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结算课程教学反思
——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
2022-03-16胡琴
胡 琴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办学定位不是学术型,而是应用技术类型的普通本科院校。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出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国际结算业务量也获得了快速的增长,因此就需要大批熟悉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的涉外经贸人才。研究如何不断创新教学思路与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同时紧跟国际环境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专门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现实意义。
一、国际结算课程教学基本情况
(一)教学内容
国际结算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研究国际商业银行间跨国收付或转移资金业务的应用型学科,总学时为60,周学时为4。课程选用的教材是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国际结算》(第四版),该教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新颖、分析透彻、表述规范、重点突出是该教材的主要特点。本课程内容划分为四大模板进行讲解,即基础知识模块、结算工具模块、结算方式模块、结算单据模块。各模块教学安排见下表:
表1 教学模块
(二)教学方法
课程有很多较难的知识点,要想通过教师的讲述,让学生轻松弄懂这些知识点,就需要不断在备课、课中以及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索,在实践中寻找到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或者说小窍门。通过这些方法的巧妙运用,将复杂难懂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易懂化,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化抽象为具体法。在讲解概念性的知识时,常常用到此方法。如:在学习信用证的含义时,教材上用三行文字比较抽象地讲解了一个很长的概念。在上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自己阅读一遍,然后再带领学生一起来运用化抽象为具体法,将长而抽象的文字逐句分解,从中找出信用证的当事人、付款条件、付款时间等具体信息,令学生豁然开朗。
2.变文字为图形法。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对于图形的接受能力比文字更强,因图形更加直观。在讲解基本险的承保范围时,由于每一种险别所包含的承保项目繁多且抽象难懂,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势必晕头转向。教师亦可运用图形法,成功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画图并标出阴影部分法,变文字为图形,使得学生对于每一种基本险的承保范围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不用对着冗长枯燥的文字去咬文嚼字。通过阴影部分的比对,还能使学生迅速明白这三种基本险别承保范围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配套习题法。《国际结算》这门学科蕴含着很多较为复杂的知识点。对于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如果只依赖教师课堂上的讲和听,学生即使当时掌握了,过后也很容易遗忘,有做题巩固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在课程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之后,都配套相应的习题,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等,和学生一起当堂完成;并且分阶段还进行过两次专项习题课,习题课上的题量和题型比当堂练习更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及时得到巩固、吸收和检验,提升了学习效果。
二、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国际结算这门课程理论性较深,实践性较强,往往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难题。课程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管理能力不足师生教学互动较少
能否合理安排和管理课堂时间,是衡量一名老师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就是浪费学生的青春,浪费他们的生命。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发现本学科知识点方面的需要和不足;引导学生形成各自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疑义,从而营造更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课堂教学的本质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对教学时间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同时,在教师的解释下,学生也应明白课堂时间的重要性,自觉珍惜和利用时间,结合课堂所讲,找到自己的问题,并可以利用课堂上的空余时间,积极向老师提问。
(二)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忽视实践教学内容
经验表明,教学效果的保证离不开充足的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流于抽象,必须要实际动手操作,才能达到对知识点的透彻理解。然而,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要求往往并不高,导致许多高校在设置实践教学学时,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偏低。尽管我国近些年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实践教学课时在不断调整增加,但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如英国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教学课时安排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2,美国则为1:3。为了满足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许多高校的经贸类专业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比如拨专款购买simtrade平台软件和硬件;开办模拟企业和公司流程的实训室;搭建实训教学平台、建设实践实习基地(中心),模拟实验沙盘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它的价值。
(三)传统教学形式无法适应疫情常态化下的教育要求
教师采用传统的“线下讲授+教材+PPT+板书”形式,由于课时所限(60 学时),且普遍缺乏实战经验,因而不能对专业知识有所延伸。学生对实践的接触,仅局限于简单的实训上机操作,只能达到对个别知识点的较深入理解,无法达到全面培养实践能力的效果。此外,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时常面临着无法线下集中授课的风险。
三、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国际结算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均较强,因此,在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新考核方式
依托过程性考核和笔试考核,建立“知识+能力+素质”的科学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可通过设置案例讨论、动手操作等,结合阶段性小测验(习题课)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借此观察教学效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调整。笔试主要以闭卷举行,试题中还可增加主观题比重,如汇票的缮制;信用证的审核等内容。还可适当采用翻转课堂、小论文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是指将科研、教育、生产在功能与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加以协同与集成。产学研一体化使得政府、企业和高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个途径,能够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国际结算这门课程的知识点较多较细,且操作性较强,强调学以致用。要想将教学与实践进行有效对接,使学生对真实的工作操作获得切身的感受,仅靠简单的一周左右的校内实训是远远不够的。实现国际结算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推动高校与社会企业,如商业银行、外贸公司的联合,则高校不需要投资建立纯粹的实训室,从而节省了建造实训室的资金。将相应的资金投入到与校外企业的产学研一体化中去,安排老师和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既有利于提高国际结算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也是提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会的好方法,对提升师生的获得感都有显著作用。
(三)优化师资构成
当前,持有与国贸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的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数量不足20%,国际结算“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国际结算课程授课教师既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需要具有国际结算实操的经验和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英语水平,增强双语授课能力,以及处理英文文件的实务能力,了解和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动态问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可采用挂职锻炼、业务培训等方式,利用寒暑假在校外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从而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同时,通过聘请金融机构、外贸企业等实务部门从业人员到校授课或进行实务方面讲座,全面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四)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在疫情常态化的当前,高校应积极搭建线上教学平台,保证停课不停学。国际结算课程于2020年3月在超星学习通搭建线上平台。到目前为止,平台使用率较高,点击率达到30 万多次、好评率较高,有140 余位学生参与评分,课程评价为五星。平台中视频数量63个,非视频资源总数59 个,视频总时长1069 分钟,课程互动数据较高,发帖总数为17949个,教师发帖461个,测验作业次数42次,完成作业人数约为26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