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究
2022-03-16兰庆炜
李 玥,兰庆炜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课程思政”是将立德树人视为教育基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新时代党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新改革、新方向。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上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针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将大学生培养成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1]故而高校舞蹈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理应主动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积极推进高校舞蹈课堂的“课程思政”,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将美育和德育融为一体,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高校舞蹈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本身的教育与思政教育就有许多共通之处。在教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把舞蹈学生价值塑造、舞蹈专业知识传授和舞蹈专业能力培养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以此推进高校舞蹈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对于提升课程教育功能意义重大。
(一)端正舞蹈专业学生价值观念的需要
高校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渗透到高校各专业中,对于舞蹈专业而言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能帮助学生端正价值观。对于思想较为活跃的艺术类舞蹈专业学生而言,开展传统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难以吸引其关注,很多学生并未真正地理解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艺术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道德承载力,是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重要途径。[2]将课程思政与舞蹈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可以实现提升德育工作质量的目标。开展课程革命,推进舞蹈“课程思政”,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尤其是在当前文化全球化传播态势下,舞蹈专业学生在艺术学习时会接触到各类文化,部分亚文化对舞蹈专业学生的思想及价值观会产生不良影响,而舞蹈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能随时针对学生不良价值观进行纠正,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助推舞蹈专业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需要
舞蹈专业属于艺术学科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时,需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目前舞蹈学科未能形成专属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开展学科素养培养方面可借鉴艺术类课程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关于艺术审美情趣是舞蹈专业教师应当关注要点内容。以往高校舞蹈专业教师对于培养专业学生艺术审美情趣难度较大,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措施,但高校舞蹈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能解决这一育人难题,将舞蹈课程与思政进行充分融合,教师借助案例分析或者先进人物事迹讲解,不仅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同时还能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为学生提供高阶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提高艺术感知力,为学生日后舞蹈作品创作与表演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情感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三)促使高校舞蹈专业美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
高校舞蹈教师及高校领导教育理念认知水平提升后,专业课程开展不仅注重美育,同时较为注重课程的德育功能。课程思政是高校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指向标,是高校“立德树人”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德育能力与舞蹈艺术的共同进步与发展意义重大。[3]高校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专业能力上的培养,更多着重于学生身心以及思想的全面发展。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德艺双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并重的舞蹈艺术人才为己任,毕业生大多从事舞蹈教育、创作或表演的工作,承担着文化传播、精神文明宣传的任务,因此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高校舞蹈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能实现美育和德育的深度融合,使教师在授课中除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外,还能兼顾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围绕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丰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内涵,辅助学生提高学习与完善自我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社会的挑战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
二、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思政属于复杂系统工程,高校课程和各教育主体共同担负育人的责任,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育工作重要改革内容,但从实际开展状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过于侧重专业技能,缺乏文化底蕴的挖掘
舞蹈艺术属于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对理论知识和肢体动作技能进行学习方面教师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实现优秀舞蹈演员的培养目标,较长时间以来很多教师对于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超过针对学生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高校舞蹈教师课程开展比较注重学生对舞蹈技能的练习和掌握,忽视思政工作的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反思。部分高校舞蹈教师针对学生开展的思政课程较为简单且枯燥,难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活动当中,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低影响下,部分学生对于思政课程也存在忽视和逃避的状况。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基于学科所具备的文化底蕴来设计课程内容,继而开展系列的融合教育工作,但是多数教师由于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教学,导致所开展的课程思政缺少文化底蕴,只是将传统思政课程生搬硬套到专业课教学当中,难以发挥出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和功能。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
