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2-03-16杨超飞
杨超飞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杨超飞
(甘肃省宕昌县好梯九年制学校,甘肃宕昌748500)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尝试对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可以让物理课堂以更科学、有效的方式予以呈现,实现教学工作的有效创新。文章先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进行简要分析,之后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展开讨论。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教育阶段的各学科中予以开展,让教育工作回归生活成为初中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物理作为以生活为基础的科学学科,对其尝试以生活化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从当前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角度来看,教师想要通过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创新课堂教学,处理好知识、生活与学生认知的关系是关键工作,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模式作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最具科学性的教学模式,做好对其的有效应用能够给物理课堂教学工作带来诸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一)回归物理物质
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师开展以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是让物理知识回归本质状态的教学选择,也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行之路。虽然当前的物理课堂中,教材可以最大限度完成对物理知识的概括,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的原理,但其都是脱离物理本质的教育模式,这种知识教育方式是没有“根”的。当教师选择以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基础进行授课时,那么教师会将物理知识最本真的状态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白“物态的变化”存在于生活的各个环节,“热胀冷缩”真的可以解决很多生活问题。这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由此获得了提升。
(二)展示物理魅力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尝试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可以在生活元素的辅助下,更好地将物理知识的魅力展示出来。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探究的积极性。物理是拥有“神秘面纱”的学科,其拥有着许多其他知识所不具备的魅力,例如“光的反射”原理下的万花筒、“物态变化”原理下的冰窗花等等,这些内容不仅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更丰富了人们的认知。对于正处于启蒙阶段的初中物理教育而言,教师需要将这些魅力展示出来,以确保物理知识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所以,需要以生活化模式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下,进行形式丰富、千变万化的物理知识学习,由此实现对学生的物理教育,让他们真正感受和体会到物理的魅力,并构建起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
(三)降低学习难度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之前并未系统地学习过物理知识,所以当他们面对自己不太了解的物理知识,以他们之前从未尝试的方式进行物理知识学习时,学生必然会出现畏难心理,这会对学生的物理素养构建带来不利影响。为了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学习物理知识,提升他们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效果,教师必须要让物理知识以他们熟悉的方式呈现,并实现对物理知识的难度降低,以生活为基础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由此得以出现。对于学生而言,当物理知识能够以他们熟悉的生活为基础予以呈现时,他们会感到意外和新奇,这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与此同时,在生活化内容的辅助下,学生可以从他们了解的生活角度入手进行物理知识的探究,这会有效降低物理知识的难度。例如教师在讲解《汽化与液化》时,学生存在理解困难,于是教师就以生活中的烧开水为例,告诉他们烧水过程中,出来的热气就是水发生了汽化现象变成了水蒸气,水壶盖子上的水珠,就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出现液化状态而得到的。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由此得以完成,而且记忆效果要远超常规的教育模式。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生活教学模式的应用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进步而言至关重要。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误区
(一)生活化的错用
从当前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角度来看,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时,会存在生活化错用的情况。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对知识内容的分析,导致生活化素材的应用不合理,出现了该用生活化模式的地方没有用,不该用生活化模式的地方却出现了生活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工作效果会因此受到影响。从课堂教学角度来看,教师之所以会出现生活化错用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对生活化的重视,没有做好生活化的设计,导致了生活化元素的错位。此种情况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尽量予以避免。
(二)生活化的滥用
生活化的滥用是指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生活化教育模式广泛地应用到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上。这是一种盲目性的错误行为,其不仅会影响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还会导致生活化教育地位的下降。出现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认知,只是盲目地看到了生活化的优势,却忽视了其也需要与知识内容进行适配才能够发挥出应有效果。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滥用是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较常出现的问题,需要教师予以格外注意。
(三)生活化的不用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以应试为目标,忽视物理学科的本质内容,课堂上完全以抄写、背诵、解题的模式进行授课,物理课堂因此变得乏味且误区。对于具有创新价值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表示拒绝,他们认为这样只是再浪费时间,当下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背概念、记公式,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至于实验、探究可以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再行弥补。但是任何教学方法的出现都有其道理,对于物理学科而言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教师不应也不能排斥和拒绝它,只有让物理知识以多样化方式呈现出来,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三、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生活化导入激活物理课堂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生活化课前导入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知识以学生熟悉的方式呈现,这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构建起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进行《弹力》的教学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了弹力球、网球、足球、篮球等球类。之后,让感兴趣的学生上讲台参与实验。实验非常简单,学生分别站在地上、凳子上、课桌上松开抓住球的手,看球的回弹高度。