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效能思想的三重维度

2022-03-16冯开甫邓玉芝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理政效能效率

冯开甫,邓玉芝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效率问题是一个关系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关于效率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方面,旨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发展;邓小平强调改革要注重效率,效率与公平要两者兼顾;江泽民在毛泽东、邓小平的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强调要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他们优秀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国情,在推动效能建设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由注重“效率”“实干”到系统阐述“效能建设”思想,再到后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直接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作为“显著优势”列举出来,指出要加快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更是把“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1]。从提高效率和国家治理能力到“效能建设”,效能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质的提升和升华,使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效能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维度有利于为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奠基,从科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出发开展实践活动,指导我们制定正确的方针战略,对加强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社会管理思想和效率观点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效能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效能思想实际上是一种高效率的管理思想。根据“管理”一词的汉语词条释义,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主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与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管理以国家和社会为管理主体,通过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和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以及社会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实现人的发展,最终满足人的需要[2]。但他主张以国家为社会管理活动的主导并不是对原有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管理活动的延续,而是通过无产阶级的联合将国家政权掌握在人民手中,以国家政权作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一种手段,直至国家的消亡,那时,社会管理将是一项单纯的管理职能,社会本身成为社会管理的最终主体[3]。马克思认为国家要发展就离不开社会管理,任何性质的国家皆是如此。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是带有剥削与被剥削性质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和统治。相反,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是公有性质的管理活动,开展这一活动是为促进社会有序管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和谐”画面,增强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民共享社会有序治理成果。马克思认为,有效的社会管理是国家实施政治统治的基础,只有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能保证国家各项职能的正常发挥,促进国家有效治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效能思想正是借鉴马克思社会管理思想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优秀实践成果,充分发挥国家和政府的有效职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切实实现公共利益,以此体现出国家有效治理的价值取向所在。

另外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强调理论要说服人就要彻底,就要抓住事物的根本[4]。效能思想的核心就是抓住“效率”和“能力”两个关键词语,即提高效能的主要着力点在于提高效率和能力。唯物史观认为,效率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表现出物和人两方面的发展,它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首要价值是使物增值,两者相统一[5]。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效能思想涵盖了人和物的元素,强调要加强对人和物的管理,从而达到对整体乃至国家高效管理的目的,其中加强对人和物的管理就要提高发展人和物的效率。马克思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是由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共同决定的[6]。这里“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指的是生产力,“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指的是社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指的是资源配置,这些和“自然条件”都构成了决定生产效率高低的因素。

马克思透过效率所具有的时效性,认为缩短劳动时间是效率的根本目的,合理配置时间才是效率价值的根本属性[7]。他所阐述的提高效率的最终目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出带有剥削性质的剩余价值,这样生产出的效率归属不具有公共性。相反,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效能思想强调通过对国家有序、有效的治理,使全社会实现一种“和谐”的状态,使全体人民一同从中受益,实现共同发展。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多的物质财富,发挥出时间利用的最大价值[8]。时效性是提高效能的重要保证,通过合理有效分配时间,达到对资源最大效率的利用,将效能思想运用到国家治理中,有效治理、有效推进,切实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总之,马克思关于社会管理和效率的观点主要是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和人的自由发展,在他所描述的社会里,那时人们的自由时间增多,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人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构建起一个和谐社会,社会得到有效管理。

二、价值维度:满足治理主体的现实需要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效能思想形成的价值维度在于通过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巩固执政党地位,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为其他国家的高效治理提供参考。把握效能思想形成的价值维度,对明晰效能思想对治理主体的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一)巩固执政党地位

当前,我们党依然面临着“四大风险”和“四大考验”,其中面临的最大风险是脱离群众、最大考验就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这些风险和考验是长期、复杂并严峻的,化解这些风险和考验就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党和国家基业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利益和幸福的重要保证。将党的全面领导这一特征充分体现在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并在治理中广泛践行效能思想,这对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提高治理效益和效率,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加快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具有重要作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个方面的改革发展充分践行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效能思想,这一思想旨在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升国家管理现代化水平,并通过提高党的效率和效能来促使党的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推进效能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坚力量。面对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只有不断加强执政党建设,提高国家治理效率和能力,发挥和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才能保证国家治理有序,促进社会公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使“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执政党地位,增强执政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实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们的需求层次变得更高、范围变得更广,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们要坚持继续推动发展,并在这一基础上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同时大幅度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效能思想的最终成功实践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并提高国家管理和分配水平,最终使人民从中受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是我们国家的坚实根基,也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来源[9],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处理好国家和人民的关系问题。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不容侵犯,必须始终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是党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本质特征。由此,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正义,营造一种有序、高效的社会治理环境,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0]。国家有序治理和人民发展是一对相互促进的关系。国家好,人民才能好,人民好,国家也才能好,这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依赖。有序且高效的国家治理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广泛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人民创造出美好生活,提升广大人民的幸福指数。

