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的变革

2022-03-16许宁超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气象传统媒体渠道

许宁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和传播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中指出,互联网信息新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媒体融合速度。我国政务新媒体平台、政府网站、官微等在信息发布、舆情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融媒体时代发展大潮要求气象服务信息服务应转变工作思路、创新传媒方式,提高信息受众满意度和信息准确性、及时性,在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基础上,两者相互配合,将信息服务传播宗旨定位于以用户满意度和关注度为主,贴合人性化设计信息内容,增强互动性。从信息的采集、编辑至宣发各个环节,气象工作者要有前瞻性眼光,引领正能量和科学气象知识的传播[2]。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部门将结合自治区实际,积极响应服务新疆发展目标,抢占主渠道、主阵地,在传统媒体持续发展的现状下,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向社会公众展示气象工作、普及气象知识、发布气象信息,增强群众对气象服务工作的信任感和提高他们的满意度。

1 气象信息服务传播途径的发展现状

1.1 主要传播渠道

1.1.1 短信传播渠道2013年以前,短信接受气象信息仍为主要获取方式。2013年,中心采取的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显示,较常用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选项中有62.1%民众选择“手机短信”这一方式。但是自2015年开始,通过短信接受气象信息的公众大幅度下降;到2017年,仅有4.8%的民众继续选择手机短信。手机短信发布气象信息具有直接送达、目标性强、经济方便等特点,尤其是老年人难以掌握应用App和微信微博等新兴传媒应用,对手机短信接受度高,且不受到广播电视定时定点播出的限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短信业务实行时间长,群众基础好,与运营商的协作度高,相较于目前官方网站和微博公众号等具有明显的受众优势,但由于受到时间和流量的限制,常发生信息延误、漏收、迟收等现象[3]。

1.1.2 新媒体传播渠道不同于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传统的传播手段,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新一代媒体传播平台为信息的发布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据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 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超10亿的网民规模为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而且我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建设速度逐渐加快,通过移动端获取信息便捷与否已成为大众语境下衡量一地气象服务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截至2021年,仅仅是新疆气象微博,年均浏览量1.8亿人次;新疆气象微信:年均浏览350万人次;新疆气象抖音:年均浏览3000万人次;新疆气象网站:年均浏览1.1亿人次;在今日头条、百度等App中,新疆气象搜索年均浏览量2.5亿人次。但是在新疆地区明显存在新媒体发布渠道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一是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城市区域选择微信、微博和手机App为常用获取方式的占比高于不发达地区。二是新媒体发布渠道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现状,在对新疆地区受众最满意的信息服务接收渠道的调查中,17%的民众倾向于选择“手机App”,而对于气象网站和微博、微信的关注度和使用比例均不满12%。究其原因是满意度必然与需求符合度相关联,手机App可根据用户的个性设置来推送查询内容,针对性强。目前,市场上各大手机品牌方会在手机出厂前预装自己研发的天气App软件,捆绑式的安装省去推广工作,但由于人工修正工作落后,天气App会出现信息传递差异和错误的情况。三是不同主体的气象新媒体发布平台存在较大的水平差异。就日常使用气象微信公众号的受众来说,其中52%的群体认为目前的推送内容质量较好,无需较大改进,也有部分用户认为推送内容单一化、互动性弱、信息重复率高等。这主要是气象新媒体运营工作者水平不一所致的,对社会热点和媒体聚焦点感知度不同,在内容选择和粉丝互动上带有较强的个人偏好色彩,这也意味着作为一名新媒体信息发布人员,势必要及时更新观念[4]。

