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图景的构建

2022-03-16王佳玫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主体中心

王佳玫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的重要观点,它强调人的主体性、人民的中心地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延伸,[2]把“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图景的应然性

“以学生为中心”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负责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肩负重任,应该也必须围绕这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发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本质使其成为绝佳的切入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国家和社会输入高质量的人才。

“以学生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3]从根本上大学生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属于人民群众的,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的、稳定的组成部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哲学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异化的弊端。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是做人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是相异于、相对立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合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主体单一化,将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谓的“主客体”对立,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片面强调“教师中心论”,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认不清自己的主体地位,遏制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教学过程的异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过于功利主义,出现重专业轻思想教育的情况,缺少对学生思想上的关心。同时片面迎合社会的需要,没有把思政内容适当地、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淡化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

二、“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二元主体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前提。马克思关于主体性概念有两个维度,即本体论和认识论。[4]在本体论中主要讲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离开认识主体的重要作用和鲜明特征,就会造成对事物认识的不全面、偏颇。结合到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是要求我们重视主体性作用,破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情况,将教师作为主体、学生作为客体来传递灌输思政教育知识,把师生都作为主体进行教育管理,将会呈现出绝佳的平等性和能动性。

学生主动性学习的自觉生成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发展的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习作为实践活动的一种,内部因素即人的主动性是学习的决定性因素。在这里,主动性学习从人的内因出发,强调人的主动性在学习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心、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共情”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现实中具体的、“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在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中和各种社会关系中获得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协调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寻求学生发展和成长的着力点,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以学生为中心”思政教育摒弃了传统思政教育忽视学生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陋习,以培养社会需要为目的的教育模式,通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切入,将传授知识、激发创造力、培养能力完美融为一体,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力,引导、教育大学生自教、自化、自律,让大学生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准之上,真正实现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学生“中心”地位的培养、增进、确立。首先,培养大学生的“中心”地位意识。大学生是一个独立的、有主体意识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否被大学生所接受、接受的程度等,除了是否符合其实际需要外,更是由其主体意识所决定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中心”意识,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其次,增进大学生对自身“中心”地位的认同。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价值体系不断调整和逐渐固化的关键时期,要摒弃将大学生简单视为教育对象的陈旧观念,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方式,激发学生自我本能的主体意识使其增进自我认同感和“中心”地位的自豪感。最后,确立大学生“中心”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把大学生真正激活起来,让他们在学习之中葆有主体意识、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效果,因此必须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促进其教育内容实现科学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和研究的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融入马克思主义最新实践理论成果,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能够转化为大众化的群众性语言,科学地指导生活、学习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受现实存在的影响主体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帮助人们解决现实问题,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把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文化知识传递到学生的头脑中去,重要的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实性,以尊重学生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在教育主题、教育内容上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情况,把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方法指导,更离不开丰富的、创新的教育方法的恰当运用。首先,教学方式的优化。运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使师生由单向交流向双向互动转变。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破除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创造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处于平等、和谐的沟通交流的状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所特有的内源性动力。其次,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出现了“力不从心”的现象,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之中,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增强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本领和能力。最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观念,依托新媒体等教育形式,展开丰富多彩的思想教学活动。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主体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