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学中的虎
2022-03-16邱俊霖
邱俊霖
虎,作为图腾和器物上的文化元素,作为身份的象征,不仅盘踞在各地的博物馆和各种传说里,也出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学中。在文学作品中,虎又是怎样的形象,有着哪些象征意义呢?一起来看看吧!
从虎隐喻苛刻的统治
大家可能看过许多与虎相关的动画片。不过,历史上,虎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可不像动画片里那么萌。恰恰相反,老虎的残暴可是出了名的,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老虎代表着残暴、苛刻的统治。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上面这段文字讲的是,有一回,孔子路过泰山脚下,看见一位妇人在墓前哭泣。孔子就让子路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妇人回答说:“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也被老虎胶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很惊讶,便问道:“既然此处有这么多老虎,那你们为什么不离开呢?”妇人回答说:“这里虽然有老虎,但是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残暴的政令。”孔子听完,感慨道:“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当地虎患很严重,大家都知道,可是因为其他地方有苟刻的暴政和繁重的赋税,所以,人们宁愿冒着被老虎吃掉的风险,也不愿意搬到其他地方去生活。
后来,这个故事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这个典故。
苛政猛于虎
释义:老虎已经够凶猛、残暴了,而统治者的暴政却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作用:深刻揭露了暴政对老百姓的摧残与伤害。
陪虎比喻霸道、凶残的人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者把人物和老虎相提并论,这代表着人物的霸道与凶残。比如,西晋有个大臣叫周处,《世说新语》就记载了“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周处的父亲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将领周鲂,也就是《三国演义》中“断发赚曹休”的主角,他将曹休所率领的大军引诱至石亭,曹军因此中了埋伏,大败而归。然而,作为名将之后,周处年少时却是一个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的恶霸,令当地百姓深恶痛绝,人们远远地见到他都得绕道而走。
当时,义兴(今江苏宜兴)的南山上有一只凶猛的白额虎,附近长桥下的河水中有一条凶悍的蛟龙,这两只猛兽严重威胁着当地百姓的生命安全。人们想到村里还有一个凶狠的周处,于是,就把周处和猛虎、蛟龙并称为义兴“三害”。
显然,这是以两种猛兽的凶猛残暴来对托周处的公害指数。猛虎和蛟龙都有固定的生活区域,人们只要不经过南山和长桥,就不必担心有性命之忧。而周处就生活在人们的身边,令人防不胜防,所以周处的危害远胜老虎和蛟龙。因此,人们把周处排在“三害”之首。
为了除掉周处,当地百姓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对周处说:“蛟龙和老虎威胁着我们的安全,你这么能干,不如去降服它们。”人们觉得无论结果如何,至少三害会少掉一个或两个,日子总会好过一些。
听完之后,周处立刻带着武器出发了,他先前往深山射杀了猛虎,之后又在水里和皎龙一起浮浮沉沉,打斗了三天三夜。人们都以为周驭处和皎龙同归于尽了,纷纷敲锣打鼓走上街头,庆祝三害被除。结果,周处竟然回来了,他迎头碰上了欢天喜地的人们,才知道自己也是当地的一害,于是幡然悔悟,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用打虎突出人物的勇猛
