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育渗透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022-03-16何富国
何富国
语文是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要依据新课标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挖掘语文教学的德育素材,设立德育渗透主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提高道德认知,优化思想品质,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式单一
小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这是由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所决定的。然而由于教师对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认为语文是语言工具学科,而德育是学校德育学科的任务,语文学科只要教会学生语言表达,学会阅读理解,学会写作,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就算完成任务了,在教学中就忽视了德育素材的挖掘。教师以讲解灌输的模式教学,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处于形象思维认知阶段,对抽象的理论说教不感兴趣,也很难触动学生的心灵。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充斥着词汇背诵等机械记忆活动,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的道德素养也很难在语文学习中得以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生活
小学生年龄小,心智还不成熟,其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最终形成,还不能深入理解道德理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概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常常是空洞的理论,在备课环节没有对德育渗透进行有效的计划,而在课堂中的随机渗透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致使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流于形式,实效性难以得到保障。小学生对身边的生活相对熟悉,德育渗透如果脱离学生的生活,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缺少了理解与内化的载体与依托,与生活脱节,学生很难产生道德情感体验。缺乏道德实践机会,只注重语用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枯燥乏味,难以达到德育渗透的理想效果。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效果的对策
(一)以识字写字为载体,加强德育渗透
识字写字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与基础环节,也是阅读及交流的关键。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识字写字入手,强化学生的道德认知。一是要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以文字学习为途径,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加深。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语言符号,体现着民族文化的信息与魅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识字写字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趣味性识字活动,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动物园”的主题识字活动,制作一些带有动物名称及图案的图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读,并且组织比赛,看哪位同学能够找到正确的动物图片名称,看谁找到的动物最多。学生能够认读每组汉字后,再分析汉字的结构,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习汉字的乐趣,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与争先创优的道德素养。二是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人文内涵。中国语言文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与人文底蕴,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与领会,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时”字时,就可以让学生思考,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因而以寸为单位进行计量,一寸光阴一寸金,希望大家能够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不辜负美好的时光;在学习“敏”字时,则引导学生每天都要学习“文”化知识,做一个思维敏捷的学习能手。在学习《乌鸦喝水》时,涉及“乌”和“鸟”的区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乌鸦浑身是黑色的,羽毛与眼睛的颜色是一样的,看不清它的眼睛,所以不用写上面的点。然后让学生联想与乌鸦相关的词语“乌鸦反哺”,乌鸦在长大后要负责喂养自己的父母,我们要学习它这种孝敬父母的精神。这种识字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牢固记忆字的音形义,拓展学生的词汇积累,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可谓一举两得。三是注重书写环节的评价与点评。中国汉字文化历史悠久,其横平竖直表现了中国人刚正的性格特点,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书写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目前部分教师在教学汉字时,只注重学生的书写规范,亲自示范让学生按规则写字,当学生写完后就草草收场了,没有对书写规范进行强化。教师要发挥好评价激励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汉字,体会汉字的意蕴。如学生写完一篇课文的生字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写的汉字展示出来,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且采纳他人的建议进行改正与完善。在互评过程中,学生懂得了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懂得了在学习中要注意合作,采取他人之长,补足自己之短,使学习过程更加完善与优化。
(二)以阅读教学为载体,加深情感体验
1.设计导课环节,理清情感脉络
