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材料指向 学会辩证思维——“江流奔涌的‘通’与‘滞’”材料作文题简析

2022-03-16胡小望施小民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江流信息流导语

胡小望 施小民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诗句描绘了大河奔流的壮阔景象。江流奔涌于天地间,福佑、滋润世界,却也并非百利而无一害;一旦江水泛滥,就需要疏通、导引,如果任其壅塞、停滞,势必造成危害。除了江流,世间还有“人才流”“物资流”“信息流”等,也都存在“通”与“滞”的现象。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以上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的某些方面,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意阐析】

这是一道思辨型材料作文试题。试题由材料、导语、要求三个部分组成。材料限定写作的对象和范围,导语指明写作的任务和方向,要求是写作的规范和指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审视题目。

读懂材料。题目的材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诗句描绘了大河奔流的壮阔景象。”这是导语。诗句引入,既激发写作者的想象,又凸显了“大江奔流”这一写作起点。“江流奔涌于天地间,福佑、滋润世界,却也并非百利而无一害;一旦江水泛滥,就需要疏通、导引,如果任其壅塞、停滞,势必造成危害。”这是第二层。分析“江流”一方面或因流动而“福佑、滋润世界”,一方面或因“壅塞、停滞”而造成危害。这里展现了同一自然现象的两个方面,引导作者从感性的联想进入理性的思辨分析。“除了江流,世间还有‘人才流’‘物资流’‘信息流’等,也都存在‘通’与‘滞’的现象。”这是第三层,是对写作范围的引导、拓展和深入。将写作对象从自然现象引入社会生活,聚焦于“通”与“滞”这一立意核心,这就使材料的写作范围既有开阔的“面”,又有可切入的“点”。

命题的意图,显然是从自然现象发端,引向对社会现象层层深入的分析。一是对“流”的阐析。“流”,可以理解为“众多且动态的方向性移动”,“人才流”“物资流”“信息流”皆为“流”。一个“等”字,明确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的“流”,如“文化流”“意识流”等,均可以作为写作对象。二是要从“流”出发,分析“通之利”“滞之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通”和“滞”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实,二者既是矛盾的存在,又有相互转化的可能。这就使文章的写作有了较大的空间和张力。三是阐明作者的看法。可以是“滞之弊”向“通之利”转化的意义,可以是二者转化的策略建议,也可以是转化成果的归因,等等。如果说前两个方面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第三个方面则要阐述作者本人更为理性而独特的思考,或者可以理解为与命题人展开更为深层的对话。

读懂导语。“导语”是对写作材料的细化、写作方向的导引。题目导语中有几个关键词——“思考”“综合”“联系”“感悟”。“思考”,需要依据材料阐发观点,表达认识;“综合”,要求整体把握材料,厘清材料的指向和边界;“联系”,是指联系与命题材料相关的内容。无论是针对自然的“流”,还是引申的“流”,都必须展开横向的联系:可以联系当下国家实现“双循环”和构建开放、包容的命运共同体等强国战略,可以联系不同区域人才的发展平台与价值取向,可以联系历史上文化的交流与封锁,还可以联系物流发展的利与弊,等等;“联系”必然会运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这一哲理。“感悟”,则是针对有关观念、现象引发的更广泛、更深入、更充满思辨的思考。导语中“联系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的某些方面”,是指“人才流”“物资流”“信息流”等等择其中之一进行分析即可,不要求面面俱到。这样可以避免泛泛而谈,使问题的阐述更为精准透辟。

读懂要求。作为一道作文题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是对考生的提醒和警示。其中“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是基础性要求,提示材料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需要通过分析比照,选择最切合题旨的角度。虽然材料已明确给出了“流”“通”“滞”这些关键词,写作角度仍然可以自主选择。“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是指令性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是警示性要求,是写作的底线,是考生必须遵循的规范。

