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党员教育管理“四维协同”模式研究
2022-03-16曲雪玉
曲雪玉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035
高校承担着发展和培养青年党员的重要任务,承担着为党培养新生力量,为党的事业培养优秀接班人的使命,加强高校青年党员教育管理是高校的重要使命[1]。当前,高校青年党员教育管理在内容、手段和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探索高校青年党员教育管理的“四维协同”模式,提高青年党员教育管理的效能,能够为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输送更多优秀的青年党员。
1 高校青年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
1.1 高校青年党员教育的精准化程度还不高
高校青年党员的成长过程表现出发展性、思辨性、创造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当前高校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基本采取的是全体党员集体进行教育的模式。党员队伍中年龄差距较大,对教育形式的接受度有差异。青年党员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与老党员有所不同,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成长的,对“数字技术”“数字党建”的形式和内容关注度高,高校党建工作应结合青年党员的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手段,高效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提高党建教育的效果。
1.2 高校青年党员的教育内容还需不断充实
青年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长期战略任务,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先导性作用。《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中对党员教育的主要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目前,高校主要对青年党员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党史国史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国情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纪律和反腐倡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等,收到了引导青年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效果。但对青年党员开展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方面知识教育力度还不够。高校应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和设计,开发相关的培训课程、建设相关的培训资源,丰富青年党员的教育内容。
1.3 高校青年党员教育的系统性还需不断完善
当前,高校对在校青年党员的教育管理比较系统,青年学生入学教育、入党启蒙教育、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发展对象培养教育等环节规范、系统。但在青年党员实习、考研、就业等阶段,对青年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视不够,教育管理的系统性有待完善。
2 高校青年党员教育管理“四维协同”模式
2.1 构建青年党员教育管理“四维协同”框架
以主体协同实现青年党员个人发展与党的建设发展的愿景统一。青年党员既是受教育者也是党建工作的主体,强化其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强化“四个自信”、坚定“两个维护”,促使其将个人的发展与党的建设发展有机统一,实现高校青年党员教育管理的主体协同。
以组织协同实现高校青年党员教育管理机构的结构优化。要在组织协同的过程中建立风险共担组织间协同平台,以最优的组织人数、最好的信任关系和最佳的功能定位设计组织的运行和管理规则,为实现组织协同结构优化搭建平台。
以制度协同实现高校青年党员教育管理规则的统一。制度协同旨在使实施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各组织在教育政策和制度方面的统一,尤其是评价的统一,实现教育评价的公平性。
以线上线下协同方法实现高校青年党员教育管理的时空交互。线上线下融合成为高校青年党员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新形势下线上教育以全新的角色全面参与,与线下教育融合,形成了特殊的教育供给模式。线上教学已经成为在校师生接受度较高的一种授课模式。高校青年党员的教育管理兼有教育的功能,线上线下融合教育必将成为高校青年党员教育管理的趋势。
2.2 创新“四维协同”教育管理实现路径
2.2.1 通过有效教育努力实现主体协同
教育青年党员要做思想观念的坚定者和技术技能的搏击者。“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青年党员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幸福生活、社会价值而不断奋斗。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点燃了中国梦。青年党员正处于中国梦实现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要从全球化视野深化中华传统文化、社会和民族使命的理解,保证思想观念与党的建设发展高度一致[3]。“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时代中国一直坚持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湖北考察、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等多次阐述对科技强国的认识。“先手棋”“牛鼻子”“命门”“短道速滑”“三级跳”等妙喻,都深刻体现了他对科技强国的深刻洞察[4]。青年党员个人要发展,具备过硬的技术技能也是必备条件。为了具备这样的硬件条件,青年党员应发扬中国科技精神,做技术技能领域的搏击者,为科技强国做好准备。
2.2.2 通过组织成员、组织关系和组织运行实现组织协同
承担高校青年党员教育工作的人员应建立“协同”意识,无论在哪个职能部门都应全面掌握青年党员教育管理的流程和内容,在部门协同中充分发挥作用;高校青年党员教育机构中,高校党委作为核心机构应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承担青年党员教育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承担起青年党员教育管理的“纵向总指挥”的职责;高校的组织、宣传、纪委监察、群团等组织作为青年党员教育管理的中间机构,承担着青年党员教育具体任务的设计、执行和监督职责,要做好组织间的横向协作;各基层党组织作为青年党员教育管理的基层机构,要扎扎实实落实好教育管理的职责,保证“最后一公里”无障碍;各组织在落实青年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职责过程中要协同各组织的文化、流程和结构设计。
2.2.3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实现制度协同
从教育部、教育厅、高校党委以及高校基层党组织层面分别设计协同制度,形成共同推进青年党员教育管理的层级制度。在纵向管理上实行“到底”制度,保证教育管理工作一贯到底;构建具有预测功能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青年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向和目标,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避免资源的重复与浪费,实现横向管理“到边”。
2.2.4 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时空协同
第一,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整合青年党员教育线上线下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时空拓展、内容重构和管理流程再造[5]。承担青年党员教育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人员要加强研究,探索线上线下教育融合的新方法,让线上教育不仅仅是辅助,更能够成为独立的教育过程;线下教育要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模式,融入线上资源和情境,增加讨论和交流等线上无法更好完成的内容,发挥线下教育的优势。在实践中,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力量开发具有自己学校特点的青年党员教育线上资源,为青年党员提供有温度、有深度、有自己学校专属特点的线上教育资源,提升青年党员教育的吸引力。比如,历史悠久的高校可编撰学校发展史、拍摄学校发展的纪录片等,让青年党员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教育的温度。不具备条件的高校,在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与学校青年党员的教育相结合。第二,高校青年党员教育要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协同还要及时建立评价反馈机制。高校可通过“云平台”“智慧党建”等线上技术优势,实时掌握教育者的动态,并能掌握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6];高校可通过技术平台的优势,结合大数据优化教育反馈情况,弥补传统教育模式反馈的不足,扩大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高校可通过技术平台积累本校青年党员教育的资源和经验,为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累积“大数据”,为将来开展研究和变革学校的管理体制积累“原始数据”。
3 结语
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党员的成长与发展是高校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检验标准之一。以“四维协同”模式开展高校青年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创新化,从而促进青年党员的持久发展,推动高校党建引领教育工作实现新局面,为建设富庶幸福新辽宁提供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