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研究与分析

2022-03-16卫征

卫星应用 2022年2期
关键词:空间信息产业基地信息产业

文|卫征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

一、空间信息产业发展与产业基地建设需求

在民用航天、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国家重大工程牵引和商业航天推进下,我国遥感事业迅猛发展,当前气象卫星在轨9颗,海洋卫星在轨9颗,国家投资和商业投资的陆地卫星分别在轨数十颗,推动我国的卫星遥感应用实现了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战略转变,在各行业部委、省(区、市)政府基本实现工程化、业务化应用。同时,基于航空(飞机/浮空器)、地面终端(智能手机/家电/汽车/可穿戴设备/便携式终端等)等平台的遥感系统也在快速发展,形成日益强大、自主可控的数据源;市政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等的不断完善和智能终端的社会普及,又为遥感进一步向市县、乡镇中基层政府和大众层面拓展应用及发展空间信息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对比船舶、汽车、航空,以及卫星通信、导航等众多领域可知,科技成熟的标志就是形成规模产业;而形成规模产业必须要有足够的产业基地予以支撑,这些产业基地又要能集聚政策、人才、资本、企业等要素,促进打通产业链、形成产业生态和产业集群,从而更好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与其他产业相比,空间信息产业更有其特性与需求。

1)空间信息产业不同于汽车、航空、房地产等“硬件”或设施驱动的产业;虽然也涉及大量平台、载荷、终端等,但其产业本质是提供数据增值服务。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在我国(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现有的市场环境下,“硬件”性质的商品容易衡量、测算、计价和销售,“软件”性质的商品则难以进行市场化估值,尤其是数据服务和信息消费,更多是通过用户流量等形式进行评断。空间信息应用当前主要是支持政府部门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于自然资源监测、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粮食安全、应急管理等公益性业务领域;虽然也可以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资助等获取一定收益,但其本质不是市场行为,也很难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可观的商业利润,导致空间信息产业发展严重受限。

2)空间信息产业与通信、地理信息等数据服务性产业相比也有很大不同。通信产业和地理信息产业都根植于C端(消费者、个人用户或终端用户)强大的互联互通、地图/移动地图服务需求,也都有可社会化计价的指标—通信可按流量、时长、带宽等计价,地理信息可按图件、精度、面积等计价。而空间信息应用虽然也提供各种专题图,但其核心业务是为用户的评价鉴定需求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提供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可靠性、预报性等都直接影响其价值,很难形成可社会化、市场化评价的商品体系;服务对象当前主要还是专业用户,范围窄、数量少。

3)空间信息应用有很大的交叉性、拓展性、渗透性、辅助性,难以形成整体性产业。一方面空间信息可以对其他领域数据进行承载,进而进行时空关联和增值服务;但另一方面,虽然各行各业日益广泛应用遥感,对数据需求量、时效性等需求与日俱增,但空间信息只是支撑其主体业务的辅助手段,难以就某一领域的专题业务形成较大企业和规模产业。

由此可见,创建空间信息产业基地需要在参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创新数据增值服务商业模式,把传统的公益服务及其产生的数据信息卖出“超额”利润;二是如何基于空间信息的特性与服务能力,发掘不同层面用户的刚需,尽可能在C端扩大用户群体并形成可社会化计价的指标;三是如何把各领域相对分散的、辅助性的成果、产品与服务集中、集合、集成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形态和硬核的商品体系。在此基础上,政府再进一步考虑如何配置必要基础设施、如何配备必要保障、如何配套针对性政策等。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情况

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总体情况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产业开发区或产业园)是我国各地发展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形式和关键平台,主要涉及电子与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及应用、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现代农业、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海洋工程、核应用等技术领域。我国从1988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旨在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并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作为重要内容。国务院2020年7月13日发布《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5年,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建成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和一批创新型特色园区;到2035年,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国家高新区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7月23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宣布2019年国家高新区的GDP占全国12.3%、税收占全国11.8%,集聚高技术产业企业8.1万家、占全国35.9%,共有国内外上市企业1476家。2021年一季度从业人员约2656万人,已成为国家整体经济重要战略支撑和新的增长点。2021年6月30日,科技部发布《2019年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统计分析》,至2019年我国169个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2.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2.3%,其中53个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GDP比重超过20%,6个营业收入超过万亿元、76个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

