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台 翾风回雪“冰”上舞者
2022-03-16
采访人:李杰 李叶
受访者:马赛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火炬台”设计负责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主任、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火炬台”设计负责人。长期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兼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特邀副会长,冬奥组委制服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20年入选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参与国庆50周年、60周年、70周年的设计工作,2019年担任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广场专家组组长,带领团队完成天安门广场“红飘带”景观雕塑及游行活动中“开天辟地”等11辆彩车的设计工作。先后参与北京夏季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及深圳大运会开闭幕式设计工作,与团队一起完成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缶”“龙柱”设计,担任亚运会、大运会开幕式视觉总设计工作。2021年带队完成北京冬奥会鸟巢中心区及延庆、张家口赛区场外火炬塔设计。
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位于国家体育场(奥林匹克中心区)、北京延庆赛区和河北张家口赛区的三个场外火炬台均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教授带队设计。火炬台的造型在开幕式主火炬的基础上增加了环绕的“银丝带”以及镜面底盘,起到支撑、稳定的作用,将开幕式上的大雪花以中轴固定的方式予以呈现,总高约11米,底座台面直径约20米,其中奥林匹克中心区火炬台底座台面下部增加了一个1.3米高,外直径21.5米的不锈钢裙边底座。
橄榄枝大雪花由90余片小雪花组成,一片雪花代表一个参赛国,上面镶嵌着参赛国的名称。“银丝带”两侧开灯槽,内置灯带,灯光面板用不锈钢板雪花纹造型做盖板,白天呈现整体不锈钢镜面效果。橄榄枝正反面开灯槽,内置灯带,面板用不锈钢板雪花纹造型做盖板,白天呈现整体不锈钢镜面效果,夜晚正反两侧灯带发光。三个火炬台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将不间断运行,并将在冬奥会、冬残奥会结束后成为国家体育场(奥林匹克中心区)、北京市延庆区和河北省张家口市三地的永久性雕塑。
《设计》:火炬台及其组成部件的造型、结构、尺寸等是如何确定下来的?
马赛:张家口和延庆场地的火炬台是等大的,鸟巢场馆核心区火炬台的底座略小。张家口和延庆的火炬台的底座部分向下深挖了2米,所有的转动设备都藏在地下,火炬台直接落地,呈现的是一朵晶莹的雪花在冰面上转动的效果,冰与雪相映成趣,又好像一个冰上芭蕾舞者。
出于保密原因,张艺谋导演最初只简单介绍了国际奥委会通过的主火炬的核心图形是直径10米的圆形薄片,希望我们能够从设计的角度赋予核心图形更多的艺术美感,同时在满足功能、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核心图形更多精妙、复杂的运动。
为了兼顾火炬夜间的动态效果,团队在“银丝带”、橄榄枝和底座转台上均随形设置了灯带,并在灯带外层添加镂空的小雪花格栅以修正光强效果。整体灯光效果以橄榄枝为核心,“银丝带”、底盘灯光与之配合,营造出冬奥运动强烈的速度感、节奏感和冰雪的圣洁感。
开幕式上的火炬台根据场地硬件条件直径是14米,场外的这三个火炬台因为要考虑所在地的气象条件、地质条件,还要考虑到亲民性,所以尺寸略有缩减。
《设计》:设计建造过程中最艰难的阶段是哪个部分?团队是如何攻关的?