思政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但在部分高校舞蹈专业当中,很多教师开展的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和专业教育存在脱节的状况。例如,高校舞蹈专业课的教师对于思政教育功能的认识存在不足,未能树立全课程育人的教学理念。部分教师认为专业课和思政课程的功能不同,各司其职,便会将二者进行分裂开来,这一意识和行为主要是基于当前高校舞蹈专业长期形成泾渭分明的育人格局,很多教师默认专业课程负责智育,而思政课程负责德育,二者各自为营,界限分明,片面强调思政课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未能重视在舞蹈专业课堂当中所承载的教书育人功能。此外,由于高校的教育工作通常是围绕人才专业技能培养而开展,部分高校舞蹈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的设定上,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但却使得专业课所具备的育人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导致在实践课程当中只是形式化地完成思政教育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也停留在表面,未能落实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相去甚远。
(三)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思政课程的开展由于内容相对枯燥,很多教师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多数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得研究较少,多数是沿用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灌输式开展课程。[4]在开展舞蹈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守旧。例如,在开展舞蹈理论知识讲解时,部分教师会生硬地将一些思想理念和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将总结出的知识理念讲给学生,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过于被动,也会反感教师所讲授的专业课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外,部分高校舞蹈教师虽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意识,但是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使得在开展舞蹈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时,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出现较多的问题。例如,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融入到舞蹈专业课程当中,所选择的教学方式不够恰当,导致舞蹈专业的思政课程效果欠佳。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仅是当做一项教学任务去完成,未能将一些新颖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思政课程当中。例如,在舞蹈专业当中很少有教师采用合作探究、翻转课堂等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教育课程的积极性,致使课程思政开展的效果较差。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任何类别的课程开展在完成之后都需要设置合理的评价机制,课程思政教育开展后也应当有较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对部分高校舞蹈专业教师所开展得课程思政课程观察得知,评价体系的设定通常过于形式化,并且呈现出单一的态势。例如,很多教师通过口头评价的方式、考试和单纯依赖量化考核来完成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方面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普遍存在。这样的状况充分反应出其评价方法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客观评价。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教育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当中起着重要的引领性作用,需要保障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课程开展得效果及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但部分高校舞蹈专业教师由于思政课程开展得经验比较少,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受专业知识优先教学环境的影响,很多专业课教师仅尝试提升思政教育的技能,未能对教学评价方面给予一定的关注,致使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课程之后,教学反馈信息较少,无法辅助课程思政开展质量的提升。
三、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深度挖掘专业文化底蕴和思政教育资源
专业课程资源是课程思政开展的基石,专业课知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实施课程思政需要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5]为了将课程思政建设辅助高校实现育人目标,高校舞蹈专业教师应当明确舞蹈专业理论知识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并且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对教育资源进行开发。舞蹈艺术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人们表达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艺术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舞蹈专业课程中,中国古典舞当中蕴含着较多的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舞并非古代舞蹈,主要是以民族为主体,继承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精髓,吸收借鉴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融合形成了具有东方神韵的艺术语言,因此舞蹈专业教师在对专业课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时,可以对中国古典舞当中所具备的文化进行搜集和整理,然后制定出兼顾美育与德育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
以中国古典舞为例,中国古典舞蕴含着“形、神、劲、律的审美核心”“以圆为法的教学理念”,遵循着辩证统一的美学原则。[6]基于此,教师在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时应当对中国古典舞的传统审美意识领域进行探究,在教学开展时通过为学生讲解舞蹈动作的虚实来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审美理念。例如在学习“风火轮”元素时,教师应整理中国传统美学的尚圆观念,“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和谐、圆满,古典舞身韵中的“圆”可指“圆融”“和谐”“圆和”,“风火轮”是以腰部为轴,手臂行“立圆”,肩部行“8字圆”的动作,动作中保持“圆”的路线,要求圆润、流畅、自如,体现出圆的形态特征,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加大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门类,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人文思想,承担着净化心灵和陶冶情操的作用。课程思政应对学科专业历史文化素材进行树立,将专业知识传授及技能培养时自热有机的融合,可以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育升华到价值塑造的层面。[7]因此,教师要加大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民族认同、政治认同、爱国爱党、文化自信等课程思政元素与舞蹈专业技能传授并行。思政课程开展时借助知识传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设计适应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做到润物细无声,实现立德树人和美育润心的教育目标。[8]例如,可以基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融合德育教育。中国民族民间舞样式丰富,各民族舞蹈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质,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重要的精神价值,承载着各族人民的价值追求与时代印记,具有突出的民俗特征和文化风貌。可以将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让德育和美育同行。例如,在开展维吾尔族舞蹈教学前,教师可从民族文化导入,引导学生讨论回答,使学生对于维吾尔族的地理环境、人文生活、民间歌舞、审美特点有一个初步的直观感受,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进行“移颈”动律教学时,引导学生探究动律背后文化成因,通过颈部动律的节奏来表现内心的情绪,并以此体现维吾尔族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生在感悟民族舞蹈源远流长的文化中,自然会提高思想觉悟,产生文化认同感,并通过舞蹈艺术的形式表达自身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同时优秀艺术作品也是思政教育的有利素材,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后观看如《阳光下的麦盖提》《石榴红了》《长长的辫子》等具有民族特质兼具时代精神的维吾尔族舞蹈作品,进一步感受中国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树立正确的艺术创作观、价值观。
