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东盟国家使用的新动能
2022-03-16高海红
高海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北京 102445)
经过多年的发展,人民币从早期边贸自发使用,到后来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相互促进,目前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在过去两年间,资本跨境双向流动特征显著,人民币汇率更具有弹性,跨境支付和跨境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形成联动发展。东盟国家是中国的友好近邻,经贸往来密切,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使用为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疫后复苏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诸多因素将为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使用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一、人民币跨境使用稳步推进
2009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常态阶段(高海红,2021)。这三个阶段的变化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中国在全球和区域贸易及产业链重要地位的提升为人民币国际使用奠定基础。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通过货币互换和本币结算等合作性安排为人民币跨境交易计价提供了便利。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市场化以及资本项目开放节奏的加快等政策支持,也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人民币国际使用的进度。
(一)使用程度
经过多年的发展,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使用基本上涵盖价值储藏、交换媒介和计价单位这三项主要功能。作为储备货币,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中的持有比重从2016年的1.1%上升到2021年二季度的2.1%。作为支付货币,人民币在SWIFT系统支付货币占比从2011年7月的0.3%提高至2021年12月的2.7%,排名从2010年10月的第35位上升至2021年12月的第4位。在全球外汇市场中,人民币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比重从2004年的0.1%提高到2019年的4.3%,排名从第35位上升至第8位。
在跨境使用方面,受到政策鼓励和市场驱动,人民币经常项目下跨境结算快速上升,从2009年收付额仅为25.6亿元人民币增加至2015年的7.2万亿元人民币。随后因受人民币贬值和相对收紧的跨境资金流动措施的影响,人民币跨境收付有所收缩,直至2018年开始进入稳步回升状态(图1)。截至2020年底,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28.39万亿元,其中经常项下收付6.77万亿元,资本项下收付21.61万亿元,分别占23.8%和76.1%。在经常项下收付稳定增长的同时,证券投资项下的收付额增长惊人。2020年跨境证券收付额为16.5万亿,同比增幅达73.6%,占资本项下的59.8%(中国人民银行,2021)。在人民币跨境收付中,呈现出经常项下跨境收付平稳发展,资本项下跨境收付快速增长的特征。人民币跨境收付形成由证券流动引领的态势。
图1 人民币跨境收付额(单位:亿元)
东盟国家人民币使用也呈现相似的特征。中国与东盟人民币经常项下跨境收付额稳步增长,2020年东盟国家经常项下人民币结算金额达8744亿元,同比增长20.3%;资本项下收付额显著增加,2020年东盟国家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金额达32780.9亿元,同比增长94.9%;2020年东盟国家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合计4.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2%,超过全国增速27.9个百分点(广西金融学会,2021)。资本项下证券投资人民币使用的增加表明,自疫情发生以来,得益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和利差的推动,人民币资产属性大幅度提升。
截至2020年底,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菲律宾共六个东盟国家已经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新加坡作为全球第三大外汇交易中心,新加坡交易所的美元离岸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吸引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和私人投资者的参与,累计成交额同比增长10.6%,达10034.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广西金融学会,2021)。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也已覆盖东盟各国,共有74家金融机构成为CIPS的参与者。
(二)合作创新
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尼央行签署协议,通过八家中国、十二家印尼的特许交叉货币做市商启动双边本币结算机制(LCS)。在该机制下,中国和印尼企业可使用本币或对方货币开展贸易、其他经常项目、直接投资等跨境交易背景的支付。人民币对印尼卢比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品种涉及即期、远期(含NDF)、外汇掉期和货币掉期的询价交易。中银国际雅加达分行与中国银行总行通过建立专门同业账户(SNA)和交易清算、资金结算通道,将印尼卢比以直接报价兑换成人民币,完成首笔人民币支付。央行之间本币结算机制安排,有助于人民币和印尼卢比之间的直接报价形成,提升本币在双边经贸中的使用。
在探索双边结算新模式中,东盟国家实现了新的突破。比如,中国与柬埔寨由双方银行机构参与,通过本币银行间市场提供本币结算,探索区域交易模式下本币结算,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尤其是非中资境外银行参与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这是全国首例(广西金融学会,2021)。非中资金融机构成功参与本币结算会产生示范效应,如有更多的非中资机构参与,其对人民币跨境支付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再比如,在双边本币结算中使用银行间区域交易市场的头寸平补模式。通过境外银行的参与直接满足客户的货物贸易结算需求,这有助于进一步实现人民币与柬埔寨瑞尔挂牌机制形成,后者将极大降低本币使用的交易成本。至2020年底,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直接挂牌交易的货币有24种,其中包括东盟国家的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以及泰铢。
