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创课”:信息学科的教学进化

2022-03-16胡卫俊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2年2期

【摘 要】面向未来教育,创客文化引领下的创新教育课程和形式成为信息学科教学的努力方向。以创客文化为原点,衍生“创课”理念,在“种种子、跨学科、提素养”三个核心理念的指引下,通过技术的纽带构建出富有创新意蕴的育人框架,在学科教学的自我迭代中,师生在完整的学科生活中实现自我进化。

【关键词】“创课”;信息学科;教学进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2-0052-04

【作者简介】胡卫俊,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枫香路小学(江苏淮安,223001)副校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学科的教与学。

伴随着技术的人性哲学根源,技术开始有了哲学的转向,[1]技术主义式的信息学科教学逐渐无法适应新的育人要求,信息学科课程也已发展到了课程思想建设的阶段。[2]“创课”就是这样一种有助于改变学科的传统课程形态、拓展学科的内容范畴、丰富学科的教学形式,[3]52让学科课程在强调创新素养的同时,更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创课”在项目化、主题情境式的教学环境下,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与结构,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实现学生的生态成长。

一、“创客”思潮下信息学科的学理反思

教育需要创客的精神。近年来,创客教育和创客文化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它所秉承的项目化学习、跨学科融合和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等新型育人形式为教育者们所赞同,与当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高度契合,也是现代教育的应然追求。目前来看,大空间、大投入、高技术、高门槛几乎成了创客教育的代名词,简单的空间建设、匮乏的师资队伍和无法落地的教育思想让创客教育的开展陷入困境。现实教育体制下的各种限制因素也让创客教育很难得到推广,仅仅依靠学校或教师的热情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学科才是本。创客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多学科综合素养,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创客为代表的创新课程和理念只有与基础学科相结合,利用现有学科的师资、场地、资源和课时等方面的优势去落实新的教育理念,才是创新教育普及化开展的根本路径。因此,信息学科教育不仅要关注新的内容,更要挖掘学科背后隐藏的创新创造、规划设计、计算思维、分享与表达等综合素养培养要素,引导学生去统筹规划,进行项目化学习,用计算思维的特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学生终身发展和美好人性的建构角度重新审视学科教学。[4]47因此,基于创新的育人理念和追求,传统的信息学科教学需要重新思考学科的目标、方向和教学策略,要能挖掘出信息学科本身所独具的学科内容和价值,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

二、“创课”:让创客走进课堂

“创课”一词最早源于创客,大致可分为“创新教学行动”“创客教学课堂”“创客课程”三个类别。本文所研究的“创课”指向的是一种能够跨越学科壁垒,从多学科中挖掘、梳理学科育人资源,将情境问题化,以技术为纽带的富有创新意蕴的课堂环境。信息学科的教与学过程将由单纯的技术习得向人的发展转变,学生在完整的学科生活中实现自我进化,逐渐发展为有思想的未来人,其核心内涵如下。

一是种种子,种创新的种子。[3]50信息学科不能局限于技术本身,还要关注课堂生态。教学的设计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用技术去分析与提炼问题,在问题的解决和项目的运行中去思辨、想象和实现,从而让创新的种子不断地萌芽、生长。

二是跨学科。在单学科的基础上,融合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评价形式,引导学生跨越技术本身的局限,领略更为广阔的学习世界。通过“信息技术+”式的课程群,吸纳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基础学科的人文气息,让技术的课堂散发出哲学的意蕴。

三是提素养。以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本,[3]51既能顶着大概念的“天”,又能踏实技术的“地”;既要满足对学科质量的要求,又要扩大学科教学的范畴,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其多元智能发展。

三、基于“创课”的信息学科教学进化

“创课”的目标是确立学科的创新育人意识,丰富教学目标和内容,能够基于学科标准,研究并实践“创课”理念框架下的信息学科教学范式,在一套完整的评价机制下凸显技术对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笔者所在团队针对学科特点,利用平台优势,通过多方协作、共建共享、课题提升等方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建设和项目实施指南。“创课”实践研究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的自我迭代和进化过程。

(一)厘清学科特点,改变课堂生态

信息学科的名称从“计算机课”到“信息技术”再到“信息科技”,学科的定位渐渐地从技术向人性的角度延伸。面向未来的学科课程,需要更加注重人性的考量。[4]48“创课”的落地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课堂的生态。

2020年,因为防疫需要,时常不能在计算机教室上课,我们便基于“创课”的理念,设计了“不插电的信息技术课”系列课程,将信息课从机房搬进了普通教室。如“算法:排序”一课,在导入阶段,教师利用“从一盒粉笔中找出最长的”和“从教室中找出最高的两位同学”这两个判断性话题,引出了问题的焦点:在大数据环境中,如何科学而准确地找到数据?进而凸显算法的重要性。虽然没有计算机辅助教学,但这样的课堂可以帮助學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技术本质,在掌握技术的过程中发展个体的计算思维。