总之,考题的三个部分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但在审题时,却要统整起来。材料承担的是引出问题、划定思维边界的功能,导语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思维的走向与思维的深入。写作的过程不是去“证明”材料或是被材料“证明”的过程;就本题而言,不是印证“流”,或是印证“通”与“滞”,而是要站在更高的层面、更大的范围,就“流”的“通”与“滞”与命题人对话、发问、交流、畅言。所以文章的观点应来自材料、贴近材料,但又可以超越材料,这样行文时才可能有拓展分析论证的空间,也才能展现写作者的思维亮点。

【佳作点评】

大河奔流,通济四方

南昌一考生

黄河之水,其流有势,其去有向。世间亦有许多无水之流,在人类社会中无声奔涌。

何为流?资源的流动,即为流。有形若由乡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工流,无形若穿梭于网址站点的信息流,长期如东数西算数据流,短时如春运高峰之人流。

凡流之势,必为通。通即通畅、无阻,乃资源均匀分布、交流不息之态势。唯有任其畅流,方能福泽四方,亦增己之浩大水势。且观东数西算国家工程,让信息技术、数据资源自东向西奔流而去。高端技术流,惠及西南边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滚滚资源流,纾解东部省市压力,助力高质量发展;精密数据流,经由东西间的奔流,愈发壮大、愈加高端。由是观之,唯通可以济四方,可以润其流。

凡流之行,难免滞。堵滞即停滞、壅塞,乃泉源滞之不导之态势。若江流停滞,则四方有难、江水自溃。至于无水之流,其阻塞停滞之因不外乎二:“人设堤坝”与“天然峡谷”。前者如美国对华实行芯片封锁,清朝闭门造车、闭关锁国,后者包括中国东西、城乡间区域差距等。以上种种,皆弊大于利。美国实行技术封锁,自身损失广大中国市场,成了损人害己的跳梁小丑;清朝自诩天朝上国,当八国联军铁骑杀入紫禁城,方觉沉疴难起。由是观之,若滞则致四方凋敝、水源自涸。

疏通引导,化滞为通。通则百利,滞则百害,若化腐朽为神奇,则需大手笔疏导。且看戈壁连天,大漠无烟,中欧班列横跨天险,追慕远古丝路上的驼铃阵阵,破天险之滞,架物质与文明交流之通途;再观中国进博会,万国参展,商品琳琅,破贸易壁垒之滞,启经济全球化之新通道;又忆《图兰朵》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唱响,《牡丹亭》在欧洲大陆上绽放,老外吃起小笼包,讲起中国话,文化破地域国界之滞,势不可挡地搭建一条又一条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跨海大桥丝绸之路。这些无一不是化滞为通为我们带来的全新景观,无一不是化滞为通为国家为百姓带来的吉祥福祉。化滞为通,需要前瞻睿智的眼光,需要开放包容的胸襟,需要坚强厚重的实力,还需要上下一心的支持。当今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无一不是化滞为通的成功杰作。

大河奔流,通则润四方,滞则害九州。妙手疏导,化滞为通,永续奔流。愿这无水之河,日夜畅通,载人类文明之方舟,愈行愈远。

【简评】

在紧张而匆忙的考场,作文大多是仓促草成。能如入无人之境,精心架构,从容运笔,着实需要作者深厚的功力和不凡的定力。而本文,就是这样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文章立意高远,从有形的自然之流,勾连起无形的社会形态之流;从日常社会生活现实,提升到国家富强的“大手笔疏导”。境界开阔,笔势雄健,气韵不凡。全文切题起笔,从“流”展开,继而作“流之势,必为通”“流之行,难免滞”的对比分析,论辩说理,进而以“疏通引导,化滞为通”步步深入,揭示缘由,亮明观点,末尾回应文题,浑圆收笔。全文思路自然顺畅,架构缜密舒展,入题简洁明快,结尾严丝合缝。文章语言凝练优雅,论证材料信手拈来,化用巧妙,行文整散相错,妙语频出。实乃广汲源头活水之作,胸有雄视天下之概。

猜你喜欢

江流信息流导语
江流儿故事类型与民间“报冤”心态
Introducing voids around the interlayer of AlN by high temperature annealing
导语
吹响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号角——读《横江流韵》随想
基于信息流的作战体系网络效能仿真与优化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基于信息流的RBC系统外部通信网络故障分析
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流评价模型
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