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某深埋长引水隧洞有害气体成因分析及防治
2022-03-16李玉光
李玉光
(新疆伊犁河流域开发建设管理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1 工程概况
新疆某隧洞工程洞长41.82 km,输水隧洞为无压洞,纵坡0.18%。该标段主要采用TBM开挖施工方案,最大埋深约2 268 m,均为顺坡掘进,逆坡排水。TBM 单向掘进施工段长14 km。目前该隧洞标段TBM 已施工至合同桩号。后追加2 km,累计完成TBM 掘进17 568m,刷新了TBM 独头连续掘进的世界纪录,TBM 实际平均月进尺458.67 m/月,最高月进尺达803m,最高日进尺达55.75 m,达到国内类似工程领先水平。隧洞局部洞段岩石中含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TBM在掘进施工过程中溢出,一氧化碳、硫化氢为化学有毒物质,甲烷为易燃易爆物质。
2 有害气体发生情况
2018 年12 月19 日18:40,TBM 掘进至桩号14+564 时,设备停机焊接拱架时,现场人员突然看到从顶护盾下部油缸位置喷出一簇火焰,并伴有“轰隆”声,18:20 现场施工人员又闻到异味。
2018 年12 月19 日19:20,技术人员进入护盾内部进行排查,从护盾尾部至掌子面区域突然发生巨响,并伴有大量气流及灰尘,主机皮带进人孔盖板被气浪掀起,护盾尾部15 m范围内充满了灰尘,现场能闻到类似于爆破后产生的气味,现场技术人员及时用便携式检测仪、甲烷检测仪对现场有毒气体进行了检测,未发现甲烷及其他可燃气体。
2018年12月20日9:30,隧洞右侧4~5点钟位置发现了3处正在燃烧的火焰。通过对燃气处的气体检测,CO含量为14 ppm。技术人员到达现场时,桩号14+577右侧有2处正在燃烧,火焰呈淡蓝色,1 处已经熄灭。可用明火引燃。另外,在距离该燃烧火焰约1.50 m的裂隙处,用明火引燃时,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爆燃”现象,伴随有“轰隆”响声,随即消失,稍等片刻后又可引燃,仍会有声响。
3 有害气体分布
3.1 有害气体溢出点分布
有害气体溢出点主要分布在距离TBM 护盾1.80 m 范围内,隧洞右侧4~5 点钟范围内。有3 个溢出点,其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有害气体溢出点相对位置示意图
裂隙L2512、L2513,裂隙产状NE35°NW∠83°,属剪切裂隙,裂面光滑,其中一条向上延伸到顶拱,裂隙局部微张,裂面内附方解石。有害气体大多沿微张部分溢出,在与其他细小裂隙交汇处有害气体更为集中。
3.2 有害气体检测成果
2018 年12 月20 日上午,对有害气体溢出点进行检测,检测到的气体成分为甲烷和一氧化碳,现场手持仪检测在裂隙口测得CO 含量约50 ppm,超标准值(24 ppm),甲烷达到危险值1%。
2018 年12 月20 日,矿山救援队由隧洞口至掌子面,全长约7 500 m,沿途进行有害气体检测,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有害气体检测成果表
经上述地点检测表明:掌子面桩号14+565.0有甲烷气体溢出。局部地点有甲烷气体积聚。
2018年12月21日11时,矿山救援队再次入隧洞进行二次检测,在表1所述地点除机头架下K14+577除,未发现CO及甲烷,机头架下K14+577 处有害气体溢出点测得甲烷含量为0.66%,CO含量为102 ppm。
2018 年12 月21 日17 时,2018 年12 月21 日17 时,矿山救援队进洞进行第三次检测,在护盾后1 m处的出气点测得甲烷值为0.10%~0.30%,CO 值为610 pp~670 ppm;在护盾后2.40 m处的出气点测得甲烷值为0,CO 值为4pp~5 ppm;其他部位测得的在害气体值均为0。