马赛:开幕式上的主火炬只有雪花一个元素,是用威亚吊起来供表演用的,其内部藏了6个氢气罐,以确保火炬在开幕式上能够持续燃烧两个小时左右,而鸟巢外火炬台上的火炬在奥运会期间需不间断燃烧,要有氢气站持续供气。由于场外火炬台距离观众很近,以便于观众打卡留念,安全便成为场外火炬台设计的前提条件,但是“雪花”主火炬的形态如果没有外部支撑结构是无法保持平衡和稳定的,为了让雪花主火炬平稳落地,我们为“雪花”主火炬增加了“银丝带”和底盘。
这些辅助设计既要达到支撑的功能要求,又不能喧宾夺主,必须与“雪花”主火炬相得益彰,和谐一致。“银丝带”造型紧紧萦绕着象征世界各国携手走向未来与和平的橄榄枝,在不同角度下呈现高低起伏变化的形态,是对冬奥会众多赛事项目速度、激情、节奏、跃动等特征的抽象表达,银丝带整体呈莫比乌斯环的形状,寓意着24个节气的往复循环。通过其灯光的变化与流光溢彩的转动,观众既能欣赏到轻舞飞扬的姿态,又能感受到冰雪运动的速度、激情和圣洁的冰雪之美。
火炬台的大雪花像一个芭蕾舞演员,力量完全集中在接触地面的那一个点上,其受力是不合理的,我们找到了学校的机械系、土木工程系等院系一起团队协作,计算地面接触点受力情况以及材料的应力变形情况,在与张导匯报协商的的情况下,对橄榄枝做了局部的修正:把橄榄枝的主干从一根加到了两根,接触地面的地方做了加粗处理。如此改良首先保证了稳定性,其次才能保证“雪花”主火炬的旋转的问题。由于场外火炬台核心元素“雪花”必须与开幕式上的主火炬形态一致,我们也配合航天集团的团队,通过对橄榄枝曲线形态的修正,在保持形式美感的前提下,把火炬燃烧需要的氢气罐巧妙地藏在了橄榄枝里。
《设计》:随着科技进步,新材料不断涌现,火炬台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传统的不锈钢材质为主材?
马赛:开幕式上用的火炬台是特制的LED屏,不点亮的时候是黑的,而且LED屏的使用寿命也是个问题,而我们在设计之初就被告知火炬台将来可能要作为一个冬奥遗产留在当地,所以我们是当作一个雕塑来设计的。
从雕塑常用的材质来讲,石头肯定不现实,铜与冰雪的质感不搭,而不锈钢经过8K抛亮后的镜面效果就很有冰清玉洁的感觉。在阳光下,随着雪花的转动,光芒闪烁,增添了冰雪晶莹剔透的效果。不锈钢还能产生一种轻盈的视觉效果,虽然雕塑本身有10多米高,体量较大,但是它能够把周围天空、大地等景物映射出来,使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其自身给人的视觉感受也变得非常轻盈。此外,不锈钢耐腐蚀,强度也非常高,耐久且便于日后的维保。
《设计》:相较于静态雕塑,动态雕塑的设计难点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
马赛:静态雕塑的设计只需要从美学角度上考虑如何实现,动态雕塑不仅要考虑从不同视角观看的美学效果,还要充分考虑驱动其运动的精密的机械结构,保证运动的顺畅,同时增加运动的美感。
设计之初,我们用手边刻录的光盘模拟张导所说的“圆片”运动的状态,觉得只有轴向运动的状态是最合理、稳定和可行的。围绕“雪花”的丝带有三点落地,与“雪花”的中轴构成三角稳定的结构,同时我们还考虑到在雕塑旋转的过程中,还要能够反映出冬奥冰雪运动的特点,丝带的造型就融入了冰雪运动的跃动感。工业设计系师生的特点是动手快,在有初步设想后,我们随手就用桌上的快递打包带加上刻录光盘搭建了多个草模型,在论证其结构合理性以及推敲造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电脑里进行三维模型的深化设计。
《设计》:“橄榄枝”“小雪花”“银丝带”的形态、結构及排布的推敲过程如何体现了艺术美学与结构工程、艺术造型与工程结构相辅相成的关系?