2.我国与空间科技/应用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我国目前与空间科技/应用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主要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区域航天产业基地、地理信息产业园等。

典型的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有: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7月正式批准,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重点发展卫星导航应用、民用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12月正式批准,由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建设,重点发展卫星和卫星应用、航天特种技术应用、新型材料和先进能源、信息技术等产业,2010年6月26日升级为国家级陕西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在“十一五”期间启动建设,2010年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已形成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大火箭、卫星、太空站为产业核心的“三机一箭一星一站”的产业集群格局;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8月正式批准,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按照PPP模式、以“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思路建设,重点发展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典型的区域航天产业基地有:中关村科学城“星谷”,2020年9月19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正式发布,以永丰产业基地、翠湖科技园为核心区域,包括卫星互联网源头创新区、北斗及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升级区、场景应用示范区三大产业功能区,搭建卫星设计与中试服务平台、卫星测试服务平台、卫星测控运营服务平台三大平台,打造千亿元级空天产业集群;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2021年4月18日在北京市大兴区正式启动,围绕商业火箭研发、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卫星运营及应用服务等,打造北京高端制造业标杆园区、全国商业航天产业特色示范基地。

典型的地理信息产业园有:北京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位于北京顺义区国门商务区,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2010年启动建设,现有天地图、中科星图、正元地信等企业入驻;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依托国家级高新区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按照“产、城、人、文”交融的理念建设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已引进千寻位置、超图软件、长光卫星等企业300余家,形成涵盖数据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等完整产业链,地理信息产业营收连续六年翻番增长;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园,由湖南省人民政府2014年12月正式批复设立,位于长沙市天心区,规划设计面积约35平方千米,集聚了湖南省第二测绘院、湖南省地图院、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气象局、湖南省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煤炭地质勘察院、湖南省地质调查院等10多家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2019年10月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产业园。

3.认识与分析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最终目标是发展高新产业,纯粹的科研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设立的产业基地要明确拟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或产业方向);进而围绕该产业领域(方向)的发展需求,集聚必要的生产要素,完善相应基础设施,打通产业链并形成稳定快捷的成果转化模式、公平可观的激励机制,以及支撑产业链的核心龙头企业、生产生态与规模效应等。政府、科研和资本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政府是基础保障;需要政府提供强劲持续、灵活丰富的政策牵引与支持,包括产业导向、财税、人才、土地、环境、办公场所、投融资、知识产权、信息资询、孵化保障、进出口等。科研是关键支撑,最好依托现有的核心高校和科研院所打造科学城,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核心园;若是基础条件不具备,则需要发挥政府和区位、环境等优势,尽快集聚和创造优质科研力量;也需要立足国际化发展导向,汇聚各方人才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资本是强大动能,既要发挥政府直接投资、项目支持、财政补贴、税费返还、信用担保、授信支持、保险等措施的牵引作用;也要通过产业基地发展拉动土地和房屋不断增值,通过土地收储、初步开发、拍卖、租赁等形成地产盈利,用于支持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完善与拓展;更要有力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强大的风险投资能力。通过政府更好牵引科研和资本同向发力,有效明确产业领域(方向),集聚生产要素,改进基础设施,有力扶持科研力量在资本扶持下形成(或支持形成)企业,并通过产业基地围绕产业链形成产业生态和产业集群,再结合科技/市场发展和需求不断创新突破,最终发展为大型科技都市(图1)。