语文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十分重要,是一堂课的前奏,对于整堂课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导课环节的作用十分广泛,不仅可以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引领学生正确的探究方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促使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进行近距离对话。教师可以以情感为切入点顺势导入新课,如《妈妈的账单》一文,故事叙述了孩子向妈妈索取回报而列出的一份账单,而妈妈回应孩子的是不求任何回报的账单,令孩子感到十分内疚。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60 芬尼”与“0 芬尼”这一情感点。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出示“0>60”的算式,学生很容易就知道算式是错误的,教师顺势引导:0 为什么大于60?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阅读《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这样引导学生从疑问开始,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为妈妈不求回报的德育渗透奠定了基础。除了通过悬念式的教学强化情感体验,还可以通过写作背景的介绍触发学生道德情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语篇,这些语篇有着很深厚的教育意义,但是由于写作背景离学生相对遥远,需要教师通过对背景的介绍促使学生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情感世界,体会文本意旨,体验文本思想情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讲述的是1976 年北京人民沉痛悼念周总理的动人场面,但是生活在当前时代的小学生很难感受当时人们心情的沉重,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周总理一生为人民服务而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播放相关影视资料,触动学生情感,使学生产生对周总理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2.掌握朗读方法,加深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感人至深,就是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触动人们情感的脉搏,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通过朗读体验文本情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引发思想情感共鸣。如学习《去年的树》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注重抓其中的关键词及字句,通过反复朗读体味渗透于文本中的情感。这篇寓言故事叙述了小鸟与大树朝夕相伴而大树最后被砍伐并被制作成火柴的情景,在小鸟一路寻找大树的过程中,体现了友谊的珍贵。在教学时教师抓住“朝夕相伴”“天天”等关键词,引导学生通过重读及语调的变化,让学生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一节,体会小鸟与大树形影不离的亲密情感,这也为德育渗透设置了突破点。当读到大树被砍伐而制作成火柴时,学生深感惋惜,并且对乱砍滥伐行为表示不满,教师顺势渗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效达到了德育渗透目标。
3.应用艺术化语言,升华文本情感体验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话是知识技能与德育渗透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注重运用艺术化的语言升华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其心理的内在要求是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肯定,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欣慰的眼神都会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而艺术化的语言可以给学生以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如学习《荷花》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注重抓住德育渗透时机,让学生练习仿写,发挥学生想象。如有学生说,我愿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以我的美让世界更亮丽;还有的学生说,我是一朵白色的荷花,我要以我的圣洁,净化人们的心灵,让这个世界充满爱。学生的想象与仿写充满诗意,不料一位学生主动站起来这样叙述:我是一朵荷花,我孤独,我多想与几个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啊!面对学生充满忧伤的回答,教师满脸微笑,引导学生:谁愿意与这朵孤独的荷花交朋友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举起手,都融入到此情此景中,教师乘机安慰学生:你不孤独,孩子,你有朋友,看吧,他们都是你的朋友。教师这样的激励与评价,足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甚至成为学生人生难以忘怀的定格片段,促使学生的人生观念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让孤独的孩子感受到春风化雨的温暖,使课堂充满了温暖与人性的光辉。
4.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分析人物性格与形象是阅读教学中经常开展的探究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对人物的动作、语言进行分析,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人物良好的思想品德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影响,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学习《落花生》一文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父亲对孩子们说的一席话,从这些话语中,可以体会到父亲并不要求孩子做苹果、梨、桃那样高挂于枝头、光鲜亮丽的人,而是要求孩子能够做一个跟落花生一样,看起来并不起眼,却默默奉献的人,做有价值的人。分析父亲的话,能够让父亲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父亲是一个对孩子有期待的人,希望孩子的一生不追求浮华虚荣,而是踏实做事,默默奉献,成为有价值的人、有实干精神的人。再如,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为什么离休渔期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并且四周也没有其他人,父亲却让儿子放掉他平生中钓到的最大的鲈鱼?尽管儿子恋恋不舍,尽管大声争辩,但却无济于事,父亲还是执意让儿子把鱼放回到湖中?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其实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与部分学生的父亲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殷实的今天,学生在家庭中处于受宠爱的地位,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满足学生的各种物质需求,而文中的父亲形象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改变了学生对父亲形象的认知。有的学生说,这是一个有着很强原则性的父亲,这是一个遵规守纪的父亲……教师引导学生与自己生活中的父亲相对比,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使父亲形象立体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认知。
小学语文是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备的学科,教师要遵照新课标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优化教学过程,以德育渗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提高,促进学生语用能力与道德素养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