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电力大数据的用电负荷分类及用户用电行为分析

2022-03-16韩明冲钟建伟张继学

物联网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用电量用电聚类

韩明冲,钟建伟,陈 静,黄 明,张继学,鄢 蓓

(1.湖北民族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2.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恩施供电公司,湖北 恩施 445000)

0 引 言

近年来,“智能配用电网络”一词在电气领域较为热门,它是为实现电力网的精细智能化管理而诞生的一种网络。因其优点较多,故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进智能配用电网络的建设。而对于近年来同样较为火热的智能电网而言,智能配用电是其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分析用户的用电行为,可对用户侧进行智能优化,以提高供电侧电能的质量以及供电的可靠性,使得供电方和用电方实现双赢。配用电的对象是用户,属于智能电网的末端,其网络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另外,配用电的业务类型也较多,这就造成用户用电行为分析难度较大。但由于前些年智能小区的流行,既提高了用户参与智能用电环节的积极性,又方便了电网对于用户侧的精细智能管理。又因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发展迅速,为用户用电行为的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由于不同家用电器的用电特性有差异,所以即便小区家庭中用电设备的种类繁多,也为其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对用户而言,实现智能用电可以合理控制家庭电器的使用,进而节省用电开支。对电网来说,通过对用户用电行为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用户的用电规律,做到对用电负荷的预测,进而制定合理的送电策略;还能方便进行能效的管理、客户分类、异常用电检测以及电力营销等,这对电网侧经济性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另外,用户用电情况分析也为政府做出产业调整、经济调控等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

随着聚类技术的蓬勃发展,电气领域涌现出了较多基于聚类的机器学习研究。例如,张斌等人使用降维聚类技术分析电力负荷曲线;赵明等人把聚类技术应用于用电负荷峰谷平时段的划分;黄文思以气象因素为依据进行负荷预测。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电力用户细分和电力用户负荷预测。

综上所述,为了深度挖掘用户用电行为特性,提升居民在用电行为上的用电效率和电力企业在电力市场上的份额,本文采用了基于改进K均值聚类算法的用户用电行为分析方法,对用户用电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再进行聚类;根据聚类结果对用户用电行为进行分析,为供电公司的营销策略提出改进意见。

1 聚类算法

1.1 K-means

K-means算法是聚类算法的一种。所谓聚类,就是根据某一标准(如距离准则)将研究对象中相似的部分划分成多个类的过程。每个类中对象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要尽可能大。对于一个特征矩阵(样本数为N),该算法可以将其分割成K个簇(需要人为设定),且这些簇之间没有交集。同一簇中样本数归为一类,不同簇为不同类别的分类结果。

设定K值,算出聚类中心和簇中数据点间的间距并进行多次迭代,以得到最优聚类中心,其数量为K。算法距离的定义采用欧式距离。如图1中直线OB的长度即为O、B两点在三维空间中的欧氏距离,其计算公式为:

图1 三维空间的欧氏距离

簇内的所有样本点到质点(聚类中心)距离的平方和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一个簇内样本数量;为每个样本点的特征数量;为某一簇内的样本点;为某一簇内的聚类中心;为组成点的每个特征;为每个样本的符号。

整体平方和(Inertia)为数据中所有簇内平方和之和,如式(3)所示。整体平方和值越小,表示每个簇中样本差异性越小,即聚类处理效果越佳。

结合以上计算过程及图2的算法流程可以看出,均值算法在选取聚类中心时,因具有随机性,故可能出现每次聚类结果差异较大的情况。针对此问题,需要对该算法进行一些改进。

图2 K-means算法流程

1.2 K-means++

因-means算法随机选择聚类中心,故可能使得最终聚类结果不理想,比如初始点都选在一个簇内。针对这一缺点,-means++算法诞生,主要是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做了改进。首先把值,即初始聚类中心数确定,然后进行聚类中心的选择。设算法已完成个中心的选取,在选择下一个中心时,若此点距离当前个中心点越远,则其被选概率越大。但如果为1,则此算法与未改进前一样,即聚类中心随机选取。换句话说,算法改进前后的区别在于对初始点的处理,确定好初始点之后,其余步骤都同未改进前一样。

首先随机选择初始聚类中心,然后计算出聚类中心与每个样本的距离,取其最小值并记为()。根据式(4)计算每个样本点被选中的概率(为样本数),并不断计算聚类中心与每个样本点的距离,直至个中心选取完成。接下来的步骤与原始-means算法相同。