既然老虎这么凶猛,那么打虎的人自然是受人尊崇的英雄。在古代,能够擒杀
一头老虎,不仅可以威风八面,值得骄傲并炫耀一辈子,甚至可能因此成为天下闻名的勇士。
卞庄子打虎
《史记》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个人叫卞庄子。他年轻时曾经随军作战,结果三战三败。朋友们都看不起他,国君也羞辱他。
也许是知耻而后勇吧,卞庄子不断提升自己,后来竟然成了天下闻名的大力士。有一回,卞庄子偶遇两只老虎,它们正为争夺一头牛而打得不可开交。卞庄子在一旁观战,等到两只老虎双双受了重伤,他才出手,轻轻松松就解决了它们。这就是典型的“坐山观虎斗”。
从此,卞庄子一人杀双虎的事迹闻名天下,人们都认为他勇猛无敌,再也不敢招惹他。《荀子·大略》记载:“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卞庄子居住的地方)。”说的就是齐国准备讨伐鲁国,路过卞庄子居住的地方,结果因为害怕卞莊子,只得绕路而走。
就连《论语》中,孔子都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由此可见,在孔子眼中,能够消灭双虎的卞庄子,无疑是天下勇士的标杆。
武松打虎
以打虎来对托主人公勇猛的,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其中最经典的就是《水浒传》里的武松。他回家探亲,路过景阳冈,凭借酒劲,在冈上打死了一只“吊晴白额大虎”,为当地百姓除去一大害。
一只吊睛白额大虎,朝武松压过来。武松腾空跳起,轻轻落在一边躲过。
饿虎更加疯狂,两只前爪在地上一按,张开大口又腾空扑来。武松一个鹞鹰翻身,跳到了老虎身后。
老虎背后看人最费劲。它前爪搭在地上,身子使劲一掀,武松只轻轻一闪,老虎掀了个空。
老虎吃不到武松,力气却用了不少。它仰天一声狂吼,震得那山冈似乎也在动了。它竖起铁棍般的尾巴,朝武松拦腰剪过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只轻轻一跳又躲过了。其实,这老虎吃人的招数就是一扑一掀一剪。
武松等老虎这几招儿用尽,正在那儿呼哧呼哧喘气时,便双手抡起哨棒朝它劈头打去。“啪”的一声,老虎没伤着,倒把哨棒打在树上,断成了两截。
老虎咆哮着扑向武松。武松扔掉哨棒,空出双手把吊睛白额大虎的脑门紧紧揪住,老虎的头动弹不了,使劲扭动身子。武松不敢松手,便用脚乱踢一阵。老虎痛得东躲西闪。
武松揪紧虎头死死往地上摁,一边抽出右手,将铁锤般的拳头重重打去。武松一口气打了五六十拳,直到老虎断了气。
——沪教版《武松打虎》,改编自《水浒传》,有删节
瞧,这段文字把武松打虎描写得多么精彩!老虎攻击武松的时候,
一扑一掀一剪,来势汹汹,一招接着一招,威猛无比。然而,武淞巧妙地躲过了老虎密集的攻击,这足以证明他身手敏捷,有着非同常人的勇猛。等到老虎招数用尽,轮到武松开始攻击时,他先是借助哨棒朝老虎劈头打去,接着是赤手空拳揪住老虎的脑袋打。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可是武松竟然敢秋住老虎的脑门,用拳头重重地击打,一个充满英雄气概的武松跃然纸上。
打虎成功,让武松声名远播。以前默默无闻的他,从此无论走到哪儿,都能被人认出是景阳冈上打虎的武都头,别提多威风了。
悟空打虎
大家都很爱看的《西游记》里也有打虎的片段。孙悟空初遇唐僧时,师徒两人过了两界山,一只猛虎忽然咆哮而来。唐僧一见,心都凉了半截。孙悟空见了,倒是欢喜,在五行山下被压了五百年,终于能够活动活动筋骨了,于是对唐僧说:“师父莫怕它,它是送衣服与我的。”他放下行李,从耳朵里拔出金箍棒,拽开步,迎着猛虎,一棒搞定。
坐在马上的唐僧哪儿见过这架势,被吓得滚鞍落马,惊叹道:“天呐!刘太保前日打斑澜虎,还与它斗了半日,今日孙悟空不用争持,一棒就把这虎打得稀烂,正是强中更有强中手!”
这一处打虎情节,借唐僧的口,把孙悟空打虎和刘太保打虎进行了比较,展现出孙小悟空的果敢威猛和超高的武力值。
很多打虎故事都是小说里的情节,无非是为了表现角色的胆识和勇猛。如今,老虎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仅不能伤害,而且还必须加以保护。但话说回来,即便是在古代,估计也没人敢轻易靠近这些凶猛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