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变染乎世情

2022-03-16李荷莲陆廷飞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时期意象情感

李荷莲 陆廷飞

“多情自古伤离别”,尤其是在交通十分阻塞的古代,每一次离别就意味着很长时间不能再相见,甚至永诀。因而,一旦人与人之间将要发生分离就会产生人生际遇中最难割舍的情怀,或是表达永生难见的别离之痛,或是对友人的激励与劝勉,或是抒发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历代的送别诗层出不穷,当然,作为“诗的王朝”的唐代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发现盛唐时期的送别诗却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没有过多悲情和惆怅,更多的是对友人的激励和对自己未来的畅想。为什么盛唐的送别诗气势会非比寻常呢?笔者认为这与诗人生活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故本文拟对比唐代不同时期送别诗的情感,尝试探究送别诗与时代背景的深层关系。

一、唐代各时期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

唐诗史学家根据唐代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风格特点,习惯将唐代诗歌的发展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送别诗中的意象是主体情感和客体物象的统一,这些物象常常被诗人寄寓特殊的情感,是诗人离别时复杂情绪的附着体,将情与物融为一体。因此,我们发现不同时期送别诗选取的意象也不太一样。由于各时期的送别诗作品太多,我们就选取唐代每个时期的一些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对不同时期的送别诗的情感色彩试作分析。

(一)初唐

初唐时期是一个刚完成政权交替的时期,经济和文化正处在一个百废待兴的阶段。这个时期诗人们表现出来的离别情绪大多以悲情为主。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时人誉为“初唐四杰”,在他们存世的诗中有不少以离别为主题。总的来说,这些送别诗中多是带有泪与悲的。首先来看王勃,他现存的约76首诗中,有10余首为送别诗。《别薛华》中写道:“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悽断百年身。”而几年后的《重别薛华》中又写道:“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两首诗都夹带着无奈的离殇。而其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更是把与好友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再来看杨炯,现存诗约34首,其中送别诗10首。其送别诗的情感要比王勃低沉得多。《送临津房少府》中写道:“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送李庶子致仕还洛》中写道:“灞池一相送,流涕向烟霞。”两首诗都难掩离别的酸楚,表达一别再难相见的凄苦,最终难免涕泪满襟。接着来看卢照邻,现存约94首诗,其中送别诗近10首。例如,《送二兄入蜀》:“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送幽州陈参军赴任寄呈乡曲父》:“蓟北三千里,关西二十年……人同黄鹤远,乡共白云连。”要么强忍别绪,要么独自潸然。最后来看骆宾王,其现存诗约111首,其中送别诗10余首。如《送费六还蜀》:“……万行流别泪,九折切惊魂。雪影含花落,云阴带叶昏。还愁三径晚,独对一清尊。”时人有赞:登高切送归之情,临水感逝川之叹,别离之泪未尽只得独对清尊。名篇《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虽未直接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但借助易水送荆轲的典故暗喻此情此景,可以说没有泪却比有泪更悲。据此,我们不难看出初唐送别诗中常规的离别之痛,虽说也有王勃的豁然,但往往大多数时候都涕泗横流表现出离愁别绪。

(二)盛唐

历经百年的积淀,到了开元年间,唐王朝来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开创了一个安定繁荣的太平盛世。在这个时期,诗的地位也达到了此前未有的高度,大部分诗人的诗风都是雄伟大气的,很少出现自怨自艾的缠绵悱恻、浅斟低唱。送别诗也不例外,一改此前的悲恸情怀。正是因为盛唐的“底气”,诗人们在送别之时也展现出一些昂扬奋进的风貌。例如,高适的名篇《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虽然前两联也有北风、大雁这些离别之时常规的悲凉意象,但是后两句中对乐师董大的慰藉充满了对其才华的赞叹和真心的支持。另一位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王昌龄,其送别诗也从骨子里迸发着盛唐特有的气势。《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直抒胸臆地说送别,没有感觉到离别的伤感,将两乡用一道云雨和一道流水相连,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孟浩然的送别诗《送朱大入秦》:“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此外,岑参在送别诗的创作上可谓独树一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描绘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由此可见,上述的盛唐送别诗大多在创作风格和思想感情上与之前大有不同。

(三)中唐

中唐时期,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力呈断崖式下降,一方面朝野的朋党之争尤盛,另一方面节度使拥兵自重,唐朝开始走向衰败的深渊。送别诗至中唐的诗风同样发生了转变,出现了与盛唐截然相反的悲情格调。本文选择元稹、白居易和孟郊、贾岛的诗来述说,前二人代表官宦阶级,后二者则代表社会底层。先来看元稹,其诗现存576首,其中送别诗约60首。其《送致用》:“泪沾双袖血成文,不为悲身为别君……欲识九回肠断处,浔阳流水逐条分。”送别诗以泪作为意象,表现出离别时单纯的感伤和无奈。再看白居易,现存诗2600多首,其送别诗近300首。例如,《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馀。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体现出分别的不舍与沉重。再看“郊寒岛瘦”,孟郊一生中写下了数量可观的送别诗,《送从叔校书简南归》:“长安别离道,宛在东城隅。寒草根未死,愁人心已枯……”从诗中可以看出,孟郊的送别诗内容阴郁、格调低沉,这与他仕途的坎坷、人生的艰辛是有紧密的联系的。而与孟郊齐名的贾岛亦是如此,贾岛现存诗约395首,送别诗近100首,《送无可上人》:“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可以看出贾岛的风格与孟郊是非常接近的,阴郁低沉、清奇僻苦、峭直刻深。“郊岛”的送别诗比“元白”的送别诗更晦暗、沉痛,體现出社会底层人的送别更充满了感伤和衰颓。

