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新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开展德育的分析

2022-03-16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赵 坤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来建设国家、实现民族富强和中国梦。这就要求教育不再只单纯地让学生有能力应付考试和升学,而是要真正对学生进行全面且正确的引导,使其成为人格独立、具有高尚品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德育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小学生明确善恶是非

随着多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以更方便的方式传递给社会公众,信息量相比以前有着爆炸性的增长,因此小学生会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到更多信息,但信息良莠不齐,且小学生缺乏甄别能力,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告诉学生何为对、何为错,他们很有可能不加分辨地接受这些信息并在生活中模仿,对自身成长十分不利。小学生的善恶是非观尚处于形成阶段,教师把握此关键时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德育内容,以科学健康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道德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特点制订德育课程方案,帮助其培养正确的三观,增强小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促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小学生的心灵中播下种子,这对其日后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二)启发小学生重视团队合作和艰苦奋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也导致现代人越来越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些学生受享乐主义的影响,缺乏奋斗的意识,也不能吃苦。此外,一些家长会溺爱孩子或者认为孩子学习压力大,包揽他们所有的家务劳动,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养成了学生的懒惰心理,在学习过程中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放弃。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通过学习红色文化,使学生了解革命先辈掉皮掉肉不掉队的英勇事迹,明白幸福生活需要靠努力奋斗才能实现,逐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的英雄先烈以集体利益为先,牺牲个人利益,依靠团队合作取得胜利,在道德和法治课堂上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可以帮助其树立集体主义思想,明白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只考虑自我,要意识到团队和合作的意义,让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与同学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建立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小学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继承者,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学校要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以提高小学生继承民族精神的意识。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将德育渗透其中,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达其身负的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此外,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小学生应当从小树立文化自信,通过德育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逐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启迪学生思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文化自信。

(四)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到引导和约束作用

目前小学阶段除了培养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外,也在帮助学生不断树立道德品格。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包含了基础法律知识的学习,例如交通规则,使其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将各种法律意识融入小学生生活中,才能真正使德育进入学生心中。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生提出了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例如要懂礼貌,见到教师要主动问好;要诚实守信,如果犯了错误不能隐瞒而是要主动改正;要讲文明,不能乱丢果皮纸屑而是要做好垃圾分类后丢入垃圾桶等,对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小学生来说,这些教育有一定行为制约作用,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第一步,如果做好引导有利于学生受益终生。因此,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课程教学中,既能完善基础法律知识的教育,又能加强在思想上的指引,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目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当前开展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在德育渗透方面没有深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教师和社会公众所认可,但因为升学压力,当前仍有小学存在主科和副科的教育思维,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一门通识教育学科来开展,且教学方式也较传统,导致德育效果不明显。为了实现德育目标,真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学校的德育日常工作非常重要,但现在个别学校并不重视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采用传统的考评方式在学期末进行测试,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有没有记住相关法律知识或答卷情况,没有真正考核学生是否在道德品质上有所提升以及学生是否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严重忽视了德育的渗透。

(二)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升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依旧依赖教材内容,没有做好课外社会生活内容的延伸,同时教学场所也集中在课堂上、教室中,导致学生对德育和法律的理解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无法真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对学生开展爱国教育时,无论教师如何讲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学生都难以联想到这些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这种认知欠缺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导致最终德育停留在书本上,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教学模式有待创新,难以保证小学生的学习专注度

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更新快,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所以在课程中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特征和当前的社会热点,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更新不够及时,同样的内容讲述多年,与学生生活脱节,在教学形式上也没有结合时代发展和技术发展予以完善,缺乏应用多媒体或网络课堂等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弱,再加上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导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

三、新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开展德育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并灵活运用其内容,强调德育主题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帮助小学生了解基础法律知识,明确行为规范要求,提升自我思想道德品质的学科,所以要想真正对学生的思想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就需要教师首先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想要传达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德育主题。例如,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会向学生普及基础法律知识,包括我国宪法和各行业更详细的规则,例如教育法、劳动法等。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要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走出校园也要遵守社会公德,教师可以借此引出“遵守规则”的德育内容,对学生展开德育。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如寒暑假期间学生出去玩的时候会看到一些人在高速公路上随意向窗外乱扔垃圾、在参观景点时不自觉排队甚至随意插队、在文物古迹上乱写乱画等不文明的现象,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这样的行为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是否可以依靠法律完全杜绝以及学生自己应该怎么做。在学生展开对制度与规则的相关讨论后,教师可以深化主题,告诉学生,法律规则是底线,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如果违反法律是会受到惩罚的,但是真正想要杜绝这样的行为就要提高自身修养,形成自我约束。同样,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有人插队,甚至因为争抢排队先后顺序导致双方受到身心伤害等,这样的行为都难以完全依靠法律解决,需要个人良好品质的引导,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道理源于教材,但实际案例涉及日常生活,小学生更好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增加引导,可以有效渗透德育,为德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创新教学方法,使其符合小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注重以童心理念为指导方针,通过把握小学生心理,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与德育阵营的班队课相互渗透,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小学生大多缺乏主动性,所以在德育中如果教师单纯依靠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可能无法达到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德育。例如,讲到爱国主义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眼中的爱国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爱国。然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把我国从古至今革命人士、杰出人才的故事以影像或者幻灯片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如邱少云、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为了党和国家献出生命,还有杨利伟、屠呦呦等杰出人物,为了国家的发展不断付出。通过类似的故事将学生带入相应情境中,将德育、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此外,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尤其内容对青少年成长具有教育意义、发人深省、有利于提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书籍,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或者可以在课堂上组织红歌演唱活动,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歌曲诞生背后的故事,带领学生体会歌曲背后的精神内涵,从而起到教育意义。

(三)融入情感教育,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传统课堂中,教师更多地会选择以单纯教材解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德育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同步引导,使学生真正从氛围中受到感染,明白德育的意义,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并在生活中得以实践。例如,当前小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之中,所以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比较淡薄。在此情况下,教师需要在情感上予以引导,关注平时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或者是自我意识过强的学生,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这些学生通过发言讨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可能存在的不足。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表演情景的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导自演情景剧体会表演情景中的人物情感变化,与情景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自身情感,逐步渗透更多的德育内容。

德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其内容包含法治观念教育、纪律规范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多个方面。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不断渗透德育非常必要,有利于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但是目前有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教学内容的准备不充分,未能有效渗透德育内容,单纯为了授课而授课,并且大多局限在课堂内,缺乏生活化引导,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教师要立足德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丰富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生活化,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真正的提升。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