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新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取向选择*
2022-03-16罗重谱
罗重谱
(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重庆 400020)
2021年5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学术期刊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新时代学术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1]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但与新时代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2]受体制、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学术期刊长期存在“小、散、弱”的问题,缺乏国际竞争力。新时代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找寻新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新路径,是摆在办刊者和相关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学术期刊“专、精、特、新”发展的内涵阐释
“专、精、特、新”一词最早由原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于2011年7月的《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新闻发布会上提出,2011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将“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此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的表述为我们理解学术期刊“专、精、特、新”发展的内涵提供了重要参考,对认识学术期刊“专、精、特、新”发展的时代价值提供了重要启迪。
(一)“专”:专业化是综合性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专、精、特、新”中的“专”是指专业化。就学术期刊而言,专业化期刊是与综合性期刊相对应的。专业化学术期刊一般只聚焦于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关联度密切的学科领域,而不是涉猎很多个相互独立的学科领域。专业化学术期刊呼应了学科分化和细化的大趋势,适应了分众传播、精准化传播的需要,有助于打造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彰显学术期刊的办刊风格和个性。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学术期刊中,综合性期刊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与国外综合性期刊占比较低形成了鲜明反差。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年》(以下简称《年报》)为例,仅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就有626种,占《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统计源期刊(1 680种)总数的37.3%。如果将《年报》统计的各学科中的部分综合性期刊算入,这一占比还会有所增加。
学术界对综合性期刊的转型发展问题已有很多讨论[3][4],一些期刊也作出了一些改革探索,或通过改变刊名彻底向专业化期刊转型,或联合打造“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这些改革举措在推动综合性期刊向专业性期刊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我国综合性期刊占比过高、内容同质化严重、综合性期刊总体特色不明显的问题并未形成大的改观。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原则上不再新批多学科综合性学报”,“支持现有学术期刊合理调整办刊定位,鼓励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也明确提出“突出专业化导向优化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品牌期刊”。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中,专列了高起点新刊类项目,获批的新刊无一例外均为专业化期刊。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来看,国家对学术期刊“专业化”是持大力支持态度的。《南京大学学报》原执行主编朱剑表示,“传统综合性期刊特别是高校综合性学报的转型已不再被寄予厚望”,“无论从现实的要求出发,还是从国际学术期刊现有格局来看,综合性学报从存在形式到办刊理念都已与这个时代对学术期刊的要求格格不入,有着难以弥补的缺憾,故而唯有专业化转型才有达成既定目标的可能”[5]。
(二)“精”:精品化是学术期刊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专、精、特、新”中的“精”是指精品化,就是要打造学术期刊精品,注重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6]在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7]。打造一流学术期刊和高品质学术期刊,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刊人的殷切期望,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建设期刊强国的迫切要求。
“学术期刊品牌是学术期刊最具识别度的形象展示,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承载要素”。[8]学术期刊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凝练了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办刊定位等内在要素和一切外在的要素。学术期刊品牌是学术期刊核心价值的体现,是学术期刊质量和信誉的保证,是学术期刊发挥社会效益的有力支撑[9]。品牌学术期刊对于一国学术期刊整体影响力的提升作用是显著的,这也是我国要强调着力打造一流学术期刊和高品质学术期刊的主要原因。《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指出,350种TOP期刊以10%的期刊数量贡献了66.32%的被引频次和70.50%的年度增长;TOP期刊的刊均他引总被引频次是中国所有科技期刊刊均他引总被引频次的7.9倍;TOP期刊的刊均他引影响因子是中国所有科技期刊刊均他引影响因子的9.4倍。[10]12-1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品牌学术期刊对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三)“特”:特色化是破解学术期刊同质化难题的有效举措
“专、精、特、新”中的“特”是指特色化。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通俗地讲,特色化就是“人无我有”,即差异化,是一种学术期刊区别于其他学术期刊的主要特征。
我国学术期刊的同质化问题一直为各界所诟病,有人甚至形象地将其称为“千刊一面”。这种同质化体现在栏目设置、论文架构、研究方法等方面。即使在目前的学术期刊中,这种同质化也体现得较为明显:一些综合性期刊在设置栏目时盲目地追求“全”,不考虑刊物的比较优势,跟风式地按照大的学科门类来设置栏目;一些经济学期刊的论文日益走向套路化,成了表面精致而实无营养的“新八股文”;等等。同质化使学术期刊的可区分度大大下降。解决同质化的问题,最为有效和便捷的方法就是创办特色化栏目。为了一定程度上解决学术期刊的同质化问题,教育部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刊工程的基础上,推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该工程自2004年启动至今,已分三批分别遴选16家、24家、25家期刊的栏目作为名栏来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一批特色化的栏目。“名栏建设工程”的实施,促进了高校学报办刊质量的提升,打造出了一些特色化期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术期刊的同质化问题。当然,破解学术期刊同质化难题,还需期刊界同仁继续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新”:创新型是学术期刊走向卓越的第一动力
