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2年高考模拟诗歌鉴赏题精选例析(下)

2022-03-16王朝辉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蓑衣秦观渔人

王朝辉

(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莎衣①

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避雨。②直饶:犹纵使、即使。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贵的官爵。

【原作赏析】

此诗为咏物诗,借咏莎衣,描写了诗人狂放不羁、清逸超群的个性与垂钓江湖、吟诗耽酒的隐居生活的极度融合、协调,并借对莎衣的珍重,婉言谢绝了朝廷赐予的富贵爵禄。首联写渔人爱莎衣,而这正是其喜爱浪迹江湖、不与污浊庸俗的官场往来的思想情感的流露,为全诗定下基调,表现其淡泊清高的情韵。颔联叙渔人披蓑衣,描写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渔人乐趣图。这是对渔人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颈联写醉后和晴时脱蓑衣,这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

【模拟考题】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表达了诗人对蓑衣的喜爱之情,有浪迹江湖、远离官场之真情流露。

B.颈联通过渔人的沉醉狂放脱衣和晚晴拢岸乱堆蓑衣的对比,体现了渔人的怡然自乐、无拘无束。

C.尾联是本诗主旨所在,不愿将蓑衣换成官服,表现了诗人的爱憎与情操的高贵。

D.本诗明写渔人,实写自己。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构思新巧。

2.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B 项“颈联通过渔人的沉醉狂放脱衣和晚晴拢岸乱堆蓑衣的对比”错。颈联写在两种情况下脱下蓑衣,是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并没有把两种情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之意。

2.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要注意辨析范围、手法,并分析手法的运用及效果。本题中,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莎衣”具有象征意义,象征诗人向往的平淡自由的生活;“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同时把“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莎衣与之交换,表达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B

2.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莎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

(选自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 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二)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3~4题。

病起荆江亭即事

黄庭坚

(其七)

文章韩杜无遗恨,草诏陆贽倾诸公。

玉堂端要真学士,须得儋州秃鬓翁。

(其八)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原作赏析】

“其七”怀念和推重苏轼,希望朝廷还能够重用他。前两句赞赏苏轼的才学,首句称其文学创作。晚唐以来,人们都认为韩愈的散文、杜甫的诗歌,是最高的成就。此处称说苏轼文可比韩,诗可比杜,都极为完美。次句称其应用文字。唐德宗时,军阀兴兵作乱,德宗出奔奉天。陆贽时任学士,每天代皇帝起草几百件诏书,其他学士望尘莫及。此处说苏轼从前担任翰林学士,代朝廷起草诏书时,也为他人所倾倒敬佩,与陆贽相同。后两句转出题旨,说现在玉堂正需要真正的学士,那就得去找儋州的那一位老头儿。苏轼此时正从谪居的儋州内迁,故诗人产生此种希望。

“其八”怀念陈师道,追悼秦观。此年,陈师道刚得了秘书省正字这个官职,而秦观却在内迁的归途中,于藤州去世。前两句描写两个朋友创作构思的特点。据传,陈师道为苦吟诗人,当他在外面游览,触动诗兴后,就急奔至家中,躺到床上,以被子蒙头。家人也将鸡狗赶开,将孩子寄放邻家,以免吵了他。等他诗作成了,才一切恢复原状。而秦观文思敏捷,可一面陪客,一面作诗,立即用笔写出来。两人的成就都很高。后两句抒发对陈、秦命运的关怀。像正字这么一个穷官,能使陈师道免于饥寒吗?而想起西风中客死藤州的秦观,自己的眼泪就更无从抑制了。此诗感情深厚,对不爱惜人才的统治者的谴责,见于言外。

【模拟考题】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七”起句以韩愈、杜甫的文章来衬托,点出了苏轼在诗文上的造诣。