图1 政府、科研、资本“三位一体”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与发展概念图

建设并发展空间信息产业基地也需要把政府、科研和资本三方力量有效调动并有机融合起来。我国虽然从“十一五”以来形成了不少航天和地理信息产业基地,但是要么主要聚焦航天相关硬件生产,要么聚焦传统的地理信息应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面向空间信息特性与应用需求、能够有力支持发展空间信息增值服务的产业基地。在此情况下,我国若能率先建设空间信息产业基地,是全球范围内推进空间应用的重大创举,是我国航天事业经过数十年厚积薄发、从跟踪学习到超越美欧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国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为此,基于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经验,急需进一步紧密结合国家战略与发展导向,积极与地方重大需求、特色基础、发展定位衔接,更好在新时代集聚积极要素服务空间信息领域的企业发展,创新打造空间信息主题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

三、空间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模式

1.引入“城市综合体”理念的思考与认识

为了更好适应空间信息应用特点及其产业发展需求,笔者认为有必要引入城市综合体(City Complex)理念来推进中国特色的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城市综合体是以建筑群为基础,融合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餐饮、公寓住宅、综合娱乐五大核心功能于一体的功能聚合、土地集约的城市经济聚集体,包括CBD型城市综合体、交通枢纽型城市综合体、副中心型城市综合体、城郊结合型城市综合体等。国内外都有大量成熟的城市综合体,如巴黎拉德芳斯、美国洛克菲勒中心、东京六本木,我国的万达广场、大悦城等。以万达广场为例,是由万达集团投资建设的巨型城市综合体,包括大型商业中心、城市步行街、五星级酒店、写字楼、公寓等,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形成独立的大型商圈;目前在全国已开业300多个。

城市综合体首先自身是商品,可以研制、生产(即建设出来)、销售并进行推广、复制;也是为入驻企事业单位、家庭/个人等对象统筹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础环境保障(如大卖场、绿地公园、文娱设施等)的整体性解决方案;还是围绕服务对象需求,融入大量社会、经济、文化、金融、交通等要素,有效汇聚人—物资—资金—信息流、鼓励相互竞争、促进形成并包络各种生态的开放性复杂巨系统;更是有力回笼资金、不断分期完善升级的产业模式。

空间信息应用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多领域渗透、多维度拓展、多主体竞争等特点;只要具有必备的基础条件,即使在同一领域(如农业、林草等)针对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季节年度、行政单元、观测对象等也会有不同的应用,即具有强大的细分市场空间。同时,由于空间信息产业化的破局在于形成规模化、商业化的数据增值服务业务,因此支撑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必备的基础条件,不仅需要传统的写字楼、公寓等基础设施,而且需要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还需要遥感卫星、飞机、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等专业性基础设施,也需要各领域(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基础数据的支持,更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综合性政务基础数据(如户籍信息、物流信息等)的支持。而且,由于空间信息在各领域的应用往往是配套与辅助,单一领域的应用也往往不足以支撑较大企业发展;即立足于空间信息增值服务的企业需要在多领域拓展市场空间。这就形成了空间信息产业化与城市综合体的相似性,即需要形成开放复杂的巨系统,既要形成统筹的基础设施、基础数据等基础条件保障,又需要融合足够的多元要素并形成多领域发展态势。比如城市综合体中既有大型超市(如物美、超市发、家乐福等)相互竞争,也存在大量专卖店、精品店、便利店等参与竞争;而空间信息方面,既有较大型的企业(如航天宏图、中科星图、吉威数源、苍穹数码等)为众多部委和省(区、市)提供数据服务并相互竞争,也存在大量中小企业通过地方行业部门或市县级应用参与竞争。

2.对建设空间信息产业基地的认识与分析

推动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及其基地建设,应在充分借鉴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综合体”理念,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方以省级政府为主导和牵引,通过省部共建、与央企和大院大所合作等,集聚国内外空间信息相关科研力量,并通过政府、央企和社会资本的结合,秉持产城融合、产教融合、产融融合等发展理念,将社会化、商业化、市场化成熟度较高的城市综合体模式创新应用于新时代的大数据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

