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干部思想理论教育的历史经验

2022-03-16谭亮亮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干部理论

谭亮亮,刘 顿

(1.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延安大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 延安 71600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8JJD770005);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20JK0439)

在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思想理论教育史上,延安时期是党的干部思想理论教育事业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在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里,针对干部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开创并完善了许多成功的做法和制度,为组织培养和造就了成千上万思想政治素质优良的革命骨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深入学习。

一、干部思想理论教育要以解决干部的“本领恐慌”为根本宗旨

干部是革命队伍中的骨干人才,干部的本领问题事关革命的前途命运。1939年5月,毛泽东指出,“我们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1]。这里所说的“本领恐慌”突出表现为一些干部缺乏联系和领导群众的本领、缺乏正确理解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本领;缺乏团结和教育同志的本领、缺乏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本领等。为此,党亟需组织和引导干部通过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提高其思想理论水平,以解决他们的本领恐慌。

(一)引导干部加强思想理论学习,使其学会联系和领导群众的本领

发动和领导广大群众参与革命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壮大的秘诀。然而,党的一些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尚未学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不懂得如何去联系群众和发动群众。刘少奇指出,我们许多同志不会根据群众觉悟的程度提出适当的口号、要求和方式去发动群众斗争[2]。党要求干部不能单纯地去群众中间指示、命令和摊派,而应该俯下身子去听、去看,学习群众的语言,和他们谈天说地,打成一片。这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本领。融入群众难,脱离群众易,那些自以为高明的、有水平的工作方法,只要群众不买账,就不能凑效。从表面上看,干部脱离群众可能是工作方式、方法的问题,可是究其根本还是干部的思想政治观念出了问题。例如,在延安的文艺干部当中,一部分人离群众很远,他们的作品曲高和寡;另一部分人离群众很近,他们的作品贴近群众生活,受群众欢迎。毛泽东看到了问题的实质,他指出,“在阶级社会里,也只有阶级的爱,但是这些同志却要追求什么超阶级的爱,抽象的爱”[3]。那些追求超阶级的“爱”的同志们其实缺乏应有的阶级意识,缺乏服务群众的思想和热情。总之,党必须引导干部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掌握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使其学会联系和领导群众的本领。

(二)引导干部加强思想理论学习,使其学会正确理解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本领

干部只有准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将其贯彻下去,党才能有效地领导革命。然而“我们的一般党员、干部甚至普通常识还都非常贫乏”[4],更不必说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有多高。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是模糊和肤浅的。比如对统一战线的理解、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以及对精兵简政的理解等,都是不够准确和深刻的。在统一战线问题上,一些同志不懂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不会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处理问题,容易犯“左”倾“关门主义”或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我们党的组织和领导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在集中领导下讲民主,二者辩证统一。实际情况却是许多同志不能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就指出,在我们党内有“民主生活不足的现象”[5]。相反,一些知识分子出身的青年干部却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讲究民主,甚至有人借用“彻底民主”和“绝对民主”来攻击党的领导干部[6]。再说“精兵简政”,被毛泽东称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推行起来却是一波三折。在前两次历时9个月的机构精简运动中,由于部分干部存在本位主义和太平观念,导致精简工作迟缓低效,直到经过第三次精简,才出现了“兵精粮足以胜敌,政简负轻而安民”的好局面[7]。由此可见,部分干部在正确理解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方面的能力是欠缺的,党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其头脑,否则他们很难形成远见卓识,很难在工作中干出成绩。

(三)引导干部加强思想理论学习,使其学会团结和教育同志的本领

在土地革命时期,受“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党内一些干部“主要不是用说服与教育去推动同志工作,而是用斗争打击同志去推动下级工作”[8]。这种动辄“戴帽子”“揪辫子”和“打棍子”的“惩办主义”打击了许多同志的工作积极性,弄得人人自危,不敢说话、不敢做事。自抗战以来,革命队伍在不断壮大,其中的阶级成分也越来越复杂,广大干部亟需加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学习,自觉清理头脑中 “左”和右的错误思想,否则很难做到团结同志,或者是一味地只求团结不讲批评教育,无原则地搞一团和气。干部要想掌握团结和教育同志的本领,就必须要学会唯物辩证地去看待问题,坚持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对待同志,做到取长补短和共同进步。在批评教育同志时不轻易给人“戴帽子”,要分清是非对错,使犯错误的同志心悦诚服,丢掉思想包袱继续前进,以实现教育和团结同志的目的。