2 模型实现

对于用户用电行为分析,其整个模型功能的实现主要分为以下五步:第一步,导入必要的模块,从数据库文件中读取历史电力负荷数据;第二步,进行数据清洗,即查询当前数据中的空缺值,并把空缺值删除;第三步,为更好地避免用电行为的差异,过滤掉周末的用电数据,并将不同的时间分列;第四步,通过聚类模型完成可视化类的构建,以便对数据进行分析;第五步,调用模型得到最终结果。模块功能实现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模型功能实现流程

3 实验与分析

算法试验在Python3.7环境下开展,采用Python语言编写程序,数据源自某能源数据库。首先导入从数据库中下载的数据,然后进行数据清洗,即查询当前数据中的空缺值,并把空缺值删除。本文随机选取某地区2015年7月20日的电力负荷数据,该数据中共有213户用电用户。假设工作日每天的用电情况相似,过滤掉周末的用电数据,再随机选取某一天,得到一组用户用电负荷数据;导入得到的数据,得到该日不同时间不同用户的用电特征曲线,如图4所示。图中显示的结果规律性并不明显,不利于下一步的分析。因此,应对当前得到的数据进行聚类处理。

图4 用户用电特征曲线

当前数据经过聚类处理后,聚类数量与距离的关系曲线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值增加,样本点与中心点的距离反而较小,反之则增加。

图5 聚类数量-距离关系曲线

由聚类数量-距离关系曲线可知,取值为4或5均可。本文值取5,构建了一个聚类数量为5的模型。利用模型对数据进行分组,各组用电数据曲线的对比如图6所示,图中黑色粗线为每个聚类的平均值。

图6 数据进行5分类后的结果

为方便观察和分析,本文把5个聚类结果的平均值曲线放到一张图中进行对比,绘制出如图7所示的不同类型用户用电行为曲线。

图7 不同类型用户用电行为曲线

聚类模型根据用户用电量的梯度,将213户用户分成了5类。

第1类用户的数量为77户。该类用户的用电量从10:00开始上升,18:00左右用电量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渐下降。该类用户数量是五类用户中最多的,但其整体用电量不算大。此类用户属于供电公司的基础客户,供电公司应该保持住这类用户的用电活跃度。

第2类用户的数量为15户,数量较少。该类用户的用电量从8:00左右开始增加,且整体来看用电量较多,所以此类用户可能是某些公司或工厂。

第3类用户的数量为56户,数量较多,但其全日的用电量一直较低,且一整天波动不大。用户可能当日出门不在家或是独居的退休老人。供电公司可以考虑如何提升该类用户的用电活跃度。

第4类用户的数量为63户,用户数量较多,且其全日的用电量变化与第1类用户类似,可以与第1类用户归为一类。区别就是第4类用户的日平均用电量较高,但其也是供电公司的基础客户。从曲线可以看出,此类用户的用电峰谷平时段分界明确,供电公司可以此为依据,为其制定更加精确的供电方案和收费策略。

第5类用户的数量为2户,用户数量最少。此类用户的夜间用电量很大,用电曲线起伏也较大,考虑到晚上电价便宜,此类用户可能是某些大型生产商。

各类用户具体行为有待结合实际情况做进一步分析。

4 结 语

本文随机选取了数据库中某一天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聚类算法的用户用电行为分析方法。经过数据预处理、聚类个数的选取,最终采用-means++算法对213户用户某工作日的日负荷曲线进行聚类,并对用户进行用电行为的分析。因大多数用户的用电行为是习惯性的,即在一周或者更长时间内,用户的电能消耗行为可能一直保持不变,故也可以按此方法确定用户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功耗习惯和类型。此外,考虑到用户主要是夜间用户,供电公司可以考虑降低电价,鼓励用户在夜间使用更多的电力,这对电网的健康更有利。通过基于分类模式的用户日用电量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用电行为。本文针对每种类型的电力负荷展开用户用电行为分析,以方便供电公司给用户提供更合理的套餐服务;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的电力消费用户,收取不同的税费,并提高系统的电能利用效率,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猜你喜欢

用电量用电聚类
用电安全
02 国家能源局:1~7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4%
01 国家能源局: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3.5%
用煤用电用气保障工作的通知
用电安全要注意
1~10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565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7%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2014年全社会用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