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所精神视角下桂林城市广场景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2-03-16禤婷婷广西城市建设学校教师硕士

广西城镇建设 2022年2期
关键词:桂林场所广场

文_禤婷婷(广西城市建设学校,教师,硕士)

一、场所精神与城市广场的关联性

(一)城市广场的存在以场所精神为基石

城市广场的存在意义主要体现在人的情感体验中,即广场使用者能否在此空间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与场所景观互动过程中实现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环境客体无法满足主体的心理需求,主体则难以在精神层面建立对场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城市广场的内涵会因主体感受的流失而弱化,甚至消失。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城市广场的存在以场所精神为基石。

(二)场所精神是城市广场设计的目标

场所精神是人共识性的文化认知和情感体验,它反映了在一段时期内特定主体对场所具有的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场所精神是城市广场设计中所追求的目标,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对精神层次的追求日益成为设计的主导目标。这就要求城市广场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关注人心灵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使人在广场空间中得到精神需求的满足,从而获得场所感。因此,场所精神能否得以准确表达成为衡量城市广场设计成败的 标准。

二、桂林城市广场历史沿革与设计现状

(一)近代桂林城市广场发展(1840—1949年)

城市广场作为从西方古典广场逐步演变而来的舶来品,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空间场所。从1932年起,桂林步入近代城市规划发展时期,《桂林市市区计划大纲》和《桂林市风景区建设大纲》开始拟定,这也成为桂林历史上第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文件纲领。1946年1月,桂林市政府制定并公布市区建设图样,并在各行政区重要道路的交叉点设置广场。现如今位于桂林市南北主干道和东西主干道交叉点的十字街路口,在1946年末时曾被建设为“十字街广场”(图1),这也是桂林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广场,其交通枢纽位置和商业价值不言而喻。十字街广场也因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桂林城市的中心节点,至今仍保持着商业繁荣的格局。

图 1 20世纪40年代桂林市十字街广场

图2 旧时三里店大圆盘广场

图3 中心广场

(二)现代桂林城市广场发展(1949年—至今)

1.以交通组织为中心——三里店大圆盘广场

三里店大圆盘广场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国内城市规划流行建设交通环岛广场,用以组织疏导车流,三里店大圆盘广场就是在当时建成使用,并成为桂林重要的城市景观(图2)。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桂林市区车流量并不大,该广场的建成使用成为连接桂林市区与郊区的关键枢纽。后来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三里店大圆盘广场几经修建改善,以疏导日渐繁忙的交通。2000年后,三里店大圆盘广场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于2016年拆除改成十字路口。

2.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中心广场

中心广场是1999年桂林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中建成的第一个重点工程项目。随着城市社会生活的快速转变及人们公共生活频繁交往,中心广场的建成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休闲娱乐、集会交往的需求,因此也成为桂林城市建设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广场。广场最引人注目的景观节点是在主入口处设立的两座金字塔样式的玻璃体,为广场地下商场的出入口,其外形模仿了贝聿铭设计的巴黎卢浮宫前广场的透明金字塔(图3)。在西方文化强势冲击以及城市化建设大规模改进的时代背景下,该节点的设计折射出了含义,反映了当时人们迫切想要证明自身融入现代化的愿景,其场所精神的表达在这一层面上看,具有其时代的局 限性。

图4 甲天下广场

3.以商业活动为中心——甲天下广场

2001年末建成的甲天下广场,主体建筑为桂林国际会展中心,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是桂林目前最大的城市广场。广场周边有南城百货、甲天下电脑城和国展购物公园等建筑。广场作为桂林国际会展中心的配套用地,常用于举行大型商业庆典活动。为满足会展的基本使用,广场布置了大面积的装饰性草坪,占据广场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其余用地为广场的硬质铺装区域,广场上无过多景观构筑物,整体空间显得十分宽阔(图4)。

图5 两馆一院广场

4.以建筑附属为中心——两馆一院广场

两馆一院广场建成于2014年,其附属于桂林大剧院、桂林图书馆和桂林博物馆这3个文化建筑场馆。3个建筑分别居于广场南、西、北三面,文化广场居中,整体布局呈“凹”字形。广场主要建筑南北分别为南阕、北阕、门廊,东西分别为风雨廊桥、塔楼,规划占地面积23530平方米。其中,塔楼由钢架结构和玻璃材质相结合建设而成,总高度达72米。文化广场内面向新区中央公园建有1个室外露天剧场,并设有1个大型露天舞台,为举办各类公共文化演出、大型庆典活动而设(图5)。

(三)桂林城市广场设计现状分析

1.桂林城市广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尺度过大,空间过于平面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各大中小城市先后建设了一批城市广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广场由于没有科学界定规划面积,导致广场尺度过大,在没有合理规划空间功能的前提下,势必会使广场产生单调的空旷之感,妨碍体验者对亲切宜人的广场进行空间的探索。在环境心理需求的体验层面,人作为广场的服务对象,需要一个宜人的空间尺度来保证自身能在广场中进行各种行为活动,如私密、半私密的交谈空间,能进行公共活动却又不会过于开放。

(2)风格偏向欧式,对地域文化体现不足。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当代城市广场设计受到西方现代设计的影响,很多设计师在进行景观创作的过程中,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缺乏认识的同时,亦受西方设计潮流的影响,片面认为西方的就是现代的。从而出现很多模仿西方现代化的建筑造型,导致景观设计脱离所在城市的自然历史和人文背景,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3)追逐复古,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当下,许多城市广场采用复古风设计。设计师在广场景观构思的过程中,灵感往往来源于地域文化或传统文化中的设计形态,目的是继承与传播民族文化,但其构造手法通常只求对传统形式的相近或相同,没有做到形式与环境的结合,一味追求复古,却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如此一来,不仅不能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还破坏了城市广场的景观功能。