(四)引导干部加强思想理论学习,使其学会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本领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所掌握的是真马克思主义;非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人是假马克思主义者,其所掌握的也是假马克思主义。真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克敌制胜的法宝,假马克思主义则是害人害己的思想毒瘤。因此,为了革命的胜利,党的干部必须学会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本领。那些脱离具体实际抽象谈论马克思主义的人只会将本本上的个别词句僵硬、机械地套用在中国问题上,他们背诵的那些教条是假马克思主义;而那些懂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真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加之“我们许多党员和干部的理论水平低下,嗅觉不灵”[9],曾在一段时期内,致使革命深受其害。所以党必须引导干部自觉提升其思想理论水平,以防被假马克思主义的歪风邪气所迷惑和误导。

二、干部思想理论教育要坚持文化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一)普及文化教育助推理论教育

延安时期,工农出身的革命干部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他们文化基础十分薄弱,导致理论学习难以取得实效。许多同志知难而退,对理论学习缺乏信心和热情:“常有人说,叫我坐在这里学习,还不如去工作,学习理论比什么工作都困难。”[10]诚然,具有一定的读写能力是理论学习的前提基础。如陈云所言:“没有相当的文化程度,要学懂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能的。”[11]因此,为了能使干部普遍和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延安的干部学校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都很重视干部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各类教育组织根据学员文化水平的高低来确定课程和教学计划,要求文化水平较低的学员先从初级课程学起,重在提高其文化水平。在学习初级课程之后,待干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然后再开始学习中级课程和高级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此,干部的思想理论学习才能得到普及和深化,真正达到学精、学通和学以致用的目标,进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实质。

(二)以理论教育带动和引导文化教育

理论教育的目的在于用马列主义武装干部的头脑,提高其革命实践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就文化教育而言,理论教育是目的,文化教育是手段,是要服务理论教育的,所以文化教育要在理论教育的带动和引导下进行。1941年12月17日,《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指出,为了提高干部理论学习的效率,工农出身的干部必须首先补习文化,“这种补习,不应只限于识字多少,而应包含阅读写作能力,历史地理常识,社会政治常识与自然科学常识的获得”[12]。1942年2月28日,《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指出,为了解决工农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的实际困难,“在环境许可的地方,必须一律开办文化补习班或文化补习学校”[13]。在文化教育中,党的报纸和文件成了主要的文化学习教材。1941年4月27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发布后,毛泽东指示边区中央局将《纲领》发表在报纸和刊物上,“支部书记以上,班长以上,乡主席以上之干部,须使之人手一张,识字少者当作识字课本读”[14]。如此便很好地将理论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在理论教育的带动和引导下,干部的文化教育有了方向和重点。中央党校五部的学员白栋材回忆说,许多同志文化程度低,很难吃透文件的思想内容,为了扫除这些“拦路虎”,五部特别配备了驻班教员,帮助学员一边学习文件,一边学习文化[15]。延安大众读物社针对干部理论学习的实际需要,编辑出版了《大众学习》《大众文库》。延安中央印刷厂先后出版了许多干部文化课读本,主要有《国语课本》《地理课本》《自然课本》《中国历史讲话》等,对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很有帮助。

(三)通过理论教育指导实践教育

关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作了精辟的阐述,认为“回到实践中去”是理论的最终归宿[16]。1937年,毛泽东曾在抗大和陕北公学给学员们讲授《实践论》,采用中国式通俗的话语风格形象具体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据成仿吾回忆,毛泽东善于结合革命实际授课的风格让学员们耳目一新[17]。既然理论存在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那么理论教育的价值也在于指导实践教育,引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一旦干部们通过理论学习掌握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他们在实践中的学习锻炼就不再是盲目的,实践的成功率就会提高,实践学习的效果也会比较明显。反之,不通过理论教育的实践教育通常是经验主义的,缺乏先导性和科学性。恰如刘少奇指出,“如果我们不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我们就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革命斗争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18]。在延安的学习运动中,特别是在整风学习期间,干部们通过学习文件掌握了理论、打通了思想,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实践中学习和锻炼,收效很大。

