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探究
2022-03-16何秋苹
摘 要:劳动教育是完善我国教育体系,实现我国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将劳动教育融入历史教学中,是时代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建设的要求。为适应这一趋势,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握政策指向,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新时代劳动观,促使其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2-0106-04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提出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也都走上了新的征途,教育事业也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我国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必须全力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强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领导人和教育主管部门更加重视劳动教育在培育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劳动教育的地位逐渐提升。以劳动促进学生品德形成,以劳动帮助学生智力发展,以劳动强健学生体魄,以劳动提升学生审美水平,以劳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一系列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作用日益凸显。所以,开展劳动教育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教育本质上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互结合的产物,劳动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有效方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有别于过去倡导的单纯的体力劳动实践,以及劳动实操技术的训练。新时代劳动教育即是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的教育,主要涉及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勞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几个方面。其中,劳动观念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劳动能力包括知识能力、基础能力、创造能力;劳动精神主要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劳模精神和新时代劳动精神。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坚持正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导向。
二、历史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历史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育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社会而言,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更多推动社会发展的建设人才;对历史学科而言,有益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以及教学方式的改进和丰富;对学生而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优良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为学生未来择业奠定基础;对劳动教育本身而言,也便于探索开发新的劳动教育资源,开拓创新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落实历史课标的要求
为适应新时代对于劳动者素养所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让劳动教育成为常态化,切实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最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新增了一些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将前言、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等部分的表述修订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还在课程内容部分,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第二单元中新增并前置了“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等内容。由此凸显劳动的价值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明确教育部门对于在高中历史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劳动精神,论证劳动创造社会等观点,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内涵,明确劳动的重要意义,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通过高中历史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引导学生重视劳动精神的传承创新,促使学生树立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念,即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劳动观。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需要
“唯物史观是其他四个素养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无数辉煌灿烂的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不难看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辛勤劳动的历史,所以学生唯物史观素养的达成,离不开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让学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了解时代的变迁,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尊重与关心劳动人民。
高中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适合进行劳动教育的史料史实,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该合理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例如运用图片、文字、实物等史料,来向学生论证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等观点。如此,既能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又能对其进行深刻的劳动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
(三)促进学科发展的途径
劳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协助其他各学科共同育人的重要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在高中历史学科已有的教学方法、核心素养等基础上,融合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能为高中历史学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思路,从而有效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二者结合也能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历史学科是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有着历史史实、图文史料、历史人物等充足的教学资源。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和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构建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感悟劳动的伟大。
总之,把劳动教育灵活渗透到具体学科教学,把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巧妙融入高中历史课程,加大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志、劳动习惯等的培养势在必行。
三、历史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目前,教育界关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方法策略,主要是从高中历史课程这一宏观角度出发。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学理念层面,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将劳动教育融入历史教学目标中,融入五大核心素养的培育中,树立劳动教育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协同育人的理念;二是教学资源层面,重视人类生产技术发展的历史和典型历史人物事迹,通过对典型历史人物的特质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史的梳理和阐释,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思想,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品质;三是教学方法层面,灵活运用、及时创新教学方法,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创设模拟情境,在课外开展专项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四是教学评价层面,实行可操作的教学评价方式,积极探寻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发现教学评价的更多功能。甄别筛选并不是教学评价的唯一目的和功能,评价应该成为一种激励手段和保障方式。
本文将基于课堂教学的角度,从课前的素材选取、目標制定,到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设计以及课后的作业巩固四个方面,谈一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劳动教育,以便学生获取劳动知识,体会劳动精神。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劳动教育的思想和精神贯穿于全套教材之中,渗透在行文中的字里行间。”历史教材是实施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主要工具,劳动教育融入历史学科教学的效果如何,与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把握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劳动教育,就是要寻找劳动教育与教材内容的对接点,从而深化课堂教学。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工作中,应当根据合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劳动教育,以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其基本观点“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人类社会形态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等包涵着深厚劳动教育意蕴。因此,高中阶段的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教学内容与劳动有着密切关系,以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第一单元中涉及到的石器时代古人类从事采集和渔猎活动、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学会使用火等知识,得益于坚持不懈的劳动,人类逐渐开始从事农业活动、定居生活;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先进的丝织技术、发达的古代农业、造纸术等都是古代先民辛勤劳动、坚持创新的产物。这些是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领会劳动精神,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的关键点。列举的只是教材中极少的一部分内容,适合进行劳动教育的内容还有很多。
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需要教师潜心研读教科书和课程标准,坚持学习,认真思考。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也可适当补充材料,丰富历史事件的细节,尽量还原历史场景,通过对典型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分析,引导学生懂得辛勤劳动、创新劳动的重要性。