1.2 融媒体特点

1.2.1 融合当前,气象信息传播内容的展现方式从单纯文字表述、音频、视频和图片结合升级至Flash、Html15、掌上平台视频直播、VR全景技术等相互融合的方式,其中以网络平台为主流媒介搭建起传统与新媒体融合的舞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用新媒体消除传统媒体的弊端,并利用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来推动新媒体的发展。媒体融合作为传媒大整合的背景下催生的新作业模式,就是将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气象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1.2.2 传播性融媒体信息传播模式不断创新,在此背景下推出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新闻客户端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单向信息输出方式,使内容创作变得更加简短、精炼,可充分满足受众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浅阅读”和“轻阅读”的边界需求。融媒体载体变革传播观念,打破片面结合的思维壁垒,使得互动开放性优势更为明显,受众处于传播的主要地位。之前传统媒体占据信息传播渠道的主场优势,民众则只能经由官方主流媒体了解信息咨询,当前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打破既有模式,信息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甚至成为舆论热点的主导者[5]。

1.2.3 融洽性融媒体时代的来临,使信息的施与受得到重组,从而出现了全新传授关系,受众媒体可以对媒体和媒体体验进行比较选择。因此,气象信息传播者需要调研信息受众的用户习惯和传播需求,不断改革创新信息传播渠道,力求营造积极、健康、融洽的传授关系。

2 融媒体时代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变革

2.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

传统媒体渠道是气象部门发布权威信息、提供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的重要支撑,发布的信息内容单一、滞后,而且属于单向交流,不能得到受众的反馈,也就不能根据用户需求开展针对性服务,很难提高服务能力。新媒体发布渠道呈现出多样化手段,实现了气象信息的无处不在,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获取气象信息、天气信息的渠道。而且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能及时收集用户反馈的意见,消除短信渠道只能进行单向传播的弊端。

首先,善于取长补短。利用短信传播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可在信息推送时附带推广政务的新媒体渠道,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度,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相互补足,提高推广效应。在突发性天气灾害来临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发布渠道不断更新天气实况,及时发布临近天气预报,这种发布形式没有时空、地域的限制,可以持续加密、跟踪、滚动更新气象部门天气情况的最新信息,是手机短信渠道信息发布频次和时效性不足的有力补充,突破信息单一的局限性,降低信息折损。

其次,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传统媒体经过长年的发展,在本地市场中具有权威、严谨和真实的特点,在内容的真实性审核、优化采编和及时审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反观微博和微信等信息平台过于注重信息及时性与爆炸性,时常爆出虚假消息,大量谣言混淆视听,给有效信息传播带来很大的麻烦。这些都是快速发展的新媒体难以取代的优势,这也是在融媒体时代,注重科技感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共荣的最大资本。融媒体信息传播要以坚持内容为主,以质量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新时代正能量,切忌哗众取宠,要继承好传统媒体在信息真实性方面严把关的优点,加以延伸拓展,实现输出内容权威、真实、充满正能量,以全新的气象信息内容引导社会大众形成共同价值追求,确保线上、线下的报道准确、全面、客观。

2.2 加强新型传播平台建设

完善、便捷的传播平台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重要条件。一方面,传统媒体要主动“破圈”,注重新媒体平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的建设。当前,数字化报刊、网络电视、微视频等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层出不穷,人们主要利用碎片时间获取必要的气象信息,便捷度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决定了受众的平台选择倾向。其中,以智能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互联网传播牢固占据主体地位。气象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打造出合理和高效的直播发布平台、直播气象产品制作平台、直播融媒体产品一键式发布平台、灾害信息直播实时采集平台等。比如,气象局可立足特色旅游需求,用气象大数据,创新开发气象景观等级预报产品,与旅游平台合作,开设气象景观推介板块,通过视频直播、延迟摄像、图片展示等方式,全方面展示本地独特气象景观资源,打造“网上看日出”等旅游吸引点。此外,还可创建本地气象专属频道,内容涵盖气象新闻、气象服务、电视天气预报、气象科普等重要模块,公众能第一时间掌握实时的天气变化,能根据个人喜欢查看天气新闻、小知识、科普等信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兼有视频、文字,还有图文列表等,拥有登录网页和App 2种方式,以满足电脑端、手机端等不同阅读媒介的需求。