上述各种创新举措,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高了人民币交易的便捷程度,降低了人民币在境外市场的交易成本,这有助于提升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的意愿,体现政策助力和市场驱动的良性互动。这些举措与人民币境外清算系统配合,与CIPS建设相互促进,将极大改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环境,提升人民币市场使用的吸引力。
二、挖掘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潜能
人民币国际化起步于人民币的区域化。东盟国家人民币跨境使用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要早于跨境结算的正式获准。在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国与周边邻国和经济体的贸易、人员往来日益密切。伴随边贸和人员流动的不断增加,人民币也开始流出,在一些边贸活跃的国家和地区,当地的货币兑换所和钱庄也开始经营起人民币的兑换业务。其中,人民币在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和尼泊尔等与中国近邻国家中流通规模比较大,一些经济体甚至以非官方形式认可人民币在境内的流通使用,一些经济体的商界也开始接受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人民币周边流通的快速发展实际上为之后政策松绑提供了重要的驱动条件(高海红和余永定,2010)。比如,由于人民币境外流通数据难以获得,这在相当程度上促使政府下决心将境外流通人民币纳入银行系统当中,2004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银行体系获准开展人民币存款业务。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于2009年联合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逐步取消人民币贸易结算的限制。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解除对外直接投资中人民币使用的限制。贸易和投资往来是货币在金融交易使用的重要渠道,是人民币在东盟国家使用的根基。未来,人民币仍将依托中国的区域经济影响力,在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挖掘使用潜力。
(一)依托区域经济一体化
人民币区域使用的基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2019年亚洲区内贸易占总区域贸易额的57.5%;区内FDI占总流入的51.7%;区内的中间品贸易占总中间品贸易的比重达48.1%(Asian Development Bank,2021)。如果考虑人员往来,区域联系就更为紧密。
中国在区域的经济影响力构成了人民币区域使用的真实需求。在过去十多年间,中国连续成为东盟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区域产业链中处于中心地位。从2010年至2018年间,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中间品贸易占总贸易的59.4%(王勤和赵雪霏,2020)。中国在区域价值链中的特殊地位为人民币的区域使用奠定了基础,使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计价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制度建设层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落地实施,将建成一个制度化、覆盖人口多以及贸易规模巨大的贸易区,这成为高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催化剂,为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本币贸易和投资计价提升形成新的动能。
此外,东盟十国和中日韩(10+3)建立的清迈倡议多边机制(CMIM)也为金融合作提供新的潜力。清迈倡议多边机制是区域仅有的金融救助机制安排,经过多年发展,这一机制已经拥有2400亿美元的救助能力。2021年3月,成员国决定将这一机制的修正条款正式生效。根据修正的条款,将原本仅以美元作为各国提供援助的货币正式改为除了美元之外,成员国的本国货币也可以作为多边机制的使用货币。这一举措,在制度上确认了成员国基于清迈倡议多边机制所使用币种具有选择性。中国和日本是清迈倡议多边机制的重要出资国,也是潜在的救援国。鉴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投资和金融联系,人民币加入清迈倡议多边机制本币使用只是时间问题。本币作用的提高也会进一步提升区域贸易和金融的一体化程度,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促进的互动关系。
(二)提升人民币的计价功能
在货币使用方面,目前亚洲区域在贸易和投资交易中仍以美元为主导。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计算,在亚洲,商品贸易出口的89%以美元计价,尽管亚洲对美国的出口仅占亚洲总出口的9%;商品贸易进口的77%以美元计价,而亚洲对美国的进口仅占亚洲总进口的5%。亚洲区域的贸易联系与货币计价的本币比重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错配。扩大人民币区域使用也有助于改变上述区域一体化与本币区域使用之间不匹配现象。
从货币职能角度看,人民币有望在贸易计价职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现有研究发现,用何种货币进行贸易计价,会影响双边的贸易量。那些以美元作为第三方货币进行贸易计价的国家,其贸易量深受美元汇率变动的影响。这是因为美元汇率变动会通过贸易传递、价格弹性渠道影响贸易品价格和贸易量。历史数据表明,过去一段时期美元走强,是造成一些国家贸易萎缩的重要原因(Gopinath et al.,2020),这一理论讨论对人民币贸易计价具有启示作用。换言之,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强大功能的特征之一是其用于非美国家之间的贸易计价。然而在一些以美元为第三方计价货币的国家,其贸易额深受美元汇率周期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一些与中国具有高度经贸关系的伙伴国,尤其是产业链关联度较高的区域,比如东盟,双边贸易中若直接使用人民币计价,这将避免美元周期对贸易额的不利影响。
更进一步,中国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对人民币的定价能力产生影响。Gao&Li(2020)的研究在货币定价范式中引入全球价值链关系,在主导货币定价、生产者货币定价以及本地货币定价这三种定价范式基础上,检验人民币汇率对包括东盟在内的“一带一路”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的显著性。研究发现,从中间品与最终品贸易看,亚洲“一带一路”国家从中国进口的中间品对人民币汇率波动较敏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在亚洲区域价值链的中枢地位。此外,最终产品的需求会影响中间品贸易,使得最终需求国的汇率波动会对他国中间品贸易产生较大的影响。换言之,中国在价值链中是中间品生产大国,而美国作为亚洲价值链的最终商品出口目的地,这对美元计价具有决定性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如果中国作为亚洲价值链的最终需求端的地位能够进一步上升,这将极大提升人民币的计价能力。
(三)发展人民币债券市场
