缘化的劳动教育现状、确立重视劳动教育的思想理念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学生进入社会后要进行劳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同专业所要培养的也是适应社会各个职业的人才,所以,在专业课程中要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一是充分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战场,在课堂融入汽车高级技术人才的劳动价值、汽车专业学习中劳动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利用形象的车企纪录片等有效传达劳动实践能改变客观世界、创造自我价值的积极观念。二是在专业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理念,劳动教育原本就是德智体美的共同培养目标,教师要在专业教学的同时输出“踏实务实、实践创新”的劳动理念,借助科学定理、学科实验等,教会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真理的劳动精神。

3.3 完善以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积极强化劳动教育的思想引领

一是校内活动要积极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科技创新和专业技能拓展等相结合。本校利用地方优势,整合校地企资源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的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在农耕文化体验、红色革命洗礼、服务乡村发展中弘扬劳动精神。二是校外实践要借助更加完善的合作机制、灵活的考核机制等夯实企业实习实训的实践性、还要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科技创新、企业技术服务等项目。

3.4 促进“五育”融合,创新课程体系

在对劳动教育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如何才能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建设一个创新性的学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出现了一些电子化、非体力劳动等新的劳动形态。这些新的劳动形态要求劳动教育更多地培养学生进行智力劳动、创新性劳动的能力。高校要建立多样化的劳动教育体系,高职院校更要把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的基础性教育,不断地创造和寻找其他学科中的劳动元素,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的劳动教育体系。

3.5 健全融入劳动教育理念的考核评价机制、合理放大劳动教育的积极效应

高校应该将劳动教育的理论内容加入思想政治课程考核内容之中,将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质量、劳动纪律等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的日常表现评价中。另外,学生也要提交劳动实践心得,内容包含自己的具体劳动过程与成果、教师的教育引导表现、教育改进的建议等,这部分也可以作为考核的部分内容。教师还可以结合社会实践、项目成果等劳动教育,采用作品成果考评的方式,给予附加评价。总之,根据劳动教育的不同形式,建立不同方式的评价,是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有效方式。

4 总结

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不仅有助于专业建设与发展,更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之举。为保障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入,学校制度保障、学科体系落实、教学设计体现、课程内容推进,每个环节都是奏响劳动教育的主旋律。“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统领下,在体系化的劳动教育实践节奏中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素养与劳动精神,使学生成为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匠心独运而又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代为高职院校各专业设立的专业目标。在学科引领下,践行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是专业开展的改革方向和命题任务。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劳动高职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