(二)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全方位深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要掌握领会历史学科的性质和学科特色,要注重每一具体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其整体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也是目的。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有共通之处,所以,在历史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合理融入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既要遵循课标要求又要兼顾实际教学需要,既要强调历史学科知识的掌握又要重视劳动思想的渗透。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对师生教学活动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起点”,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除了满足上述基本要求外,还要找准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和基本问题。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为例,在研究课标和教材、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可将本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探索历程和建设成就”,基本问题主要有:结合教材,简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和主要成就;分析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意义;通过本课学习,加深对中华民族劳动精神的体会。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课的部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所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理解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通过教材内容了解这一时期人民群众奋斗拼搏的精神品质,领悟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这就与劳动教育衔接上,完成教学目标就能初步达成对学生的劳动思想教育,同时也能达成对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目标还应有层次性,知识层面、情感价值观等理解层面都要有所涉及,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另外,要注意区别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以是教学目标,但教学目标不能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相对来说更加具体、可测量,诸如了解、理解等行为动词不够明确,操作时难以把握,不适合出现在学习目标表述中。
(三)精心创设劳动情境
“无情境不教学”,历史情境教学是有效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方法之一,课标中多次出现了“情境”一词,在实施建议中更是将“创设历史情境”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提出来。情境创设要有问题引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情境创设就是问题情境的创设。由此可见,有效的情境创设离不开问题的解决,劳动情境的创设同样如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用图文和语言描述来创设情境,也可以借助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地方特资源创设情境。
例如在教授选择性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古代典型生产工具的图片以及名称,并让学生思考猜测其用途和制作原料,以此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再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这一时期的建设骨干分子的先进事迹或奋斗历程,并派代表在课堂上展示搜集成果。成果展示方式不限,可以是讲述,也可以是视频、小短剧,每组展示时间不超过三分钟。经此,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就营造出来了,而且能充分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劳动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在讲授本课第三子目的内容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65页“历史纵横”的材料,并出示相关数据材料。运用数据图表和文字材料,通过细节描述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在工业农业等方面的建设成就,并总结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劳动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体会劳动带来的成就和喜悦。
史料资源丰富是历史学科的鲜明特色和优势,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一特色优势,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等多种史料,拓宽历史知识的广度,创设劳动情境,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其中数据图表能够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直观且具有说服力。但不论使用何种素材,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有切合教学内容的问题设计。
(四)正确运用劳动习题
2020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致力于将高考塑造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具和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一环,让高考成为建设和完善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助推器”。在习题编写中加入劳动元素,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导向作用,近几年历史高考真题中已经出现了以劳动为主题的试题。高考是国家教育意旨的集中体现,在高考历史试卷中融入劳动理念,是国家教育注重学科劳动教育的表现。
例如,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一卷、二卷和2019年全国三卷的第31题,这三道選择题都是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具体说就是50年代的经济建设,而且这三道题都是漫画题。漫画入题是2017年开始出现的新题型,这类型的题目有别于纯文字题目,对学生提取不同类型材料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全国一卷第47题,以全国劳动模范刘源张的事迹为材料;2020年全国二卷第47题,以竺可桢攻坚克难、苦心创业的事迹为题材。
无论是从课标要求,还是从高考评价导向和命题方向看,我们都发现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是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但是不能矫枉过正,不忽视,也不能滥用。在适合进行劳动教育的内容中,适量引用或设计优质的劳动型习题,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引起师生的关注,但不过于强调,喧宾夺主。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或课后,可以用作业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运用所学新知识、树立劳动观念。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认真研究高考真题,还要结合考情和学情开发新的试题。作业习题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例子中真题的形式,也可以是手工制作的形式,努力体现“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即可。
四、小结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丰富,但并不意味着易得,与劳动相关的直接知识点是有限的,需要客观分析、深入理解;而且现实高中历史课时有限,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实践教育十分困难。所以,高中历史教学融入劳动教育,更多的是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对学生进行劳动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坚定学生的劳动信念,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综上所述,历史教师应转变自身观念,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探索在历史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时代新人,成为一个具备终身发展能力的、合格的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历史纲要(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54-16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7.
〔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131.
〔5〕兰青青.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劳动教育的价值及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6〕李杰,何成刚.高中历史教学培育学生劳动素养探析[J].新课程评论,2020(10):28-33.
〔7〕李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07):12-18.
〔8〕洪黎萍.高中思想政治课劳动意识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
〔9〕常思敏.基于课程标准的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实施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10〕陈祥龙.高中历史课堂实施劳动教育的因应路径[J].中学教学参考,2021(13):62-64.
〔11〕刘国彬.中学历史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评论,2021(05):67-73.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Strategies of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and Labour Education
HE Qiu-ping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Labou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and a key initiative in improving our education system and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tasks of our educ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labour education into history teaching is a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ducation career. In order to meet this trend, as history teachers, we should study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depth, grasp the policy directions and consciously implement the objectives of labour educ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labour literacy and new-age labour outlook and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words: Teaching History; Labour Education; Course Standards
收稿日期:2021-08-25
作者简介:何秋苹(1996-),女,汉族,湖北恩施人,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