“专、精、特、新”中的“新”是指创新型。所谓创新型就是除旧布新,即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对旧有的、常规的东西的突破和超越。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创新,他在讲话中曾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11]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同样也要注重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7]。
新时代赋予了学术期刊新的使命,也给学术期刊带来了新的挑战。新时代媒体加速融合,以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广泛应用,对学术期刊传统的出版流程、传播渠道和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学术期刊的出版流程、传播渠道和方式面临重构,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变。在此背景下,学术期刊唯有因应时代变化和技术变革的新要求,主动求变,推陈出新,方能把握时代脉搏,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担负起应尽的使命和责任。创新型学术期刊既体现在期刊的理念、定位、内容、形式、质量、发行、制度建设、品牌建设等方面,又体现在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数字化运营等方面[12]。只有在这些方面勇于创新,构建适应时代变化和技术变革的新理念、新制度、新举措,才能使学术期刊走向卓越,成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领航者。
二、学术期刊“专、精、特、新”发展的内在逻辑
学术期刊的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联。
(一)学术期刊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具有目的一致性
新时代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又是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2]推动学术期刊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交流重要平台、传播思想文化重要阵地、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的作用,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二)学术期刊专业化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对推动学术期刊的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大有助益
一方面,学术期刊专业化为学术期刊精品化、特色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相较而言,专业化期刊在理念、定位上更精准,更易办出特色,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培育形成高黏性和高心理认同度的作者和读者群体,打造成精品化、特色化期刊。我国综合性期刊中虽不乏精品化、特色化期刊,但一则数量较少,二则需要至少长达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精心哺育和一代又一代办刊人的苦心经营。另一方面,学术期刊专业化有助于推动学术期刊的创新型发展。相较而言,专业化学术期刊在学术组织、凝聚专业人才等方面更具优势,更易在内容、形式、传播等方面进行创新,创新的显性和隐性成本更低,面临的阻力更小,所获取的创新收益更大。
(三)学术期刊精品化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术期刊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应然层面来讲,对于我国学术期刊而言,更多的是追求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而学术期刊品牌本身就是学术期刊美誉度的体现。学术期刊品牌有助于增强作者、读者对学术期刊的心理认同,提高作者、读者对学术期刊的忠诚度和黏性。无论是学术期刊的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还是创新型发展,其重要目标之一都是打造精品化期刊,以充分发挥品牌期刊的溢出效应。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服从于精品化的办刊目标,也是打造学术期刊品牌的重要举措,是打造学术期刊品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四)学术期刊特色化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术期刊专业化的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精品化的关键举措、学术期刊创新型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只有办出特色,而非千篇一律、“千刊一面”,才有可能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学术期刊特色化与专业化、精品化、创新型发展的关系。其一,学术期刊特色化是学术期刊专业化的进一步提升。学术期刊专业化与特色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学术期刊专业化并不等于特色化。一些专业化期刊的同质化倾向依然较为严重,缺乏鲜明特色,这一点在经济学期刊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在专业化基础上办出特色,更能彰显办刊人的策划意识、办刊理念和办刊功力,也是学术期刊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的最充分展示。其二,学术期刊特色化是学术期刊精品化的关键举措。细观精品化期刊,无不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有了特色,方能打造出精品学术期刊。其三,学术期刊特色化是学术期刊创新型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学术期刊创新型发展囊括的方面很多,而特色化恰是学术期刊创新型发展的重要表征。
(五)学术期刊创新型发展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学术期刊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在传播技术和方式发生大变革的背景下,学术期刊所处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若不能因时因势而变,就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学术期刊竞争中落败而趋于平庸。有担当有作为的学术期刊,就应该迎难而上,敢于创新。只有坚持推动学术期刊的创新型发展,方能为学术期刊繁荣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学术期刊追求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上,会面临来自学术期刊内部和外部的重重阻力,既有过往办刊理念和模式的“路径依赖”的掣肘,又有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还要考虑对外部的管理机构、期刊同行、期刊评价机构、审稿人、作者、读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多维影响,这就需要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和办刊人有坚定的改革信念和改革决心、敢于创新的勇气、善于创新的能力,通过有效的创新举措为学术期刊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学术期刊“专、精、特、新”发展的基本路径