(1)产业基地发展定位

空间信息产业基地的发展定位围绕推动数据增值服务,以“服贸+金融”为内涵,以支撑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基础,以促进空间信息新型大数据信息消费、商业/产业模式创新和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为导向,以高端装备制造、高性能软件开发、空间信息获取系统运营和政务信息化服务、情报咨询服务、金融科技服务、数字文娱服务为主体业务;统筹省级行政单元的数据存储与云服务、算力资源、高速数传网络等通用基础设施和航天航空终端数据获取、数据服务平台、地面场站台网等专业基础设施,统筹国家/省级、行业性、市县级政务基础数据和航天航空终端遥感数据、地面场站台数据、目标特性数据等专业基础数据,集中建设和运行数据服务与交易平台,兼顾形成高端装备和高性能软件研制、生产与服务能力,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从而构建新型大数据产业园区。

空间信息产业基地要统筹协调国家公益和省外的国内外商业资源(包括数据资源和观测资源)和大数据存储、云服务、网络、地面场站台等基础设施,统筹组合省内可用的数据中心(存储与云服务资源)、超算中心(算力资源)、通信网络(5G/数传资源)、数据平台(专业服务资源)等基础设施,并自主发展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稳定可靠的航天航空和地面空间信息获取能力;以省内行业和地方政务信息化服务为抓手、牵引本地业务,以时空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为核心技术,综合各方积极要素全面打造区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的空间信息服务与贸易体系,完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含知识产权)、智库咨询、教育培训(含人力资源)、科普宣传、会展论坛、国际合作等产业环境,形成空间信息大数据服贸产融综合体。

(2)产业基地建设与发展模式

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应以“创新机制模式、汇聚各方要素、拓展应用场景、推进增值服务”为原则,对现有基础设施填平补齐、链接组合并拓展提升,进而大力开展各型主体业务。

1)省外资源引进导入。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等部委加强省部共建,争取相关政策扶持和项目牵引;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合作,有效调用国家陆地、气象、海洋卫星数据资源,并基于省内相关业务能力,形成面向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和国内外商业航天企业的空间信息资源调度与服务机制。

2)省内资源/设施整合完善。根据本省对空间信息的应用需求和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情况,统筹省内的计算资源、网络资源、云服务资源、平台资源、园区资源、数据资源等,以财政扶持、众筹众包、投资入股等方式,扶持相关商业航天和通用航空企业,积极发展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通用航空等平台以及相应的载荷、数据传输等系统,形成支持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的基础保障条件。

1)面向省内各级政府,根据需求和现有基础,以“主动投资+政府采购/授权经营”的方式,统筹建设或完善省级、地市(州)级和县(市)级空间信息综合服务系统,提供相应的政务信息化建设与运营服务;各级政府视情提供必要政府采购支持,并授权(或委托)项目运营主体将相关政务数据进行流转和增值服务。

2)面向省内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文化旅游、应急管理、林草、统计等典型行业,以“主动投资+政府采购/授权经营”的方式,配合相应省厅实施专项工程(形成系统)或服务,提供相应的专业系统建设与运营服务;各厅局视情提供必要政府采购支持或项目扶持,并授权(委托)项目运营主体将相关政务数据进行流转和增值服务。

通过政务信息化建设和运行,也形成支撑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数据保障。

围绕空间信息应用及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形成高端装备制造能力。

1)通过参与或支持遥感卫星星座、通用航天平台等研制与生产(建设),发展航天、航空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与产业集群;如相关芯片、板块、器件、设备等研制与生产能力,卫星总体设计、研制与总装、测试等能力。

2)结合国内外相关企业能力,发展消费电子级多光谱/高光谱遥感芯片、板块、设备和可应用空间信息的手机、家电、汽车、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教具等智能化终端的制造能力与产业集群。

1)发展航天、航空数据处理与应用,通导遥一体化应用等方面的自主高性能软件。

2)发展基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及其他消费电子级智能终端(如家电、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等)感知数据处理与应用的自主高性能软件。