马赛:按照张导的构想,各国家的小雪花引导牌将最终汇聚到大雪花主火炬上面,体现团结的主题,按照张导最初的理念是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雪花,因此小雪花引导牌都各不相同,形态各异小雪花以同心圆的形式排布,我们在计算机上进行了排布 ,但是由于雪花形状不同,视觉效果比较杂乱,并且小雪花之间需要有骨架进行连接,骨架外露影响了美观。后来我们考虑到所有的雪花都是六边形,六边形蜂窝结构是最为稳定,采用蜂窝结构,小雪花之间紧密相连,无需骨架支撑,同时也能更好的体现各个参赛国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理念。通过参数化设计排布,最终大雪花的中心也是一朵负形雪花的形状,无论是大雪花还是小雪花,无论是实体的雪花还是负形的雪花,所有的元素都围绕雪花展开,体现简约、纯粹的特点。
为了兼顾火炬夜间的动态效果,团队在“银丝带”、橄榄枝和底座转台上均随形设置了灯带,并在灯带外层添加镂空的小雪花格栅以修正光强效果。
《设计》:冬奥火炬台的设计联动了清华大学包括美术学院、机械系、土木工程系在内的多个院系,充分发挥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的优势以及清华大学综合学科的优势,您作为总指挥,在整个经历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马赛:这是我第二次联合清华大学相关专业院系共同开展设计工作,上一次是在2019年国庆庆典,我担任广场专家组组长,天安门广场两侧两条长21 2米、高16米的“红飘带”就是美术学院、建筑设计院、土木工程系联合设计的。这两个项目有些类似,当设计主体一旦超出了常规的尺度,它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美学范畴的问题,而是演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工程。作为综合院校,清华大学有其自身的优势。2019年做“红飘带”设计的时候,时任的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担任广场庆典游行和广场设计的总指挥,他特别形象地比喻清华团队像一个综合医院,科室齐全,相较“专科医院”更能够解决综合性的问题。
火炬台的构思最初我们通过用刻录光盘和打包带制作成草模型来探讨和论证其合理性,但毕竟最终的火炬台体量是巨大的,具体到地面的落点能承受多大的力,旋转起来后力的作用会发生哪些变化,户外的风力会对其产生多大的影响等问题,背后需要一整套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予以支撑,容不得半点马虎。机械系和土木工程系的团队指出了需要加强的节点,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改进结构图纸并做美学上的调整,后期还进行了风洞实验。
《设计》:为响应了此次冬奥会的绿色主题,火炬台在低碳环保方面做了哪些针对性的具体设计?
马赛:主要是体现在燃气方面。设备用的是氢气,而且是微火。我们和航天科技团队要确保总导演微火创意能够在场外落地。场内外火炬台的主元素是一摸一样的,当雪花的布局确定之后,我们和航天科技团队分头行动紧密联动。火炬台作为奥运遗产会留在当地成为新的地标,这也是可持续设计的一种探索。
《设计》:包括2019年的国庆广场“红飘带”设计和冬奥火炬台设计在内,您参与多项国家重大项目的设计,您的认为在重大项目中当如何体现设计精神?
马赛:这两个项目不太一样,“红飘带”是我们策划的,自主性更强一些,冬奥火炬台的设计是要落实、完善和丰富张导的理念。
2019年国庆活动我们接到任务时只有特别抽象的八个字——“自由、生动、欢愉、活泼”,我们最初完全是基于国庆70周年游行活动的要求,从广场空间和游行庆典之间的关系,从尺度、传播,从70年历史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国庆60周年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立的两块屏就是我设计的,那时候纯粹是从影像传播的角度考虑,展现一些无法现场呈现的信息和影像,比如总书记去农村看望贫困家庭、国家海军的雄姿、边防哨所的官兵等。这种形式不仅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力量所带来的传播效果。到了70周年庆典的时候,我们希望从环境的角度,基于对广场定位的认识,通过影像来增强城楼上下的互动性,增强群众的参与感,让人民充分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
最终正反面通过激光打孔呈现祖国大好河山和五十六个民族载歌载舞场景的“红飘带”,不仅成为广场上最亮眼的风景之一,也兼具极强的功能性,六块LED大屏幕嵌套其中,各自具有特定的功能,让现场观礼的观众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庆典氛围。不同角度六的块屏有着不同的功能,让广场上各个方向的群众都能有更好的观礼体验。
“红飘带”像面旗帜引导着庆典活动的叙事。天安门广场南端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北端是长安街,这次游行是沿着长安街,按照时间顺序来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红飘带”从南端到北端的延伸,寓意就是红色基因连接历史、现实和未来,也象征党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从广场场地气氛的角度考虑,天安门广场非常大,它的两侧没有边界,国庆60年时,有56个民族柱,一方面增加了仪式感,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广场的边界,能够更好地聚拢人气。天安门广场是一个方形的广场,“红飘带”呈空间曲面形式,座落在广场两侧绿地中,它能够在广场原有庄严肃穆的基础上,增加灵动欢乐的气氛。
除了“红飘带”之外,游行队伍里的自行车方阵也是我们策划的。60周年庆典的时候我参与了彩车的设计工作,所以我们觉得彩车的形式群众已经看得很多了,就提出来如何能够体现创新、节约办庆典。天安门城楼从开国大典至今都没发生什么变化,长安街只是拓宽了,城楼上悬挂的主席像见证了70年的变迁,而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变成了汽车,如今又出现了共享单车,这些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生活观念的变化。这些熟悉景物能即刻唤起人们的时代的记忆,直观地感受到时代的变化。
176150078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