(四)通过实践教育检验和充实理论教育

理论是抽象的,实践是具体的,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神秘的东西,不是教条,而是指南。那么为什么在有些人那里马克思主义便沦为了神秘的教条?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其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的具体实践联系起来。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曾感叹:“我们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19]在延安时期,党在总结土地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之后,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认识愈发深刻。实践证明,理论教育不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就不能得到检验和充实。所以为了教育干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统一起来,在实践当中加深对理论的体会和认知,无论是干部学校的日常教学还是在职干部的平时学习都注意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务必使干部具有扎实的理论修养、高超的工作能力和过硬的革命作风。抗大学员马国昌回忆说:“在抗大,我们深深懂得了党中央交给我们的镢头、枪杆、笔杆可真是三件无价之宝!它使同志们锻炼成了能打仗、会劳动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使同志们懂得了劳动创造世界和劳动人民最伟大,懂得了为什么革命和怎样革命的道理。”[20]

三、干部思想理论教育要以最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

学习最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有一个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因此,中国党过去的屡次失败,都是指导上的失败,而不是工作上的失败。”[21]要克服这个弱点就要不断地补课,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指出:“没有大量的真正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的干部,要完成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的。”[22]何为真正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的干部?当然不是那种只会背诵教条的干部,他们浮在上层,远离群众,不食人间烟火,容易跌进机会主义的泥沼。真正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的干部是那些了解中国的国情、党情、社情和民情,了解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活学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群众的领袖。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外来的“经”,要研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首先要有专门的人才将马列原著翻译成中文。当时翻译人才奇缺,翻译工作又非常耗时,翻译过来的著作在语言方面往往晦涩难懂,所以在整个干部队伍中能读马列原著的人很少,即使能读原著的人也很少有时间能够读完,读完后能够真正领会马列主义精神实质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哪怕是像王明那样自称是马列主义理论专家的人也只懂得背诵马列主义的词句。至于理论水平原本就不高的普通干部而言,要想学懂弄通未经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几乎是不大可能的。鉴于过去教条主义的惨痛教训,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全党和教育干部就显得极为必要。所以毛泽东极力主张:“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23]只有教条主义休息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被提倡和发扬光大,干部普遍而深入地学习最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可能。一直以来,教条主义遮蔽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曾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24]遗憾的是,在教条主义的统治之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火苗没有得到普遍注意。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但是教条主义并没有一下子得到肃清,它的遗毒仍然妨碍着广大干部的思想解放。直到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毛泽东党内领袖的地位得到确立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迎来了春天。另外,陕甘宁边区相对安稳的军事、政治环境保证了党的主要领导同志有时间和精力去搞理论研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收获了一批重要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延安整风学习运动中指定的22个必读文件是主要代表,其中毛泽东的论著又最具代表性,是最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最能够有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思想武器,当然应该成为延安时期干部思想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

四、干部思想理论教育必须正确贯彻“少而精”的方法原则

“少而精”的关键在于“精”,“少”不是目的,强调“少”是为了保证“精”,就是宁可少些,也要好些。“少”是相对的,其要义在于“适度”二字,要根据干部的时间、精力和接受水平来决定其学习的内容要精简到什么程度。“精”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精华、精要的意思;二是精通和熟练的意思。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学习其中的精华和精要,不能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不急用的内容上,要懂得轻重缓急和做出取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细嚼慢咽,重在消化吸收,重在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一言以蔽之,坚持“少而精”的方法原则,就是为了保证战争环境下的干部思想理论教育能够取得实效。

(一)在教的过程中正确贯彻“少而精”