(四)晚唐

唐朝晚期,唐王朝逐渐走向没落,北方长年战乱,南方土地荒芜。“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晚唐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诗人,其中以李商隐与杜牧合称的“小李杜”最为著名。李商隐的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就道出了相见的不易和离别的无奈。杜牧现存诗约450首,送别诗近100首。《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有家归不得,况举别君觞。”诗中使用“断肠”“残阳”等凄冷的意象表现了自己的情绪。《贻友人》:“自是东西客,逢人又送人。不应相见老,只是别离频……”表现出秋日相离难舍,而送客后的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总的来说,晚唐的送别诗更显得一次离别便是永诀的悲凉。

二、唐代送别诗气象变迁的原因

(一)盛唐全方位的繁荣

开元到天宝年间,这时候的唐朝安定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整个社会充满“底气”。虽然只有短短五十年左右,但它的气象之恢宏,国势之强盛,是前所未有的,这与盛唐的开明与开放有关。因此所谓“盛唐气象”就是盛唐诗歌所具有的特殊的时代风格和精神,将前朝空虚浮靡的诗风转向到盛唐的慷慨昂扬。这一种“万家灯火明,四海皆兄弟”的全盛之世,让天下的文人无不被盛唐的气象所浸染,所以离别之时没有过多的感伤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人才选举制度的变化

唐代初期武德到贞观选擢人才沿用了隋朝兴起的科举制度,而盛唐时期则是使用了自己制定的“唐式科举制度”,尤其是在武曌时期,这一种具有活力和影响力的选拔制度给了广大的庶民开辟了仕途的道路,而诗正是作为考试的重点之一。因此,这种人才的选拔制度把当时诗歌的创作热情推向了顶峰。诗表现的气象自然也与国家太平盛世相关,即使是征戍、贬谪、落第也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调,这给盛唐送别诗的高昂色彩奠定了基础。然而,到了中唐肃宗至武宗这一时段,政治不清明、科举的流弊也日益显现。为求仕途的畅达,在考试之前携带自己的诗作干谒拜会权贵,已成为中晚唐时期赴试的文人一种普遍性的行为。而最后的晚唐宣宗至唐灭亡这一时期对科举制度的态度,只有明目张胆的腐败和漠视。

(三)战火连连,送别不易

唐代中后期战祸连绵,民不聊生,给唐王朝的国力带来了重创。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一夜之间”让唐王朝走向衰落。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都变得生灵涂炭、一片荒凉。杜甫的“三吏三别”就深刻地描绘了民间饱受战乱的疾苦与文人漂泊的孤独。其中“三别”作为特殊时刻的送别,《新婚别》“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无家别》“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垂老别》“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都体现出战乱时别离的悲痛与无奈。这次浩劫给诗人们的心灵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让其以后的人生充满了未知。此前踌躇满志的诗人们逐渐失去了高亢激昂的情怀,有的将精神寄托于山水和田园宁静的生活,有的选择直面动荡的社会和生活的苦难。所以,中晚唐很多送别诗与盛唐时相比气势锐减,不得不说是战乱使他们妻离子散、天各一方,送别时何以坦然相对?

送别诗能典型地表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时代变迁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特定的内蕴,烙印了文化价值观念与民族情感的基本特质。陈寅恪就认为:“通论吾国史料,大抵私家纂述易流于诬妄,而官修之书,其病又在多所讳饰。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所以我们以诗证史的方法,诗史互参可能是历史研究的一条新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借助送别诗这一题材,发现唐代兴衰与送别诗中的“情”与“象”是相符的,由初唐的潸然而别,到盛唐的豪情激励,再到中唐的声泪俱下,最后到晚唐的诀别断魂,我们可以推断唐代不同时期时代变迁、兴衰起伏与送别诗感情内涵和气象格调的嬗变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从本文可以看出盛唐的送别诗之所以带着一种昂扬的气象,或许正是盛唐的经济、文化、社会风气都有十足的“底气”,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送别诗的情感色彩是时代特质的映照。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所谓“文变染乎世情”,一个人的底气是否足,是由这个人所处时代的“底气”所决定的。我们如今的送别大都是笑脸相送,给亲人和朋友留下温馨的祝福,满怀对亲友的激励和劝勉。可想而知,如今处于人人都安居乐业的治世时代的我们,送别诗(语)也如同盛唐一樣有“底气”,这与国家的繁荣昌盛密不可分。

1749500511302

猜你喜欢

时期意象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