在实验中,要求学生不对球施加任何的力,之后让他们观察同等高度下不同球的回弹高度是多少,同一个球在不同高度落下是否会产生回弹高度的变化,以及在同一高度下,当学生对球施加不同大小的力时,球的回弹高度是否会有变化等。因为这个实验是以学生为实验主体,所以他们会表现出较强的兴趣,而且实验的内容正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喜欢的玩具,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经过实验学生发现球的弹力与高度、大小及外力大小都有着直接关系,这与他们实验前的猜想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兴趣由此得到调动,课堂导入环节因此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又或者在进行《物态变化》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先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物态变化的表现。其中玻璃上的水遇冷后凝结出冰凌花,之后又用蜡烛加热玻璃,冰花消失变成水,蜡烛出现了蜡油等。在完成该实验之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看到过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出现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有哪些先决条件会导致这些现象的出现。因为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些情况,所以他们自然会有一定的认知思维,而教师的问题恰恰可以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获得思维上的调动,并引出物态变化这一知识点。
(二)生活化教学促进师生互动
生活化教学模式作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最具科学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该模式下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多给学生实践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以确保其可以为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带来助力。
以“浮力”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先提出了“物体的浮力与哪些条件有关系”的问题,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虽然能够完成回答,但他们的答案是完全“照抄”书上的结果,对于浮力条件的知识他们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比浮力”的实验。实验中,先为学生一人提供3张白纸板,他们需要用白纸板制作出一艘“船”,之后对“船”进行浮力测试,看看谁做的船浮力最大。进入实验后,有学生很快完成了“船”的制作,但在实验时根本承受不了太大的重量,这让他们若有所思。最后,一位同学的“竹篮船”获得了比赛的胜利,这让同学们都非常纳闷,这也恰恰印证了笔者对他们的猜想,他们根本就不理解浮力的原因。于是,他们对这个船进行观察,再对比自己做的船,看有哪些不同,然后再结合教材中对浮力特点的描述找出其中缘由。经过了研究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竹篮船之所以能够获得胜利是因为它的体积更大”。
又或者在进行《光的反射》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兴趣、行为能力的基础上,为学生布置了制作“万花筒”的课堂活动,并让感兴趣的学生体验万花筒。当看过的学生发生惊呼之后,大家都对万花筒产生了兴趣,争先恐后地想要体验。完成体验后,为了能够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与他们一起进行万花筒的拆解。学生发现,经过拆解之后,万花筒就是三片镜子和一朵塑料小花而已,这让他们有些纳闷,同时又有些质疑。这时,再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并让他们尝试以塑料小花为对象,将镜子一片一片加上去。加第一片镜子时,镜子里出现了一个小花的图像;加第二片镜子时,镜子里出现了两个小花的图像;但当第三片镜子加上去时,镜子里却出现了无数个小花的图像,这让学生感到意外,光的反射知识点由此得以出现。在与学生完成互动分析之后,再为学生准备了材料,让他们自己制作万花筒,看看谁做的万花筒最漂亮,这让学生获得了非常好的互动体验,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获得提升。
(三)生活化训练强化知识认知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以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基础进行课堂训练是强化学生知识认知效果,促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工作进步的关键因素。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考虑,生活化训练除了要体现出生活化特征之外,还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及行为能力,保证设计的课堂教学模式既可以满足他们的认知兴趣又可以符合他们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完成“透镜”的知识点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在训练阶段设计“放大镜点燃小纸片”的游戏,旨在锻炼学生探究能力,强化他们的物理素养。在该活动中,学生被分为5人一组,他们各分得放大镜一个、白纸一张。之后,他们要进入到操场上去进行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来回进行巡视,一方面是为了了解他们的实验状态,另一方面是出于安全保护的目的。在实验初期很多小组都没有成功,他们甚至直接放弃了。直到有一个小组成功点燃了小纸片,大家都过去看,发现小纸片真的被点燃了。这让各小组受到了鼓舞,于是大家继续进行实验,最终他们在已经成功同学的帮助下都成功完成了实验,这让大家都非常高兴。在完成实验之后,教师应与他们一起讨论,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强化学生们的记忆,另一方面是针对他们中途放弃的行为予以引导,让他们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是轻易成功的,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学习及人生观念。
又如在完成《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的教学之后,为学生布置了为班级制作新年彩灯的任务。在该任务中,学生每3人一组,大家可以随意进行彩灯的设计,但必须要保证彩灯可以有全开、半开等多种形式,同时各小组的彩灯要能够连接到一起。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充分予以探究,教师给他们预留充分的时间,并将课堂主权完全交给他们。之后,教师会专门选择一节课对学生设计的彩灯进行验收,看哪些小组完成了制作,哪些小组能够顺利点亮,又有哪些能够实现全开、半开等多种模式,由此完成对学生的考查与锻炼。最后,教师再将他们的彩灯收起来,并在一些特殊节日悬挂在班级之中进行点亮,让班级变得更有节日氛围。
从中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只要物理知识能够与生活实现关联,那么他们就会表现出充足的兴趣和足够的动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多给学生实践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实践,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完成对物理知识的探究,由此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为他们的物理素养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
物理学科是以生活为基础的科学学科,学生对其予以学习,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识,锻炼自己的思维水平、动手能力。出于对初中生心智发育特点的考虑,教师在设计生活化物理课堂时,要满足思维、实践、观念方面的三个一致,在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借助丰富、新颖的生活素材,让课堂活动更具有探究性、体验感,实现“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目标,实现初中物理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1] 卢金美.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联系生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1(5):55.
[2] 宰小霞.生活化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1(5):70.
[3] 游艺辉.初中物理教学服务生活的探究[J].读与写,2021,18(13):216,219.
[4] 吴丽芳.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4):156-157.
[5] 陈媛.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21(1):132-133.
[6] 刘庆宏.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实践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1(25):21-22.
G424.21
A
1002-7661(2022)13-0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