1.明确教学目标和计划。干部思想理论教育要有针对性,目的要明确,方能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开展。在职干部教育中,根据干部的文化程度、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等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确定理论教育与业务教育、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各自的比重。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干部,考虑到其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文化教育应多一些,理论教育则应少一些;对于文化程度较高且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干部,则应适当增多理论学习的内容。在干部学校教育中,各学校要明确教学的目标任务,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来制定教学计划。《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指出:中央研究院为培养党的理论干部的高级机关;中央党校为培养地委以上及团级以上具有相当能力的党的实际工作干部及军队政治工作干部的高级与中级学校;延大、鲁艺、自然科学院为培养党与非党的各种高级与中级的专门的政治、文化、科学及技术人才的学校[25]。在明确了目标任务之后,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就能够有的放矢,尽可能做到“少而精”。专门培养理论干部的学校集中精力研究理论教学;军事、文艺、医学等带有专门性质的学校,在教学比重上应当以本专业的理论为主,政治理论的比重则适当少些,纠正了过去以政治理论课压倒一切课目的做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完成自己教育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和指定的参考材料,对这些材料或课本必须力求咬得烂、懂得透”;纠正那种无重点、“自由规定庞大的学习计划、讨论提纲和参考书目、使学习干部头昏眼花的形式主义。同时,教员亦必须估计到学习干部的接受程度与学习时间,在讲授的和参考材料的范围及分量上给以适当的选择,已免去学习干部‘吃不开’的现象”[26]。

2.选取能够解决急务的内容来学习。延安的干部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是要服务抗战的。毛泽东指出:“不急之务和不合理的办法,一概废弃。”[27]国难当头,绝大多数干部只能边工作边学习,极少数干部有机会进入干部学校进行短期的集中训练。毛泽东鼓励干部要刻苦学习,没时间就去“挤”,一时学不懂就慢慢去“钻”。所以教学机构和教员定要选取那些能够解决急务的材料来组织干部学习。1940年10月20日,《关于提高延安在职干部教育质量的决定》指出:“只有当这种学习能够提高他们对实际工作的兴趣与能力时,才有意义。”[28]可见,干部思想理论学习的内容必须是可以极力提高干部开展革命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能力的材料。例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专门指出,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重点要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为中心,“我们看列宁、斯大林他们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苏联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就可以知道我们在中国该如何地工作了”[29]。在延安整风学习运动期间,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是改造干部头脑的当务之急,所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文指出,一切干部学校暂停其他一切科目,专门学习22个整风文件,暂停其他一切学习。这为干部学习领会22个整风文件提供了时间和制度上的保障。

3.采用启发和研究的方法教学。延安时期,教育家郭沫若建议教员要善于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敲开学员的心门,反对注入式教学,要在启发中渗入研讨,利用学员已知的知识,诱导他们去了解未知,把问题的根据、条件等放到历史发展和具体环境中分析说明,使学员在自己的思考中解决问题[30]。启发式教学往往能够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让学员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而注入式教学通常容易忽略学员的接受能力,照本宣科,虽然教员讲了很多,但是学员懂的很少。为了提高干部思想理论学习的实效,《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坚决采用启发的、研究的教学方法,坚决废止注入的、空洞的教学方法。毛泽东是善用启发式教学的行家,他经常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成语典故,或是《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故事,将深奥难懂的理论问题转化为简单明了的道理,干部们从中深受启发。例如毛泽东在抗大讲授统一战线的理论时,就引用了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还风趣地把蒋介石比作是陕北的毛驴,它若不肯上山,办法就是一拉、二推、三打。学员们听了他的报告后,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理论学习要想精通,就要去研究,围绕一个中心点去深入研究,而且研究理论和研究实际要统一起来。教育家徐特立在《解放日报》发表了《我们怎样学习》一文,其中指出,“学习要有一定的中心对象,使一切学习围绕着它”[31]。理论学习若无重点,不去研究,看似学员读了许多,费了些功夫,但凡事却只知道一二三,不知道四五六,再往上就更不清楚了。这种学习获得的只是“皮毛”,是肤浅和模糊的认识,对实践无益。为了组织干部深入学习理论,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延安的教育组织和教员们引导学员组建了各种研究会和学习小组,主要有政治经济学研究会、马列主义研究会、中国问题研究会、党的建设研究会和哲学研究会等。以陈云领导的学习小组为例,他们每周组织干部读一章至三章不等的内容,要求每句都读懂,连读两三遍,并要求做笔记;开会讨论时要进行逐页质疑,先由报告人报告,然后大家讨论,最后由指导员评议和总结。为了避免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防止教学工作中出现教条主义,毛泽东特别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32]。他告诫教员:教哲学的如果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如果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如果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那么其结果就是谬误流传,误人不浅[33]。因此,研究理论和研究实际二者不可偏废,唯有将其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干部精于理论,强于实践。