(二)深化“创课”实践,拓宽课程内容

基于“创课”的理念,团队教师们通过教材重组、框架式课堂、项目化学习、鱼骨式设计等方法,将学科思想中的技术思想、技术方法、技术价值以整体的形式映射进课堂,在真实、完整的学科生活中,凸显学科的育人优势。

此外,学校的教师团队共同拓宽了信息学科的教学范畴,延伸了学科课程标准,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各类创新课程全面引进课堂,通过对教材的重组,以“创课”的形式组成了基于信息学科的“信息技术+”式课程群组合,并采用两节课连上或统筹课时的方式进行授课。通过大单元化的方式统整基础模块学习的时间跨度,将创新课程引入常态化课堂,惠及全体学生。如今,学校五年级已经全面普及机器人、物联网、互动编程、人工智能等创新性课程,学科目标也已转向培养学生的创客精神和提升学生的跨学科STEM综合素养,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和丰富的动手实践课程中提升信息素养,发展计算思维。

(三)提炼教学范式,助推“创课”实施

伴随着新课标的问世,“创课”理念也开始向核心素养培育转变。在“创课”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根据项目或问题用发散的眼光和思维去思考和判断,用探究与合作的方式综合运用技术,采用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向着目标努力。

结合创客文化的学理框架,我们研制了“创课”的一般性教学范式,以大概念为前提,通过鱼骨式的流程结构建构起课堂框架,以“鱼头”作为课堂最终的生成点,以“鱼尾”为原点确定教学方向,以“鱼脊椎”为核心素养的贯穿通道,以“鱼刺”为教与学的路径。[5]109从情境问题化、追求理解的证据评价、跨学科的文化融合、打动人的技术手段等几个方面进行一般性的教学设计(见下页图1)。以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的Scratch程序设计课“青蛙过河”为例,“鱼头”部分的生成目标是学生能够利用坐标和相应控件,类似于金山打字通软件中的一款打字游戏——激流勇进。为实现这个目标,“鱼尾”部分确立了项目化的学习方式,“鱼刺”部分则通过联系地球的经纬度引出教学重点“坐标”,在分层任务的实现中形成问题解决的结构化策略,而整节课的鱼脊椎部分则包含单项的素养养成和许多综合素养的成分。[5]11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步骤化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整合需求,但计算思维和综合素养则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四)延伸评价体系,完善育人目标

“创课”理念下的信息课是技术与教育共同参与的课堂,需要引导学生在发现技术、理解技术、应用技术、延伸技术的过程中理解技术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并能够基于这样的理解过程积淀起对自我思想构建的普遍方法,也需要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去不断地提升教学育人效果。

围绕2017版普通高中学科课标和即将出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课程标准,学校“创课”团队从理念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以及评价方式四个方面重新评估了现有学科教学的特点和不足,将学科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在具体的“创课”实践中,我们采用逆向设计的方式,以评价为导向,偏重学习过程中的规划设计、思维逻辑、体验尝试、交流合作、分享表达、协同创新等维度的过程性和多角色间的评价内容,以形成发现式、全方位、个性化的评价。这一系列的自我评价过程是“创课”课堂的重要学业评估准则,有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和成长。团队还设计了“创课课堂观察量表”,从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学习状态、教师引导、效果呈现、开放程度等方面以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观察和分析“创课”课堂的实效,继而不断地完善教与学的方式。

(五)拓宽“创课”范畴,延向基础学科

基于“创课”的育人理念和追求,传统的基础学科也同样需要重新思考学科的目标、方向和教学策略,挖掘学科本身所独具的内容和价值,从而革新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创课”的理念不单单指向创客,也不是简单的教学想法,而是利用有技术参与的课堂去改变传统的育人方式和方法,提升学生面向未来人工智能社会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

学校的“创课”理论和实践经验已经逐步向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延伸。采用“四维空间发散法”,從信息文化、非文本资源、生活、文本改造四个维度及各维度间的四个方向打破学科间的文化壁垒,[6]挖掘多学科间的创新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基础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团队将传感、编程、通信等技术与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进行融合,将数学问题用程序实现,将美术与3D打印相结合,将电子技术应用于乐谱创编……这使得我们摆脱了时间、空间、师资和学科的限制,实现了跨学科教育校本化,使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内容,更是用来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工具。教师也依靠机器人、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特色,从技术型、服务型的角色成长为有特色、专家型、引领教学改革发展的教师典范。

【参考文献】

[1]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朱彩兰,李艺.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树的结构及思维品质讨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5):76-81.

[3]胡卫俊.创课让创客教育走进课堂——基于学科的小学创客实践与探索[J].基础教育参考,2018(6).

[4]胡卫俊.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哲学思想观[J].教学与管理,2020(32).

[5]胡卫俊.鱼骨设计:撑起丰盈的信息技术课堂——多类型信息技术课设计的新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9).

[6]陆平.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信息技术+人文”课程研究[J].江苏教育,2021(19):18-21.

382350190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