此外,依据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及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不同的专业课教学也可与思政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例如,教师可选用经典主旋律舞蹈作品如《八女投江》《鸡毛信》《映山红》《南京·亮》等剧目进行排演,将“红色精神”化入课堂。在赏析剧目中,充分体会作品的创作意图及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文化内涵;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增强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表演中,体会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增强学生爱国情怀、爱党情怀。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结合区域文化特色进行原创红色剧目的创排,达到“以舞化人”和“剧目养人”的意义,在不觉间升华学生习舞、为人、行事的品质。
(三)创新课程思政课程教学方法
高校舞蹈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高校教书育人的创新之举,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迎来了改革之机。课程思政教学应打造成更为开放、积极沟通和相互探究的模式,基于此,需要转变和创新舞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但由于课程思政是将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行融合,在完成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之后,应当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实践探究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舞蹈专业课程并进的教学方式,在授课时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一些优秀的思政文化所具备的精神内涵。在课堂开展时杜绝采用填鸭式和纯讲授式的方式,增加一些实践探索环节,让学生针对特定思想政治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合作探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课当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辅助学生理解一些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所具备的思想政治价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大型舞蹈诗《红》,以红色革命作为主要的艺术创作题材,这一作品主要以追求光明和展现正义为核心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与奋勇抗敌爱国情怀。舞蹈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赏析优秀舞蹈作品探讨专业知识同时,将作品表达出的价值观予以研究,开展课后探究和演讲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思辨环节中,以此深化和内化学生红色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智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舞蹈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内容展现之后,让学生根据相应舞蹈作品来探讨作品当中所蕴含的优秀思想文化,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舞蹈艺术作品创作与表演时展现出的情怀;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作品的分析与寓教于乐的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9]
(四)制定全维度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开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检验课程开展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课程思政背景下舞蹈专业的思政教育评价应当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按照教学任务和课程标准制定出更加完善和细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第一,在完成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之后,应当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状况和实际开展状况进行评价,高校舞蹈专业在对课程思政开展状况和建设状况进行评价时,评价内容不仅要有院级领导小组对舞蹈专业课程思政部署的建设目标和实际开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组织专项小组对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效果进行检验,从而形成有效的评价材料,提出课程思政建议与意见。
第二,要对教师所组织和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果进行评价,教师属于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者,针对教师的评价应当从教师对学生思想状况掌握能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开发状况管理和评价课程思政成效能力、提升和发展能力等多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和评价,同时也应当注重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开展进行激励和督促,通过总结评价内容辅助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对于一些教学效果突出教师给予表扬和嘉奖,并作为示范课程在全院进行宣传,以此来激发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组织和开展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一些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也应当给出中肯的评价,提出指导建议增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信心。
第三,要对舞蹈专业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后的转变状况进行评价,以学生认知情感内生动力培养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改变以往侧重量化的分析结果,构建起多元化个性化和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实现全维度的评价。同时利用360度评价方式了解学生阶段性觉悟提升状况,可以从教师、同学、自我评价等维度进行评价,检验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后的成长状况,对于完善和优化舞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舞蹈专业所培养的艺术人才,是我国将来从事文化艺术领域和舞蹈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高校舞蹈专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选择。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需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加大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拓展教学方法和途径,创新教学评价,通过课程思政的开展,实现舞蹈教学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目标。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精进专业技能,更要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创作观,通过舞蹈艺术表演和创作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始终是深化舞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舞蹈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需要从平日课程学习中体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