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兴于诗,立于礼”美学思想研究

2022-03-16王艳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诗诗经论语

王艳

孔子出生在礼崩乐坏、诸侯割裂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意味着社会原有的价值系统受到了冲击和改变。因此,当时的诸子百家都为了改变这一事实而不断地进行活动,由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就是其中比较绚丽夺目的一种,而孔子的美学思想作为组成儒家思想的一块基石,深深地影响了儒家美学体系的发展。此外,仁学又是孔子思想中基础、核心的部分,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所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实现“仁”和“礼”的主要方法和具体过程。而君子又是“仁”和“礼”实现过程的主体,以及理想的人格形象、道德的象征。因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一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人完成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的完善过程”。

一、“兴于诗,立于礼”的解释

《论语·泰伯》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邢昺《疏》:“此章记人立身成德之法也。兴,起也。言人修身当先起于《诗》也。立身必须学礼,成性在于学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既学诗礼,然后乐以成之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中又有语曰:“吾闻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诗世,道者孝悌,说之以义,而观诸体,成之以文德。”意为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他要求学生不仅要讲求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论语·泰伯》中出现,看上去与上下文没有实在的联系,因而注家有不同的解释,学者普遍认为此语说的是修身所学课程的顺序,先学《诗》,再学礼,最终学习乐,也有学者认为孔子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本义是感发于《诗》,约束于礼,完成于音乐,是对用《诗》方法及过程的论述,是《周诗》“六诗”之赋、比、兴,“乐语”之兴、导、讽、诵、言、语及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关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兴于诗,立于礼”的主体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的主体大致可以归为四说:“第一,立身成德说。见何晏《论语集解》。第二,为学之次第。见朱熹《四书集注》。第三,为政之次序。见〔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引王弼说。第四,三句皆说《诗》。见于韩愈、李翱《论语笔解》,〔清〕李光地《榕村四书说·读论语札记》与之略同。”这几种说法皆有合理之处。这句话没有主语,结合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美学思想,我更偏向于认为“兴于诗,立于礼”的主语是君子。

“仁”这个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泛爱众而亲仁”等。儒家认为的仁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仁者爱人”,也就是说君子的人格特征之关键是要有仁爱之心。二是要“孝悌”,爱人的情感首先要建立在血缘关系上,孝就是要孝敬父母,悌就是要与兄弟和睦,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又尊爱自己兄长的人,才能把这种爱推及别人,才能对外人也如对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样,温和宽容敬爱。因此,孔子把仁的含义规定为爱人,其中蕴含的是一种人性的自觉意识,渗透着一种巨大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价值,追求仁义、践行仁道就是孔子所认为的真正能够体现出人之为人的价值的做法。而诗和礼作为实现道德具体化的必然要求,也就是立身成德、成为仁人君子的必要途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孔子所认为的“兴于诗,立于礼”的主体就是他在《论语》中所塑造的具有理想人格美的君子形象。

三、兴于诗—君子的起点

《诗经》“内容丰富,真情流露”,因而成为孔子教学的基础教材,可以作为从政的参考。对于“兴”一字最早的解释是〔汉〕郑司农“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何晏《论语集解》所引包咸的《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因此,兴就是起、发或者是启发之意,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即通过学《诗》,达到人格修养的更高境界。总体上可理解为,诗歌可以用比兴的方法创造生动感人并包含着某种普遍性道理的艺术形象,从而感染诗者的情绪,激发读者的志意,使之兴奋激动并从诗中受到影响和教育。君子作为孔子思想的外化表现,毋庸置疑,要学习诗。