(二)在学的过程中正确贯彻“少而精”

1.学习马列主义的精神和实质。学习马列主义要学精通,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能够把马列主义的词句背得烂熟还算不得精通,只有领会了马列主义的精神和实质才能算是学精通了,才便于去应用。什么是马列主义的精神和实质?彭真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社论《领会二十二个文件的精神与实质》,认为精神和实质是一个意思,是区别于文件的字句而言的;文件的精神与实质就是文件中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34]。22个文件主要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总结得出的科学理论,其精神和实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和实质一脉相承。为了纠正干部思想理论学习中存在理论与实际、所学与所用相脱节的毛病,《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提出要求:第一,务必使学员区别马列主义的字句与马列主义的实质;第二,务必使学员领会这种实质,而不是望文生义;第三,务必使学员学会应用这种实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35]。普通干部要领会马列主义的精神和实质并不容易,只有勤于钻研,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反复锻炼提高,才能成为精通马列主义的实干家。

2.精写笔记多讨论。写笔记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学习制度。笔记是思想的记录,是思考的结果,不思考就学不好理论。不写笔记是粗枝大叶和不求甚解的表现,实际上也是一种主观主义的表现。陈云指出,写笔记有两个好处,“一是让你多读几次,一是逼着你聚精会神,认真思索,使你了解深刻些,而不像随便看过去那样迷迷糊糊”[36]。延安整风学习期间,《解放日报》发文要求干部学习22个必读文件要逐件精读、逐件写笔记,并强调写笔记的目的是记心得、备不忘、备质疑,不是为记笔记而记笔记[37]。记笔记要管用,笔记也要精写,不能应付。笔记写完后要拿来学习和交流,不能放置一边当摆设。笔记写好之后要指定负责人轮流修改,上级人员要抽看下级同志的笔记,并且帮他们批改。干部之间要互相借看笔记,互相学习,对最好的笔记要拿来观摩学习。这样一来,干部在写笔记的过程中认真思考,相互间交流笔记中记下的学习心得,讨论笔记中记下的疑难问题,集思广益,可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据亲历者回忆,“每个同志都深思熟虑地反复思考,并逐件做笔记,把学习心得记下来。个人学习同集体讨论是紧密结合进行的,当时经常组织漫谈会、讨论会进行集体讨论。漫谈会是不拘形式的,少者三五人,多者十多人;讨论会有小组的、有支部的,也有几个支部合在一起的”[38],“讨论之后又读文件,再讨论再学习,学习一次比一次深入”[39]。

3.经常反省自己。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理论如果不思考、不总结,就不能从所学的知识中锻造出改变思想的武器。有了武器还要学会使用,不能束之高阁,否则就无法彻底削除头脑中的思想毒瘤。“反省就是使用武器的开始”[40],不反省就无法检验武器的利钝,只有经过反复使用、反复磨砺方能获得一柄利刃。干部要有刮骨疗伤的勇气,敢于将批评的武器指向自己。《解放日报》发表社论《一定要反省自己》,文章指出反省自己是掌握理论精神和实质的必要条件,也是转变思想作风的必要条件。马文彬在《如何反省自己》一文中总结归纳了七点体会和意见:一,在精读文件的基础上反省自己;二,反省要联系实际;三,反省自己的错误时,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四,要反省自己的全部历史;五,反省的目的是要改造自己;六,反省要依靠自觉;七,反省要持久[41]。在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指导下,每一位干部,无论是老干部还是新干部,都用文件精神这把尺子测量自己,对照检查自己的全部历史,经过反复地总结和反省,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实质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识。王若飞反省说:“一年以来,对于这种粗枝大叶作风对革命工作之损害,是日益增加其认识的。”[42]王子野反省说:“我常常单凭表面的印象,有时甚至单凭辗转传闻,道听途说就轻易地判定某人的好坏。这种作风难道不也是违背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真理吗?”[43]除此之外,许多干部都反省和总结了自己的过往,写成反省文章发表在《解放日报》上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总之,干部在学习思想理论时要多总结、多反省,查找和纠正原有的错误认识,改进实际工作中的错误做法,方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和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干部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