B.“其七”三、四句的意思是如果朝堂需要真学士,那么苏轼最合适不过。

C.“其八”前两句抓住两位朋友创作时的细节,刻画了他们不同的风度。

D.“其八”第一句写陈师道,后三句写秦观,表达了作者对两位友人有才华却不受器重、处境落魄的悲伤之情。

4.结合“其七”全诗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3.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D 项“其八第一句写陈师道,后三句写秦观”错。“其八”第一、三句“闭门觅句陈无己”“正字不知温饱未”写的是陈师道,第二、四句“对客挥毫秦少游”“西风吹泪古藤州”写的是秦观。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一句的意思是:即使读不到韩愈、杜甫的文章,也不再遗憾。以韩愈、杜甫的文章来作对比、衬托,点出了苏轼在诗文上的造诣;第二句以陆贽比苏轼,写出苏轼写诏书的才华。这两句赞扬了苏轼在作诗文和写诏书等方面的才华出众。“倾”字又写出现在朝堂诸人的无能,以苏轼的才华与之对照,对朝廷进行了嘲讽。尾句中“秃鬓翁”一词意为:苏轼鬓发尽落。由此影射此时苏轼的生活困苦,对苏轼被流放的当下处境表示了深深的关心和挂念。

【参考答案】

3.D

4.①赞扬了苏轼在作诗文和写诏书等方面的才华出众。②以苏轼的才华对照现在朝堂诸人,对朝廷进行了嘲讽。③“秃鬓翁”意为苏轼鬓发尽落,生活困苦,对苏轼被流放的当下处境表示了深深的关心和挂念。

(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5~6题。

追悼

吴伟业[注]

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

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

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

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

【注】吴伟业(1609~1672),明崇祯四年参加会试,得第一名,明思宗(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当时社会千疮百孔)特赐他归里娶亲。顺治四年,妻子郁氏去世,写了这首悼亡诗。

【原作赏析】

首联先造萧瑟凄清之景,再写借酒浇愁、泪流满面之人,情景交融,流露出诗人内心之无限悲痛。颔联言其悲痛原因,妻子与己同患难共悲苦,尝遍艰辛,而今却先于己而去;乱世流离中,自己能否与妻“死则同穴”?既抒发对亡妻生离死别的悲伤,也流露“乱离”中个人命运身不由己的悲愤。颈联从国变之后的心理落笔,由悼亡而写到自身处境。曾受皇帝殊恩,明亡后理应以身殉节,自己却苟活,愧对君父。妻子离世,让人深感生死无常,事事总令人生悲。“事总非”,既有国破家亡之幽愤,亦含生离死别之悲伤,把个人哀思与时代悲剧紧紧联系在一起,诗意深广。尾联以叙述代抒情。以具体的物与人作结,更真切地表现其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之情。

【模拟考题】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秋风带着寒意,拂动着空荡荡的帐幔,一片萧索;诗人酒醒,不觉泪下沾襟。

B.患难与共的妻子遍尝半生的辛苦,过早地离世,等待诗人的是无穷尽的乱离。

C.尾联虚实结合,看到自己的小女儿,就想起妻子往昔在灯火下织布的情景。

D.这首七律平平道来,浅浅写出,不假藻饰,以浅切的语言表现出深沉的感情。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5.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C 项,“看到自己的小女儿,就想起妻子往昔在灯火下织布的情景”错误。此处的“稚女”“鸣机”都是妻子留在世间的痕迹,并非看到小女儿便想起妻子昔日在灯火下织布的情景,而是看到小女儿和织布机,便不由深切地怀念起妻子。

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先要从一般悼亡诗的主旨入手,即悼念、追念死者,常有悲伤、思念的情感,此诗可从“偏早去”“知否得同归”“生死无端”“伤心看稚女”等语中看出。而从颈联“君亲有愧吾还在”“事总非”等语中则可看出诗人对明代的情感,此为国破家亡之悲愤。组织答案时,不仅要答出表情感的词,还要指出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参考答案】

5.C

6.①生离死别的悲伤。患难与共的妻子去世,诗人黯然神伤,借酒浇愁,泪洒青衫,担心乱离中能否与亡妻同穴。②国破家亡的幽愤。“乱离”指因遭战乱而流离失所;“事总非”指国事、家事经历沧桑之变,诗人认为自己的苟活愧对君亲,幽愤深广。③对亡妻的思念。幼女与织机都是妻子撇在人间的人和物,诗人睹物思人,触目伤怀,表现了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选自2022 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猜你喜欢

蓑衣秦观渔人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从蓑衣到现代雨披
渔人的故事
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
秦观拜师
题蓑衣鹤育雏图
蓑 衣
蓑衣龙树之歌
《秦观 踏莎行》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