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为学术期刊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向着“专、精、特、新”发展。具体而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鼓励综合性学术期刊探索多元化的专业化办刊之路,不断优化学术期刊布局结构
无论是从国际学术期刊发展的基本格局观瞻,还是顺应学科分化和细化的基本趋势,抑或适应分众传播、精准化传播需要以及提升学术期刊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推动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都应该是理性的抉择。但考虑到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让所有综合性学术期刊向专业化期刊转型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对于一部分办刊历史悠久、已形成品牌效应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可以不予调整;对于更多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则应引导鼓励其走多元化的专业化办刊之路。
从目前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办刊实践来看,有如下路径可供选择:第一,更改刊名,向专业化期刊转变。这是最为彻底的专业化转型之路。如《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名为《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实现了从高校综合性学报向食品行业专业学术期刊的成功转型,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绩,成为食品行业的品牌期刊。[3]第二,虽不更改刊名,但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专家群体精准定位,按照专业化的办刊思路来办刊。如《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农村社会发展、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农业经济等栏目,办成了专业化期刊。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中,《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归入经济学期刊,而非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第三,虽不更改刊名,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设置众多专栏。这一路径可以“扬长避短”,发挥综合性学术期刊跨学科研究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解决单一学科研究复杂现实问题的局限性难题。如《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习与探索》《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部分综合性学术期刊并未像其他综合学术期刊一样严格按学科来设置栏目,或者不设栏目但仍然是多学科文章的“拼盘”,而是打破学科的局限性,围绕重大学术和现实问题设置专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四,在保持综合性学术期刊性质不变的前提下,联合打造“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在数字平台上实现学术期刊的专业化转型。这一模式得到了70余家期刊的响应,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已形成《马克思主义学报》《文学学报》《历史学报》《哲学学报》《政治学报》《经济学报》《法学学报》《社会学报》《教育·心理学报》《传播学报》《民族·人类学报》《艺术学报》等12个一级学科专业期刊,以及《三农问题研究》《儒学研究》等专题期刊方阵。
从这四种综合性学术期刊向专业化学术期刊转型的路径来看,第一种最彻底,一旦成功就能取得多维效益,彻底解决综合性学术期刊面临的多重困境,但风险也最大,需要主办单位、专业能力和办刊能力出色的主编和专职编辑、强大的专业作者队伍的强力支撑。在这些因素具备的情况下,综合性学术期刊可以积极尝试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型。第二种和第三种则是众多学术期刊可以学习、模仿的模式,操作难度相对小一些。此外,还要建立退出机制,对于滥发论文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期刊主管机构应取消其刊号,提供给有能力办好专业刊的出版单位,以此逐步增加专业刊的比重。
(二)创精品化期刊,加强学术期刊品牌建设和运营
品牌是学术期刊核心价值的体现,是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13]在数字经济时代,学术期刊的品牌价值更加凸显,拥有了更多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可能。新时代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学术期刊品牌建设和运营,具体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第一,树立品牌意识,将学术期刊品牌管理融入学术期刊的全生命周期和编辑出版流程。学术期刊品牌管理既包括学术期刊品牌的培育和打造,又包括学术期刊品牌的维护和运营。只有维护和运营好学术期刊品牌,才能尽可能延长学术期刊品牌的成长期和成熟期,防止其过早地进入衰退期,发挥学术期刊品牌的外溢效应。为此,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和编辑出版单位有必要制定学术期刊品牌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好学术期刊品牌的顶层设计工作,明确不同阶段学术期刊品牌管理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
第二,由外而内全方位打造学术期刊品牌。就外在形象而言,要加强品牌策划,重视学术期刊的视觉识别和传达设计,通过纸质刊物、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立体地对外呈现清晰、鲜明且统一的外在形象,凸显办刊理念、定位、特色等,彰显刊物的独特气质。就内在品质而言,要坚持“内容为王”,树立精品意识,坚持精选、精编、精校,以专栏和专题为主要抓手,以优质的内容增强读者认同度。
第三,主动做好知识服务和知识传播工作,增强学术期刊品牌影响力。就知识服务而言,学术期刊可以通过举办学术会议、主题论坛、论文工作坊、学术沙龙、编辑部开放日等活动,引领学术研究方向,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交流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为学术期刊受众提供知识服务。就知识传播而言,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开放存取、电子期刊、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免费分享本刊刊发的学术论文,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交流群等实现论文精准推送,为学术期刊受众提供个性化的知识传播服务,还可以借助这些交流平台了解受众偏好、征询办刊意见建议、及时获知学科资讯,实现实时互动、即时反馈。通过以上措施,强化期刊受众黏性和认同度,增强学术期刊品牌影响力。