2018 年12 月22 日上午,对有害气体进行检测,在偏离有害溢出点10 cm以上的位置均未检测到有害气体。在NE向与其它裂隙交汇处检测时出现了甲烷报警,其含量为1.30%左右,之后在几分钟的间隔内又进行了多次检测,又出现了2~3次报警(其值大于1%),有5~6 次测试的甲烷含量在0.63%~0.78%之间。由此可见有害气体的溢出是不均匀的,在进行第一次测试时均出现了报警,之后经过测试对气流扰动后,测试值出现波动。
2018年12月25日,分别对2#溢出点(距护盾1.40 m,桩号14+577处);3#溢出点(距护盾2.40 m桩号14+476处)有害气体含量进行检测,检测成果见表2。
表2 有害气体溢出点检测成果表
2018年12月23日在TBM左前方进行超前钻探,钻孔深度为18 m;12月24日,在TBM右前方进行超前钻探,钻孔深度为35 m。对超前钻孔孔口及孔口附近对有害气体进行检测,检测成果见表3。
表3 超前钻孔附近有害气体检测成果表
4 工程地质概况
4.1 地质条件
出现有害气体的位置为志留系上统库茹尔组(S3k1)石英细砂岩,灰绿色,致密结构,厚层~块状构造,岩质坚硬。局部夹有变泥质灰黑色硅质粉砂岩,致密结构,岩质较坚硬。岩体以镶嵌结构、次块状结构为主,部分为碎裂结构。该洞段内无出水点,洞壁及洞顶呈干燥状。综合判定为Ⅲ类围岩。
4.2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洞室稳定:本段隧洞存在多处掉块现象。桩号14+555~14+558段,拱顶掉块,多为10~20 cm的碎块石;桩号14+578~14+574 段拱顶掉块,宽约1.50 m,主要为块径10~15 cm 的碎石;护盾后侧局部存在掉块现象。
岩爆:桩号14+557 位置,顶拱右侧清晰听到岩石爆裂声响,有岩体剥落,局部有板裂现象,并伴有灰粉,剥落位形成塌坑,长约1.50 m,宽约1 m,深度为0.20~0.25 m,岩石断裂面新鲜,不规则,判定该处为轻微岩爆。
气温及地温:测试洞室温度24.80℃;洞壁温度24.40℃;次日测试洞壁温度18℃。
5 有害气体的来源分析
按天然气的形成条件可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生物气、早期成岩气、油型气、煤气型、无机成因的天然气。根据目前掘进洞段地质条件,基本可以排除隧洞有害气体为生物气和油型气;通过区域地质资料,隧洞附近的煤系地层主要为侏罗系地层,距有害气体溢出点较远。
隧洞附近深部地层含煤可能性不大。根据1:100 000地质图绘制的隧洞剖面可知,隧洞洞线以下1 000 m左右均为志留系地层,该地层内无含煤层夹层。因而判断隧洞深部存在含煤层的可能性不大。
输水隧洞穿越侵入岩地层时,未发现有害气体;附近的温泉距离有害气体溢出点距离约18 km,因而可以判断有害气体不属于无机成因的天然气。
根据隧洞附近的地质条件,初步判断隧洞出现的有害气体属于早期成岩气,其来源具有多元化,极有可能为深部地层中存在的灰岩、泥页岩等灰黑色的地层富含有机质,在其沉积成岩过程中形成了有害气体,积聚在深部地层中。岩体中的裂隙成为有害气体运移的通道和贮存的空间。
6 结论
6.1 建议深孔超前预探
利用TBM 上配置的超前地质钻机进行超前钻孔,探测前方地质及有害气体赋存情况。钻孔深度大于30 m,记录地质异常情况。钻孔后在孔口进行有害气体浓度检测,判断是否有有害气体溢出、溢出初速度,判定有害气体的溢出量。当发现有害气体时可通过钻孔逐步排放或提前预注浆封闭有害气体。根据气体检测情况,调整钻孔的位置及数量。
6.2 加强安全监测
在确保监测精度准确可靠的前提下,现场施工期有害气体的监测宜选用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建立全自动的监控系统,应配备专业的检测、监测设备和专门的检测人员进行有害气体的监测(如便携式光干涉型甲烷测定器、多种气体检定器)。使用的检测、监测仪器设备应定期按要求进行检验和校准,每次修复后应到专门的检验机构送检,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每次监测的同时应做好各种有害气体浓度变化的记录,并及时汇总。
6.3 补充完善隧洞通风设计
建议通风设备尽可能前移至护盾或掌子面,确保风流及时稀释有害气体的浓度,有害气体溢出洞段应24 小时排风。尽可能避免人为形成密闭空间,如停机时需关注护盾内或护盾与岩面空间内的有害气体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