2.问题的成因

(1)对城市历史文脉认知的模糊。历史文脉是城市特有的文化基因,桂林中心广场设计的景观节点—金字塔样式的地下商场入口,其模仿形态来源于贝聿铭设计的巴黎卢浮宫金字塔,无法反映桂林作为历史名城和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卢浮宫金字塔入口建设的背景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作为设计依据,桂林中心广场对该设计的直接模仿,折射出来的是在时代局限的背景下,城市建设者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和对西方文化的崇拜,进而衍生出对他国文化的点状理解,以及对西方现代设计概念的模糊。由此忽视了桂林城市文脉背景以及城市居民的精神追求,广场的场所精神偏离了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

(2)对传统文化价值取舍的失衡。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经过文明演化后形成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和。景观设计中的形式来源也往往取材于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元素。在当前城市广场设计中出现的对传统文化表皮化模仿的问题,其原因在于设计主导者价值选择的误判或失衡。认为传统的一定是好的,殊不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传统文化的空间性质和环境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亦需要符合当代人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探究,以当代人的价值观念进行演绎和塑造,才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所在。

(3)对城市文化形象定位的偏离。城市形象是指城市以其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等给人的印象和感受,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和特征。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名片,其景观围绕城市文化定位来设计,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而在当前城市广场的设计中,有些设计却偏离了城市的文化特色,其景观元素和符号与城市人文背景格格不入,城市的地域文化淹没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城市形象定位不能给人以方向感及认同感,使人对城市文化形象产生误读。

三、桂林城市广场场所精神的表达方向

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时代,注重情感体验和精神交流是时代赋予城市景观的要求,城市景观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人对环境功能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在人们心中建立一种场所感。因此,城市广场场所精神的塑造是对人认知空间中历史、经验、情感、记忆、意义等的保护和回归。桂林作为闻名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广场的建设和景观格局的发展,也应有其遵循的轨迹和方向。

(一)自然生态层面

场所精神的自然生态层面包含场地原始的地形地貌、生态物种和地质水文等内容,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的自然特色景观。桂林是一座兼具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城市,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赋予了桂林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因此,场所精神的内在属性要求场地适合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也要蕴含地域风貌特征,桂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正是适应了这一内在要求。所以,桂林城市广场的设计应充分利用这一生态条件,尊重原始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特征,围绕其山水独特性来挖掘场所精神的物化形式,创造良好而富有意义的环境空间。

(二)历史文化层面

城市文脉是特定的群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场所精神是人对特定环境中某种物象的认知评价和情感认同,一旦脱离了文脉背景,景观对人来说便是矛盾与陌生的,是不能使人“追本溯源”的。人不能在矛盾的景观中获取与特定场所相关的属性和信息,从而不能对其进行编码、储存、回忆,也就无法产生文化认知和情感体验。在城市环境空间设计中体现民族文化是场所精神内在属性的要求,掌握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景观设计师的灵感源泉。如古文化遗址、历史遗址、古建筑、古民居和古园林等,都是以时间为基底,通过历史的不断演进和时代的发展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因此,人文历史具有文化性、延续性和符号性。桂林不仅具有独特的山水之景,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如新石器时代早期代表性遗址甑皮岩遗址、“世界古代水利明珠”—灵渠、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建造的靖江王府等,都是桂林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设计者在营造场所精神时,应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当地文化风俗、著名典故等有充分的研究和理解,从城市原有的文脉体系出发,提取与挖掘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文思想的精髓,使广场的景观形态契合城市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三)区域定位层面

城市广场的设计需呼应周围环境,考虑周围环境的特征和使用要求,并把场地位置与周围区域位置关系进行比较,实现对场地性质的定性分析。广场周围建筑的功能、广场与周边建筑的关系是决定广场活动的重要因素。设计规划时需详列建筑到场地的交通路线走向,并分析场地的潜在服务范围,调查场地的实际使用人群及潜在的服务人群,根据人群特点做定性的使用需求分析,为进一步的项目规划提供依据。因此,桂林城市广场设计在其区域定位层面,不仅需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更需要充分考虑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空间的关系。设计者通过对广场空间进行合理的划分,如合理安排功能分区、行走路线、景观区域等,在结构布局中融入其设计思想,使广场各个空间具有特质,让人们在个人的解读下自愿地融入空间中感受场所精神。

(四)时代需求层面

城市广场的形成过程是历史的延续和积淀,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源于不同时代的不同价值选择,城市广场场所精神的体现也往往把当时的社会文化观念作为空间表现的主题。因此,随着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城市广场的设计也呈现出许多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桂林作为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旅游名城,坐拥独特的自然山水景色,延续和发展其自然、人文特点是桂林城市建设始终要遵循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思考桂林城市广场的时代特征与需求,则需要表现桂林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要求其在应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群体时,广场景观所提供的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向的体验,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广场的使用需求。除此之外,技术进步以及由此形成的新观念对空间形态的影响也很重要。而技术进步的时代特征则体现在对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的设计和使用上。由此又促发了对广场空间形态、景观构件的创新性设计。

四、结语

城市广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一方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一方面又体现出城市发展的脉络。倡导场所精神的营建并非因循守旧,不思革新,更不是盲目否定、闭关自守,而是在时间和空间动态发展的视角下,以当代人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去衡量广场的价值。城市广场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营造,应既能反映城市的过去,又能指明城市的未来,形成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部分图片来源于搜狐网站、“桂林人不知道的桂林事儿”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桂林场所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桂林行
在广场上玩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广场
乐!乘动车,看桂林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