第四,挖掘学术期刊的品牌价值,用好用活品牌。从目前学术期刊的运行实践来看,可能主要有如下途径:一是举办论坛或讲座。如《管理世界》杂志社举办《管理世界》大讲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分享论文写作和发表经验,既为受众提供了知识服务,又获取了经济效益,对品牌的推广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二是举办专题研修班。如《管理世界》杂志社举办的“青年学者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专题研修班,围绕一个主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授课,产生了多方面的效益。三是提供专家咨询服务,提供智力成果,充任智库角色。如《管理世界》杂志社成立《管理世界》经济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利用专家资源优势,整合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资源,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智力服务。这些举措都很好地发挥了学术期刊的品牌价值,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当然,在利用品牌创收时,必须把握好“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所开展的活动要与学术研究有密切关系,且是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能承载得起的,否则可能会对学术期刊品牌产生负面影响。
(三)办特色化期刊,增强期刊核心竞争力
特色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增强读者认同的重要措施。学术期刊的特色既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也可以作为一个部分而存在。前者是指整本学术期刊总体上具有特色,明显地区别于同学科领域其他期刊。这需要学术期刊加强顶层设计,从“外” “内”两个维度打造整体特色,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内”,也就是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选题策划和文稿质量。后者则是指学术期刊的某方面具有特色,在某方面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从目前的办刊成功实践来看,从整体上打造特色化学术期刊有如下路径:第一,依托前瞻性、前沿性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以重大问题作为设置栏目的依据。在这方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典型代表。该刊物设置的栏目均围绕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政治、社会现实问题,如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构建新发展格局专题研究、社会治理专题研究、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研究、贫困治理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社会保障与健康中国等。第二,依托学术期刊主办单位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办特色化期刊。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三农”问题研究、土地问题、农业经济、农业历史与文化、粮食安全问题等栏目;《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土地问题、智慧农业与数字经济等栏目;等等。类似的还有《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它们均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约稿和组文,彰显了“农”的特色。第三,根据主办单位的特色办特色化期刊。如《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设置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民族地区治理、民族区域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等栏目,充分彰显了“民族”特色,成为在民族学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从某一方面打造特色化期刊,主要体现为特色栏目的打造。这在教育部打造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中有着较为清晰的体现。如《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东疆学刊》的“东北亚文化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蒙古学研究”、《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等。[14]有的学术期刊虽然整体上水平有限,但依靠其特色栏目在某一学科领域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打造创新型期刊,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追求卓越、创新发展”。新时代对学术期刊创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造创新型期刊,推动学术期刊创新型发展,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第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就管理者而言,要积极推动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试点,逐步改变我国学术期刊过于分散的问题,鼓励符合条件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做大做强。在批准创办新刊时,优先支持已主办有优质学术期刊的出版单位;建立动态淘汰机制,借鉴中国科协的做法开展滥发论文问题专项检查,敢于“亮剑”“斗硬”,将一些长期滥发论文的学术期刊坚决地予以淘汰、取消刊号,或将其交由合适的出版单位主办,逐步提升期刊主办单位的集中度。就学术期刊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而言,要积极优化学术委员会或编辑委员会运作机制、稿件审处机制、期刊质量内部考核机制、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新媒体运营机制、编辑出版人才培育和考核机制,等等。
第二,创新出版流程和方式。新时代媒体融合加速,编辑出版流程和出版方式发生了巨变。通过新型数字出版系统,可以实现论文投稿、审稿、编辑加工、出版传播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主动引入新型出版方式,如在线优先出版、增强出版、语义出版、全媒体出版等,将与学术文章有关的文本、语音、视频、图像、数据等嵌入或链接在学术成果中[13],形成更加丰富、立体的数字出版复合物。
第三,创新传播方式。学术期刊除了依靠纸质期刊、官网、各种数据库传播外,还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微信交流群等了解受众偏好、与受众实时互动,对受众进行分类,从而更加精准地传播。还可以借助“学术强国”等平台,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扩大学术论文的影响和传播范围。
第四,支持创新型成果的优先发表和传播。创新型期刊需要有创新型的内容,创新型期刊应以创新水平作为选用论文的最重要标准,注重论文在选题、理论、方法、观点等方面的创新性,引导研究人员围绕学术前沿问题和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开展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建立重大创新性论文的快速审稿发稿机制,加大对重大创新成果及其作者的宣传和推介力度。
第五,创新服务理念和举措。学术期刊是重要的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和阵地,肩负着“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7]的使命。因此,学术期刊要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推出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借助学术期刊的平台优势和资源,通过举办学术会议、论文工作坊、学术沙龙、编辑部开放日、专题讲座等推动学术交流、回馈广大受众。还可以将学术期刊作为一个重要的智库平台,借助专家资源,积极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咨询,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