亚洲经济体普遍具有较高的国内储蓄率。然而在储蓄转化投资方面,由于区内的本币金融市场欠发达,这使得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在内的低收入国家缺乏融资机会,在国家治理能力和监管框架等要素约束下,长期投资受到极大的压抑。高收入的新加坡和文莱等国家,则倾向于将本国储蓄投资于美国和欧洲市场。其结果是,与亚洲区内贸易一体化形成鲜明对照,区内股权流动仅占总流动的14.8%;区内债券流动占24.3%。东盟国家居民持有的跨境融资工具中美元占比均在50%以上,其中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对美元融资在80%以上。
发展区域本币金融市场将极大改善资源错配现象,弥补区域的投资缺口,提高区域经济增长潜能。在这方面,人民币将发挥核心的作用,提升人民币使用职能有助于将亚洲区域高储蓄率有效转化为区内投资。中国拥有亚洲区域最大的本币债券市场,截至2021年9月,人民币债券发行未偿额达172亿美元,占亚洲区域本币债券未偿总额的78.9%。中国的A股已纳入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MSCI)指数;人民币债券也已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国政府债在2021年10月也纳入富时罗素世界政府债券指数。人民币债券与全球重要指数深度融合将极大提升人民币债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而人民币债券的市场发展将为亚洲区域带来新的资产配置机会,与人民币区域使用形成良性互动。
(四)探索数字支付本币跨境使用
借助数字人民币试点探索数字货币跨境使用是未来人民币扩展使用空间的新途径。中国人民银行在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和实践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国际上,央行之间以及国际金融组织也针对数字货币跨境支付领域的国际合作展开积极探索。尽管跨境使用并非数字人民币研发的初衷,但伴随支付渠道的扩展,货币使用对其他职能的延展也在情理之中。
例如,在计价单位方面,处于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采用双边数字货币支付,可以节省营运成本,降低传统支付需要的资本金储备和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对美元第三方计价功能会产生挤出效应。再比如,在储备货币方面,央行数字货币一旦用于跨境贸易,央行之间便有互相持有相应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需求。实际上在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和阿联酋中央银行之间建立的数字货币桥的框架下,相关的商业银行可以接受四种货币中的任何一种货币作为结算货币。参加多重桥连接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也有持有任何其他一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需求。
三、高水平开放助力人民币国际使用
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间,中国在资本开放方面一直遵循渐进主义的立场。中国决策层对开放所带来的风险有高度的认识,也对资本项目开放收益具有共识。一方面,理论和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明,资本项目开放带来国外竞争,并对国内改革形成一定压力,其收益有目共睹。但另一方面,面临本国金融部门发展水平有限、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不足、国内存在的各种扭曲和市场化渐次推进等现状,决定开放必然带来成本和风险,很多发展中国家为我国同样提供了金融危机的教训。有鉴于此,中国资本开放遵循实验性、协调性、先易后难和留有余地等原则。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逐渐推进形成了互动关系。
人民币金融交易功能需要市场基础。中国持续的金融开放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各项跨境交易中的可获得性,激励更多的机构和企业参与跨境交易。近年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开放措施,包括取消境内外机构投资人的额度限制、对外资准入进行负面清单管理等,资本项目管理趋向常态化。同时也出台了多项人民币在岸市场发展的新举措,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旨在建立本外币合一的资金池;前海深港深化现代服务业试点,目的是促进人民币跨境证券投资;横琴粤港深度合作区建设,以提升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上海浦东金融中心建设,以高质量的金融对外开放来提升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的水平;债券通“南向通”,旨在发展多币种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双向开放等。这些举措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实现金融体系的开放,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排除制度性障碍。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措施都旨在培育人民币市场的基础,这一基础是否发挥作用,最终还是取决于能否产生足够大的交易规模、足够高的流动性以及数量和多样性足够多的市场参与者。金融开放与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建设相结合,才能真正释放出市场潜力,大幅提升人民币的金融交易职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数据,截至2022年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07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5%。伴随开放力度加大,境外持有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
同时,金融开放要与汇率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相协调。尤其是在疫后经济复苏时期,各国政策面临重大调整,跨境资本流动风险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需要综合考虑金融稳定与资本开放之间的平衡关系。从经验看,在资本开放的条件下,灵活的汇率政策具有外部冲击的缓冲作用;而资本流动风险将更倚重宏观审慎政策管理。历史经验表明,人民币国际使用并非总是呈现线性上升。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不断受到周期性因素变化的影响,比如汇率和利率等价差变动对人民币资产属性产生影响。在不确定时期,中国开放政策的确定性会在相当大程度上起到稳定预期作用,这是人民币国际市场吸引力的重要保障。
四、结语
中国金融开放已进入高水平阶段,这将指引中国对外金融政策的方向。其中,注重规则、标准和制度建设与国际接轨,有助于提升人民币的市场可信任度,稳固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东盟国家作为中国最为紧密的经济伙伴,对本币使用具有真实的需求。高水平开放为人民币在东盟跨境使用提供了制度保障,也将激发市场活力,提升人民币的跨境支付和融资功能。东盟国家对人民币的使用将在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进展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