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有效融合移动新媒体先进功能,拓宽天气发布新渠道,迅速将更新、更准、更全的气象信息传递到公众面前,为提高气象工作知晓率,满足公众多元化气象服务需求,加强对重大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及时、精准、广泛地发布与传播,带动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给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

2.3 大力培养融媒体人才

第一, 所谓融媒体人才,其必须具备融媒体思维能力,能敏锐地从日常生活中抓住信息看点,跳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藩篱,统筹考虑得出最佳结合点,能熟练运用不同媒介平台,熟悉各种平台的优缺点,恰当运用文、图、视频、音频,各得其所。

第二,能熟练掌握与信息内容制作相关的拓展技术。不仅要了解文字、视频、音频和图片的技术制作流程,还要懂得网页的设计和网站的维护,掌握公众号运维的技巧,可独立开发气象客户端,熟练制作H5和运用小程序。

第三,要具备融媒体内容生产能力,不仅能制作高质量的气象信息内容,还要灵活运用媒体传播规律,做到技术与内容兼顾并重,针对受众群体的不同,创作出多样的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比如,在融媒体时代气象信息传播实操中,可根据本地服务用户群体、乡村振兴、应急防灾减灾等方面入手,串联起气象电视、气象电台、气象报刊、气象网络、气象户外传媒等服务系统。在农村围绕本村智能广播系统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台,通过村村通电子屏展示,以提高村民接受度。注重服务系统的信息反馈,及时收集用户信息,分析群体偏好,以便调整与补充信息源。

建设高质量融媒体人才队伍要内外结合,要不断提升内部人员素质,挖掘传统媒体中的存量人才,以各种进修和培训方式,选拔可造之才深入学习融媒体信息传播相关技术。要对外引进人才,注意各类优质融媒体平台发展动态,采取高薪聘请或活动合作的方式引进人才。比如,对社会媒体进行口碑、影响力等方面的筛选,与口碑好、影响力强的社会媒体建立合作关系,编纂专业的气象信息传播合同并以备签署,与合作部门建立授权机制。要留住人才。通过建立健全与媒体融合相适应的融媒体人才评价、晋升和激励机制,激发融媒体人才的潜能,推动媒体融合不断创新发展。

2.4 坚持技术创新优先

传统媒体技术体系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需要构建创新技术体系,这是融媒体信息传播的强大支撑。一是要注重信息传播中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和分众化的发展趋势,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新领域苦功夫。二是要增强内容的互动性、体验性和可分享性,充分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比如天气App在推送信息时要取得用户授权定位地理位置,也要根据用户搜索记录等定位其需求偏好,最好是在板块中增加用户可选项,能主动选择感兴趣信息内容。按照社会公众职业需求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开发出个性化、可定制、有智慧的气象服务产品,采用受众熟悉的渠道进行推送服务,如种植户选择接受冰雹、低温冻害、大风预警,交通从业者选择接受大雾天气预警,景区关注暴雨预警等,将依据职业需求推送信息。

2.5 信息发布模块化

传统的气象信息发布内容主要包含着气象要素、地点、发布时间、预报时效等,通常采用的是固定板块推送。推送信息与当前气象密切联系,夏季有暴雨预警,春季有冰雹预警。当灾害性天气持续时,用户收到预警信息内容持续更新的推送。融媒体下的气象信息推送方式和内容不能过于机械化,要在遵守预警信息发布规则的基础上,增强信息及时性和感染力。因此,发布平台应分门别类地建立台风、强降雨、高温干旱等板块,支持用户展开讨论,以图文直播、视频插播、跟进发布的方式增强用户的直观感受。

3 结束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已经难以满足群众的日常需求,所以气象部门要在立足现有信息传播途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探索建立现代化的气象信息传播体系,打造出全媒体传播平台,不断提高信息传播时效,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提升用户的满意度,重点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本,鼓励部门进行跨媒体产品开发,搭建新型的信息传播平台,创新气象信息的全媒体运营方式。

猜你喜欢

气象传统媒体渠道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大国气象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美丽的气象奇观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