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谋篇布局,巧用对比
——用“正反对照式论证”搭建议论文的框架

2022-03-16于慧萍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论点议论文人生

于慧萍

于慧萍

相对于层进式论证,“正反对照式论证”更易于操作,更有利于破题构思,更有直观的说服力。

所谓“正反对照式论证”,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对比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力量强大,值得所有考生学习、运用。

一、扣住论点用对比

有的人以为得失是终点,这个说法是危险的。把得当作终点的时候,就没有心思去追求新的高度了。成功制约了一个人的进取心,使其意志消沉,故步自封,逐渐丧失竞争力。相反,把得失当作新起点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愈挫愈勇,再接再厉,他们会从失败的泥潭中奋勇进击,会从鲜花和掌声中悄然离去,开始新的征程。因此,如果一定要把得失当作起点或者终点的话,我愿意它永远只是我人生的新起点。(浙江卷考生《得失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近年来,许多高考作文题的表述具有两面性。比如上海卷:“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比如浙江卷:“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遇到这样的题型,最好在写作的开头对命题材料本身作一个对比分析,然后明确地引出自己的中心论点。上文考生开篇就站在理论的制高点,对“得与失是起点还是终点”的对比分析相当精辟,言简意赅,言之成理。“把得与失看成终点”的人,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把得与失看成起点”的人,进取心强,目光长远,不向命运低头。扣住论点用对比,能给阅卷老师留下论述紧凑、不跑题的第一印象。

二、举例论证用对比

骄傲自大,恃强逞能,则强可转弱。曾经名震四方的神童方仲永,被父亲当作挣钱工具而忽视了学习,最终“泯然众人”;曾经力可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刚愎自用,迷信武力,最终留下乌江自刎的遗恨;曾经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盲目自信,无视现实,最终兵败滑铁卢……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砥砺前行,自强不息,则弱可转强。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出身贫困,经历过亲人的生离死别,住过破旧的房屋,有过食不饱腹的学习生活,有过情绪低落的灰暗时刻。但越是艰苦,越能明白知识的重量,越能激发其斗志。也因此,他比任何人都努力。不管是晚自习,还是周末,都能看到他埋头苦读的身影。连老师都忍不住感叹:“他的刻苦可以用拼命来形容。”正是凭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黄国平考上了西南大学,后又进入中科院硕博连读。这样的“逆袭”,只是偶然吗?(全国卷考生《强弱之道,存乎于心》)

议论文的可读性比起记叙文有差距,弥补的方法就是多讲述人物故事作为例证。上文考生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叙述方仲永、项羽、拿破仑的主要事迹来论证中心论点,论据典范,对接精准;再以颇具文学色彩的语言描述了中科院博士黄国平的人生轨迹,多用成语,感染力强。两类人物的故事构成了正反对比论证,阐明了这样一条道理:强弱只是一种科学的辩证关系,强壮时不自大,弱小时不自弃,砥砺前行,自强不息。如此,谁都可以成为站在峰顶、笑傲江湖的王者。一篇质量上乘的议论文,以两到三个典型的人物故事作例证为宜,而且人物故事的精神内涵需要构成正反对比,这样就会形成对比鲜明的事实论据,论证力量强大,使人一目了然。所以考生在积累素材的备考阶段,应兼顾各方,主打正能量,也要寻找典型的负能量。

三、逻辑分析用对比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逻辑分析是议论文写作的核心技能,主要包含“因果分析”与“辩证分析”。这两者都可以插入对比思维。具体说就是对问题进行因果分析时从正反两个角度切入。上文中,在分析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时,韩愈从智商杰出的圣人与智商平平的众人入手分析,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但影响我们思维判断的,无外乎“价值”两个字。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生)都有它的价值追求。在写作中,考生只要牢牢地抓住“人、事、物”的价值进行对比分析,联系生活,打通因果,就能写出经得起推敲,让阅卷老师信服的优秀议论文。

【佳作示例】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浙江一考生

①海明威说:“只要你不计较得失,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人生自古多磨难,不如意事常八九,得失总在刹那间。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相信世界为你关上了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②一千多年前的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不停地被放逐,但他不管身居何处,均能安之若素,把它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在杭州,他疏浚西湖、筑苏堤;放逐海南,他办学堂、育人才……这种不计较得失、豪放豁达的心态,也成就了他清雄绝世的文风,他留下的诗词歌赋和民生工程一样,千百年来一直为百姓所称颂,流芳百世!

③苏轼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哪有成与败、得与失?放下个人的荣华富贵和眼前得失,时刻坚守内心对真理的执着与对民生的关怀,就是最大的“得”。

④19 世纪横扫欧洲的拿破仑,一生叱咤风云,他却坦言:“我这一生从未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我从未寻得真正的归宿。”在世人眼里无比风光的欧洲“皇帝”,内心却是不尽的寂寞和荒凉。究其原因,单纯地追求霸权和个人英雄主义,让他脱离了人民,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这种狭隘的世界观,使得拿破仑的精神家园是不完整的,也是支离破碎的,因此他从未找到过可以安放心灵的家园。

⑤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不同的人对待得失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他存在的人生价值。尤其是在物质丰富、奋斗当道的今天,有一种不和谐的存在,那就是“佛系”青年和啃老族。他们安然躺在父辈的奋斗成果中享乐挥霍,看似令人羡慕,实则无比可怜。失却了精神世界,丢失了理想信念,失去了追求的方向,也就没有了奋斗的快乐。他们找不到魂牵梦萦的心灵的故乡,到哪都是流浪。这样的“得”又有何意义?

⑥所有的“得”与“失”都是相对而言的。考量“得失”最重要的尺度就是是否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人民的幸福而付出,那么这种“失”,其实就是最大的“得”。

⑦钱学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使用着世界上顶级的实验室,拿着美国社会一流的薪酬,无论是学校、研究院,还是军方,都给了他无限的发展空间。但走到哪里价值都高于五个师的钱学森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中华民族不再受制于人,毅然拒绝美方的真诚挽留,历经艰险、千辛万苦回到祖国,领导研制“两弹一星”的工作。钱学森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对我一生的工作满意,那就是对我的最高奖赏。”

⑧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一切行动为国家,为人民,所有的“失”,最后都是“得”。

【亮点分析】

1.写作的格局大。

本文第⑥段对“得与失”进行了辩证分析。何为得?何为失?考生在文中以是否有利于“人类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来考量“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其思想与眼光已经过人一肩。第⑤段联系现实,批判了没有精神寄托的“佛系”青年和啃老族,使本文的论述有了针对性。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只有对社会现实有促进意义的作文才是好文章。

2.论证方法可圈可点。

从论证手法上看,本文开头有比喻论证,中间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可以说行文张弛有度,可读性强。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拿破仑的人生成败构成了正反对比论证,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心灵上没有家园,“得与失”皆没有意义。

3.语言概括能力强。

作文的结尾,不管是豹尾劲扫,还是钟声袅袅;不管是百川归一,还是琴音绕梁,都要能“结”得住,“断”得下。本文考生以中心论点收束全文,呼应标题,简洁大气,分量十足。

猜你喜欢

论点议论文人生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独一无二的你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