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激发情志、观察社会、结交朋友、抱怨社会不公。在孔子的时代,诗在知识阶层一次次地引诗、歌诗、赋诗中,不断地重塑自己的权威和经典地位。诗作为礼乐文化中的举足轻重者,乃是“贵族交往活动显示修養、身份和传达信息的精致委婉的文化形式”。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也就是说交往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学诗,不学诗则无以开口,而《诗经》不仅仅是要学而知之,而要学以致用,能够根据各种复杂的情境用赋诗来应对变化和表达意愿。《论语》中也有两处孔子结合具体篇章与弟子讨论《诗经》的记载,“始可与言《诗》已矣”表明学诗、言诗必须要能够“告诸往而知来者”,也就是说在学诗上要能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而针对学诗上的学而不化、化而不通等现象,孔子就批评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因此,孔子所说的学诗不仅仅要我们能告往知来,更要能从诗中领会到德化意味。诗的德化指向在孔子之时已是共识,比如“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孔子更是看重诗教,诗教使人浸润于诗中,并最终成为文质彬彬、温柔敦厚的君子。孔子十分看重个人道德修养,他赞扬颜回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又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四书集注》认为《关雎》是《诗经·国风》首篇,特色是“乐而不至于失其正,悲哀而不至于伤恸”,这便是“和”的表现。“和”是一种以礼为规范的道德态度,学习《诗经》就是要学习诗歌内合乎礼的道德态度。可见,孔子十分注重《诗经》的道德教化价值。它不仅让我们学会譬喻、产生联想,更重要的乃是诗“可以通过具体的譬喻和生动的联想,来感发和振奋我们的心志情意,使我们从感性的‘美’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善’的意识”。这正是立德修身的起始阶段,也是所谓君子的起点。

四、立于礼—君子的塑造

如果说“兴于诗”是作为君子人格形成的起点,那么“立于礼”则是对君子人格形成的塑造。对“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徐复观先生说:“所谓立,乃是自作决定,自有信心,发乎内心的当然,而自然能适乎外物的合理趋向,亦即是自己能把握自己而又能涵融群体的生活。”我认为“立”主要就是两种:独立性和群体性。孔子说“三十而立”,三十岁也正好是独立性和群体性进一步发展的年纪。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是社会秩序的体现,在礼崩乐坏之际,孔子进一步把秩序划入理想人格的修养之中,具有这种人格理想的人就是文质相统一的君子。传统意义上的复礼就是恢复周礼,即严密的等级制度。然而,礼不是君王主观意义上的产物,而是根据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制定的。有的人认为所谓的“礼”是限制任性、压制欲望的,其实不然。其实礼是人自然的流露,是自然而然的事。因此,孔子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现在,复礼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从现实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意识的引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盛行,中国传统的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复礼是当今社会的当务之急。但需说明的是,此处的复礼绝不是要恢复形式上的周礼,而是要在继承中华传统文明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之适应当代中国发展以及当代人生活的需求。“复礼”更代表一种价值重建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价值观不断融合,人们有了更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机会。“复礼”给了人们另一种选择,人们可以在复礼的过程中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君子的理想人格需要不断地塑造才能完成,这就需要“礼”的约束,即内外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外在的道德约束,一方面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只有内外双修,才能实现君子之道。外在的道德约束就是社会所制定的法律、准则,内在的道德修养就是“克己”。所谓克己就是限制自己的欲望,通过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在电子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今,管住自己似乎更加艰难,似乎离开手机我们就无法生活。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是处在社会中的群体,我们与社会有著密切的联系。同时,别忘了我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适当地克制自己的欲望。此外,克己要坚持自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省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对自己的道德行为的反思。如果一个人只顾拼命地向前走,而不停下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反思自己在路上的行为,他永远到达不了远方。自省在某些人眼里是痛苦的,人们往往将所有的错误归结于外因,而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不足的确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但是人无完人,只有找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实现君子之道。最后,自省要坚持慎独。君子克己最重要的是内在的道德选择。“慎”是君子要谨慎自己的行为,“独”是一种状态,在无人监管的时候,君子也要自我约束。现在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是随大流,人们往往人云亦云,而不顾客观的现实。比如,在看见某某明星的绯闻时,有一种站派的情况。人们倾向于站在人多的那一派,用键盘敲下恶毒的语言,这是为君子所耻的。在君子看来,面对任何事情都要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因外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开创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格价值观念,“兴于诗,立于礼”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教学思想,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如果说“兴于诗”注重情感的唤醒,那么“立于礼”指向现实的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深刻理解孔子的思想有利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断提升自我。

1004500511243

猜你喜欢

学诗诗经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学诗笔记
杨万里学诗
如何读懂《论语》?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学诗偶感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