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型职业农民的产生与发展
2022-03-16王香
王 香
(甘肃省景泰县红水镇农业服务中心,甘肃 景泰 730400)
农民顾名思义就是种地的人,1980年农村土地实行包产到户,推行家庭联承包责任制,农民成了拥有土地的代名词。包产到户深深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不但能解决温饱,而且还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土地改革的政策给农民带来了苦尽甘来的甜头。可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农民再也不愿面朝黄土背朝天,有劳动能力青壮年纷纷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民的身份多了,有当个体老板的,有进城当建筑工人的,有进工厂当一线工人的,留守种地的人竟然成了老人及妇女弱势群体。因而土地由谁来种,谁能种好地,是近期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1 传统农业发展的局限性
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高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传统农业种植模式诸多方面制约农业的生产发展。现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说明。
1.1 小户型小地块的局限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上按人均2.5亩的口粮田责任到户,按六口人计算,每户是15亩地,按一亩左右地块划化,每户有十几块田地。分田时按土壤差别定类,一类二类三类四类等,一类地分完,再分二类,依次类推。这样,农户的耕田基本上不在一处,所以比较零散。刚包产到户,农户用牲畜耕作,三四分的土地块也不影响耕种。现在播种收割都是大型的机械农具,早已施展不开,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再说以前分划土地面积小界梗多,计算下来地界梗也占了一定面积,浪费了大量土地资源。
1.2 劳动力弱势的局限性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推开,多元经济的产生,人们生活需求不只是解决温饱而已,不满足于现状,要求过上更富裕生活,为了提高更多的收入,主要劳动力开始外出务工,有经济头脑的人走上经商之途,造成大量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留守种地者变得老龄化及妇女化,极大地弱化的劳动力。多年来传统粗放型的种植模式,给农民带来的不是更大的经济效益,甚至入不敷出,更糟糕的是有的土地由于种种原因弃耕被撂荒,土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当前留守种田的劳动力已远远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1.3 农民技术差的局限性
传统的小作业模式,说简单点,就是春天播播种,夏天锄锄草浇浇水,秋天收收田,没有更多的科学种田技术含量。以前有这样的说法,生个男丁,有个壮个,能翻土块,能过日子就行了。可是,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没有科学种田的高新技术,种黄金也生不出金疙瘩来。不管种哪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都有一套完整的科学技术,包括平整土地、选择品种、播种模式、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熟期收获、销售等,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准确信息采获,农民不掌握只能盲目种田,致使投入多,收入少,达不到预期的收获,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
1.4 思想意识的局限性
古往今来,农民种地是天经第一的,农民也意味着辛苦、贫穷、土包子、乡里人、黑皮肤、底层人,受人歧视。所以,大多数农二代务农青年去外地打工,打工挣的钱要比种田多的多,还开眼界了,人也变洋气了。绝大多数农二代大学生宁愿外地就业,哪怕工资很低,也不愿意回到乡里种地。农一代晒够了日头,受尽了苦,依然过着拮据的日子,打心眼里也不希望自己的后代跟着受累,希望娃娃们走出去,找一个既能挣钱多又舒适一点的工作。这样造成主要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劳动力的后备力量严重缺乏。
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因而培育新型职业农业势在必行,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新型职业农民是脱贫致富的带动者,是乡村振兴的驱动者和主力军,是农村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培育新型职业的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 新型职业农民的含义和类型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①。新型职业农民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②。所以,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被赋予的身份。
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途径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强调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被列为国家的重大举措。2014年试点县开始实施培育新型农民。
一是选择合适的培育对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是简单的扫盲工作,而是一项艰巨严谨的工作任务。在思想、文化、年龄、身体素质等方面要具备一定的要求标准。首先要热爱农村,热爱农业,把从事农业生产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去发展,追求高科技的农业现代化生产目标作为人生梦想。文化结构是高中、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等,年龄适合中青年人,身体健康,热爱劳动者,乐于奉献者。尤其专业是农业方面的农村大学生,鼓励他们“走出去,引进来”,服务家乡,回报家乡,为父老乡亲贡献力量。当然要尊重农民的自愿性,不能强迫农民如何。
二是因人而宜,分类施教。在新型职业农民类型的培育上,严格根据农民的经济能力、家庭状况、社会环境等情况,适合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哪一种,就选择培育哪一种。不要妄自尊大,选择不实际的作为,以免浪费培训资源。从2014年开始,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改变农业农村现状付出极大努力。
三是注重培育质量,不流于形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就是激活农民自身活力和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过程,是培养高素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者的过程,是培养“三农”事业发展未来的过程。新型职业农民是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基本支撑。国家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始,下大气力,政策倾斜,重金扶持,所以要高度重视,培育好每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四是颁发证书,增强农民荣誉感。经过层层培训、筛选、定级,培育合格的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当农民拿到绿色的证书时,深深感觉到自己也一名有固定职业的从业者,有尊严感、荣誉感,进而激发他们多种田、种好田。证书有生产经营型证书、专业技能型证书、社会服务型证书三大类。
五是培育要有广度和深度。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个造福农民的工程,不是建筑一幢楼房那么简单,交工而已,要做到“教育先行,培训常在”。从广度使农民人人争做新型职业农民,从深度使农民人人是新型职业农民。到那时候,我国的农业发展将是一凡何等的繁荣景象,我国的农村生活将是一凡何等的自足富裕,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将是一凡何等的飞黄腾达。
5 依托政策,付诸实施
2014年我县农牧局印发了《景泰县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方案》的通知,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围绕以做大做强优势养殖、种植产业为导向,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资格认定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动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我县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工作方案从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及培育方法、认定管理、资金预算、扶持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精心组织安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序幕。2014年全县培育生产经营型240人,其中红水镇40人,培育专业是玉米生产;专业技能型培育140人,红水镇140人,专业肉羊生产;社会服务型培育140人,专业玉米生产。2015年全县培育生产经营型200人,其中红水镇肉羊产业40人;专业技能型180人,其中红水镇肉羊产业90人;社会服务型100人;2016年全县培育生产经营型270人,其中红水镇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培训45人,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225人;专业技能型90人;专业服务型100人。2017年培育生产经营型270人,其中红水镇肉羊产业、枸杞产业、梨产业各15人,中药材产业30人;专业技能型100人;社会服务型90人,其中红水镇中药产业25人。2018年培育生产经营型240人,其中红水镇合作社负责人10人,中药材产业15人;专业技能型130人,其中红水镇清河村经济林栽植45人,社会服务型130人。
从2014年到2018年五年来,在上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培育机构和乡政府精心组织和实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程取得了一定成绩,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42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1220人,专业技能型640人,社会服务型560人。其中红水镇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25人,占培育人数的21.7%,其中生产经营型225人,专业技能型275人,社会服务型25人。培育了一批真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我县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6 土地流转政策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
这几年国家出台了农民土地流转政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新型职业农民带来的新的机遇。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承包流转土地,将零散、碎片的土地整合整治成片带,使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便于大型农机集中耕种操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还能领到土地流转补贴,土地流转的村民每年都能获得土地流转费用,村民居民还能获得另外就业收入,增加了经济收益,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土地流转政策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极大的土地保障,因为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高,如鱼得水,土地能最高效地被开发利用,获得最大的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农民获得最大的农业生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