3)发展基于空间信息的情报咨询、金融科技、数字文娱等增值服务软件。

1)针对粮食安全和农业期货、保险(包括再保险等)、信贷,拓展情报咨询业务。

2)针对能源消费与安全,碳排放、碳循环、碳交易等,拓展情报咨询业务。

3)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状况等,拓展情报咨询业务。

4)针对交通运输、物流等,拓展情报咨询业务。

5)依托国家级行业协会、长沙市天心阁大数据研究院等,支持智库/研究院建设与运行等(包括经济社会宏观分析、舆情分析、教育培训、科普宣传、国际化发展)。

1)发展农业金融科技,包括大宗作物期货交易(如水稻、小麦、棉花等),特色作物期货交易(如油茶、茶叶、中药材等),复合型农业指数金融衍生品(如富硒农业指数、地理标志性农产品指数等),农业保险/再保险,农业信用担保,农业供应链金融等。

2)发展公共资源交易金融科技,包括不动产交易金融服务,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和有偿化使用金融服务,农村产权流转金融服务,固定资产投融资和资本金监管金融服务,建设用地一级/二级开发监管金融服务等。

3)发展绿色金融与环境证券化,包括推进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政策量化评价,生态产品/服务价值评价与交易等。

1)利用空间信息数据与技术,对自然风景(景区)、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旅游资源等,通过虚拟现实、全景展示、多时相展示、时空跨越/演变等,发展相关数字文娱。

2)结合航天航空、深空深海深地等高新科技,产出影视作品、科普展品、游戏等,并打造主题科技馆或游乐园,发展相关数字文娱。

(3)产业基地投资、建设与运营主体

由于涉及广泛而深入的政务信息化建设与运营服务,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应由国资控股的企业来负责投资、建设与运营。可考虑以“省部共建+PPP”为基本模式,以“国有控股+混合股份制”为具体操作方式,推动国家部委、央企和地方政府、社会力量加强衔接与合作,联合成立空间信息产业基地项目的理事会、建设基金和省国资委控股(或省国资委与其他国资联合控股)、社会力量参与的运营企业(如某省空间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图2为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理念图。

图2 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理念图

3.对政府作用的更高要求

由于空间信息大数据服贸产融综合体的业务支撑,在于率先推动以政务信息化为核心的空间信息大数据增值服务,并由此结合航空、地面终端等遥感应用推进中基层政府和大众层面的数据增值服务。因此,政府在空间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中要发挥“双重”作用。一方面与传统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一样,需要发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积极作用,推动专业领域的科研资源与资本有效结合,并完善交通、办公、居住等基础设施。但另一方面,政府还需要为产业基地发展配置基础数据,除了引入的国家民商遥感数据外,尤其是需要配置当地的政务数据;进而结合大数据交易,推动形成各种可社会化评价、估值、计价的数据增值服务商品。这就对地方政府政务数据共享、流转、安全保障等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反映了产业升级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一步需求。这就需要以省级政府为单元,进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试点示范,再向全国推广乃至全球。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民商空间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空间信息迅速深化应用,“十四五”期间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方建设空间信息主题的产业化基地势在必行。与传统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理念和模式不同,空间信息产业基地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具有高商业化价值的数据增值服务。为此,空间信息产业基地配套的基本条件不仅需要办公、交通等传统的基础设施,也需要遥感卫星、飞机等专业性的基础设施;还需要基础数据保障,既来自遥感卫星、飞机等平台的专业性基础数据,也来自地方省/市县/乡镇政府、行业等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政务基础数据。然后需要省级政府与相关部委、央企等协作,以较高的社会组织度把这些基础设施和基础数据组合起来,参照城市综合体模式,打造空间信息服贸产融综合体;即类似“元宇宙”打造面向数据增值服务的“万达广场”,并相应组建国资控股的“万达集团”。

相信这样能有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共享服贸发展机遇等系列重要指示和国家关于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政策,更好支持数字中国深化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在地方打造面向区域、全国乃至全球的空间信息产品服贸和数据/金融交易中心。

猜你喜欢

空间信息产业基地信息产业
国内最大的乳胶产业基地项目落户左权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共建空间信息走廊 助力“一带一路”
城市空间导示系统中的空间信息编码研究
基于局部窗口的端元提取光谱优化方法
青岛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正式运营
2013年1—11月份新媒体产业基地总体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纳米产品在涂料、信息产业、材料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用途。
大唐电信获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