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党建育人工作的实践探讨

2022-03-16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育人

朱 剑

高校党建工作属于基础性工作,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教育、组织建设工作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高校开展党建工作、培养党员的关键措施。因此,相应高校在实际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书育人规律、成才成长规律实施育人工作,积极构建“大思政”体系,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党建育人作用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阵地,而大学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党建工作是做好党的事业的基础,也是高校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和主要渠道。共青团员的思维意识与理想信念需要理论知识作为引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出思想端正、素质良好的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接班人。在高校内部进行党建工作,主要目标是为组织内部引入全新的活力与血液,鼓励优秀人才积极加入党组织。在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思政教育与教学工作进行科学融合,同时高校要保证每项工作都要包含育人元素,体现育人思想,加强育人能力,做好育人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构建“大思政”模式,让党的理论成果融入内涵式发展当中。[1]

(一)功能性

高校在进行党建工作时,需要时刻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不断探索新的工作路径,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思政工作涉及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党建育人又是思政工作的重要部分,校内学生多是二十出头的年纪,在此时进行价值观的培养,能够充分发挥教育的价值,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高校党建工作指导下,不仅能够实现对于学生言行的有效约束,同时还能够让大学生学会控制自身情绪,掌握理性分析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建育人的规范功能。从入学开始,党组织就要做好学生的入党启蒙工作,调动其爱国激情,使之产生入党的信念。当大学生正式提交入党申请,意味着其具有向党靠拢的决心,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借助理论学习与各种实践互动,通过考察选拔,明确培养对象,成为预备党员。在学生进行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还能够通过与周围的同学和朋友进行互动,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共同进步,持续壮大党员队伍。

(二)实效性

借助党建育人工作来对在校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使命感、责任感,并加强组织纪律性,同时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可以起到夯实学生思想的效果,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时,可以在内容中融入当下的时事热点,借助各种宣传方式,比如校园广播、宣传橱窗与校园网等,迅速传递出国家的方针与精神,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政策,营造落实文件精神的良好氛围,起到相应的激励作用,强化组织纪律理念。[2]

二、大思政背景下开展高校党建的路径

(一)改变传统理念

观念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理性思考后形成的,从抽象性概括出客观事实,属于内部性质的外部表征。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在学生党建当中明确思想,达成共识,能够进一步提高党建育人的工作水平。立德树人需要对人才培养规律进行仔细的研究,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当人才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时,才可用得其所。在高校党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德育摆在重要位置,培养“有德之人”。目前的党员发展标准过于看重学生成绩,往往忽视了道德水平,因此,要优先具备立德树人的观念。要在党建工作中时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其放在坚定的主体地位上。党建育人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关爱,因此在进行思想问题分析时,需要将其与现实生活连接在一起,并对其积极性进行鼓励,使之在自我净化与完善中获得提升。学习“三全育人”的先进思想,体现出高校协同育人的优势,高校中的教师需要将自身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再依据该手段来创造出多角度的教育发展格局。

思政育人与党建育人要齐头并进。借助党课、团课等方式,进行资源共享,起到主渠道的功能,通过各种活动打造“第二课堂”,在实践阶段开展思政知识传授工作,依据该方式将教育中的感染力、吸引力充分发挥出来,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深化,挖掘其中的实践意义,为讲授内容注入活力,不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内容广度方面,要紧跟时代脚步,做到与时俱进,开阔视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二)明确育人目标

高校开展党建工作时,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内容,是对工作效果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设定远大目标,为党建育人工作汇聚力量,鼓励成员在实践过程中朝着预定目标奋勇前进。将当代使命任务引入到育人实践中予以确证。为达到该效果,可以将工作目标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党建是高校内部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两者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为培养出担当大任的优秀党员,高校党建育人工作有较强的独特性,在育人阶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按照育人对象的实际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目标。对普通学生来说,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依据对党建平台的合理使用,科学合理开展国家、党组织的教育任务,并对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有效指导。对预备党员、正式党员来说,党建育人目标是培养忠于党与人民的战士,使之成为国之栋梁,要加强对党性修养的培养,定期举办各种社会志愿服务活动,锻炼坚强意志,形成优秀品质,及时纠正错误思想。[3]

(三)创新教育方法

改革党建中的教育方法,加强育人效果。创新并非一味地追求变化,而是要延续旧方法的优点,探究新的方法,在不断的传承工作中进行优化与改善,同时还需要基于目标对各种方法实现综合运用,边实践边检验。要兼顾理论与实践,以传授理论知识与做好实践锻炼为有效手段,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在“知行合一”中开创新方法。在理论教育阶段,可布置社会调研作业,使调查研究起到育人作用,提高理论育人效果。社会活动开展前,制定出相应的目标内容,并在结束之后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深入分析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加强活动育人效果。要采用自教和他教相结合的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从以往的灌输式教育,转变成为师生的互动模式,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并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提高党建的教育效果。并在此过程中合理使用咨询、倾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等一系列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工作的成效。除此之外,还可以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即积极借助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开展党建育人工作,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并以此发掘学生在思想、个性上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与以往的教育方式相比较,新媒体拥有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比如微信、微博等,其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群体庞大的优势。

在“大思政”推行的过程中,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组建出新型教育模式,高校可以通过让思政与专业知识课堂进行融合的方式,使各种课程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构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另外,还能够借助各种教育资源营造出优秀的教育环境,通过将教学工作作为关键核心内容来创设出党建的专题活动,之后使用多样化的手段,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让信念教育作为工作开展的前提,推动党建与各个学科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以此来夯实学生的思政基础,以及强化理论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党建育人工作要转变固有观念,建立完整的体制制度,改进教育方法,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对大学生实行高标准、严规定,并加强工作中的活跃度,提升党建队伍建设,提高育人工作的水平。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育人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