(三)为其他国家的高效治理提供了可能性

效能思想早前应用于学校的建设发展中,且学校效能思想这一想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但到70年代才引起广泛关注[11]。有学者认为,学校效能是指学校适应内在及外在的限制,并长远地成就(达成)不同有关人士所追求之目标的能力[12],即在固定投入下所实现目标能力的程度。这一效能思想后来在北美与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中推行,他们追求建立一种“高效能学校”,以促使学校向高水平发展,但最终没有得到广泛推广。与之相反,在国内,效能思想不断被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我国学界普遍认为,国家治理效能思想萌芽于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规律的深刻认识,既是对内外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主动回应,也是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逻辑延伸[13]。中国治理模式反复被探索,反复被实践,最终找到一条重治理、重发展的正确道路,“社会治理”一词经过不断发展变化也被提升到“治理效能”的高度。作为轴心文明之一的古代中国在历史上处于长期领跑地位,国家治理的内生性演化具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14]。“倡导以国家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治理体系”[15],强调以党和国家为领导主体,凝聚集体智慧,共谋国家治理方案,从而提高国家治理效能,这其中特别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效能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成功实践推动了中国制度体系的完善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其所产生的附加价值可为其他国家的治理提供有用经验,以此促进其他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创建共同高效治理的和谐环境。

三、实践维度:加强制度建设,统筹“两个大局”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效能思想建设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永恒的实践命题。效能思想实践于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旨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未来通过继续发挥国家制度优势、提高制度执行力,以及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保证国家治理效能不断得到提高。

(一)加强制度建设,从整体上发挥制度效能

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是制度优势,国家间根本的竞争是制度竞争,制度稳,国家才能稳[16]。制度建设是国家有序运行和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国家治理的重要堡垒。有了制度的支持和约束,国家治理的各项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才有了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促进当代中国不断向前发展和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显著优势的先进制度[17]。要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18]。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砥砺奋斗的优秀成果,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制度优势。

通过了解党的制度建设的优越性,加快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未来提高国家治理效能要继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优化顶层设计,做好治理的领导布局工作,同时坚持把人民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做到依法、有序和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继续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另外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加大制度执行力度,提高制度执行效率,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切实将制度落实到实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对出现的问题和失误及时纠正并优化,最终达到健全和优化制度的目的。未来继续践行效能思想还要通过不断全面深化改革,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更加巩固,以此保证制度效能更好发挥和提高。

(二)加大制度执行力,提高治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下大力气建制度、立规矩,更要下大力气抓落实、抓执行,坚决纠正随意变通、恶意规避、无视制度等现象[19],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只有执行才能展现出制度的生命力,同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的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变[20]。治理能力的提高是治理效能提高的基础和来源,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在于治理能力,要全面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就必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21]。丁志刚将国家治理效能的简约表达式表示为国家治理效能等于国家治理体系(系统完备性、科学规范性、运行有效性、成熟定型性之和)和国家治理能力(主体性能力、领域性能力和内容性能力之和)简单相乘再除以国家治理成本(维护成本和改革成本之和)[22],其公式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所需要践行的路径,总体上来说就是要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水平,降低国家治理所需要的维护成本和改革成本。其中,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方面,治理主体要利用其所拥有的职能履行自身职责,在各个领域合理使用管理能力,真正提高其完成目标的能力和目标结果的实现程度。

另外,在降低国家治理成本方面。国家治理在功能作用范围上所包含的改革成本包括试错、沉没、效率损失、转换和风险成本等[23],其中在效率损失方面,“有效”与“无效”“高效”与“低效”相对应,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多次提及“有效”这一关键词,早前习近平也曾强调不讲效率的改革不是真改革,可见效率是效能的集中反映,通过以“实”求“效”、以“实”促“效”、以“实”检“效”,用“实干”“高效”真正加大制度执行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在提高治理能力的同时,健全制度保障,切实保证“效能”发挥管理效果,在这一过程中牢牢坚守住监督的岗位,如发现制度运作过程中出现失误或错误及时纠正,保证整体治理工作顺利进行。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效能思想运用到国家治理中,筑牢务实之本,彰显工作之效,提升制度执行力,保证制度执行通畅。

(三)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促进协调发展

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增强,处在历史大变局之中,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唇齿相依。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效能思想正是站在全局上的战略性思考,这一思想的成功践行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大局这“两个大局”,首先要立足国内,做好自身份内之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多方面的现代化,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践行效能思想,加快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健全制度优势,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各种能力,使国内得到有序治理。其次,与时俱进,放眼世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小智谋子,中智谋局,大智谋势”,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中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的中国,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相互依存,世界是一个发展着的共同体,中国在推进国内治理现代化的同时也应着眼于世界,为其他国家的治理提供有效经验,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为未来的国内、国外共同高效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最重要的是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推动两者协调互动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外部环境复杂变化,危险和不确定性增强,但竞争与合作依旧是主旋律,国际社会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要共同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方面,中国要乐于分享效能思想在治国理政中践行的成功经验,以帮助提高其他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带动其他国家一同高效治理国际社会,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反过来,世界也应为中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治理环境,推动中国实现治理现代化。总之,只有应对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才能有利于效能思想的广泛践行,最终推进国内、国外治理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理政效能效率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跟踪导练(一)2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