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及控制
2022-03-15薛寅
1 建筑工程造价概述
从投资者的角度分析,建筑工程造价是指建设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1]。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拟投资项目经济指标经测算符合预期收益要求后,投资者要对拟投资项目进行计划、实施、分析、采取纠偏措施等一系列投资管理活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项目建成后预期收益目标的实现,同时,对投资项目各阶段经济指标的分析总结,亦能够为建筑企业建立概预算经济指标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为建筑企业后续战略目标的制定提供支持,为具体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1.1 造价管理思想的建立
1.1.1 全过程管理
建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思想,明确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手段,对项目开发建设全过程进行造价管控,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概算,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施工图预算,招投标阶段的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及签约合同价,到合同履行过程当中的变更索赔,以及竣工验收后的结算和决算等环节。上一环节对下环节造价进行制约,确保下环节造价执行不突破上一环节指标,做到环环相扣,环环制约,唯有如此,方能做到最终造价目标的控制和实现。
1.1.2 全员参与
树立全员参与造价控制的思想,针对造价管理各环节任务,对各部门的造价管控职责进行划分,并对造价目标进行分解,明确各部门的造价控制目标,提出造价控制奖惩计划,做到造价控制全员参与。
1.1.3 全要素管理
建立全要素造价控制的思想,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安全、施工管理、设计(技术)管理、合同管理等各个要素均对造价管控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造价动态管控中需对以上各要素进行分析,找出管控薄弱环节,提出纠正措施,实现造价目标的实现。
1.1.4 动态管控
建筑工程建设周期长,不可预见因素多,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环境、资源、施工方法等条件的变化或者各变化的组合,因此务必建立动态管控思想,以总目标为根本,调整各阶段投资计划,并基于拟定的投资计划,设定各阶段相应关键指标预警值,当触及预警值,需在后续阶段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偏,控制总偏差量为根本,避免偏差累积,造成实际投资超概算的不良后果。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中,随着工程不断进行,项目造价管控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且各环节工作对其它工作的造价互为影响[2],例如,设计变更影响现场施工、现场施工条件和质量影响施工进度等,最终影响了工程造价目标的实现[3]。因此,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以进度计划为主线,以合同造价为依据,定期对过程发生的合同费用和其它支出执进行“赢得值分析”,对造价目标计划值与实际发生情况进行比对,找出偏差、制定纠正措施,对造价目标行动态管控。
1.2 造价管理的特性
(1)造价的大额性。通常情况下,在一项工程中,投资会起到很大的效用,工程造价基本上都要涉及很大的资金问题,基本都是数百万、千万,甚至是上亿的项目资金。
(2)造价的个别性和差异性。每个工程都有其特有的使用功能、规模和设计,且每项工程的建设地点、建设周期、资源环境等因素都各有不同,因此相似工程的造价控制指标数据可供借鉴,但不可完全复刻,因此工程造价是具有个别性和差异性的。想要实现工程造价有效管控,就要对不同工程项目个体差异进行考虑,并通过开展针对性造价管理,以取得理想工程造价效果。
(3)计价层次性。整个工程项目的层次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程造价的层次性,多个分部分项工程构成单位工程,多个单位工程进而构成单项工程,一个或多个单项工程又构成建设项目。由此工程造价被分为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建设项目的总造价、第二层是单项工程造价、第三层是单位工程造价。其实按照每个项目的专业分工会被分的更加细[4]。
(4)分项组合性。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包含了多个分项工程,分项工程是构成建筑项目的单元,呈现出总分关系,开展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就要对各分项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并在做好造价预算管理以后,将之汇聚成一个有机整体,为整个项目工程造价核算提供有力支持。
(5)动态变化性。建筑工程建设周期长,不可预见因素多,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环境、资源、施工方法等条件的变化或者各变化的组合。例如工程中的设计变更、人力资源变化、材料设备资源变化、机械资源变化甚至是不可抗力等不确定因素的发生。除了以上因素之外,还有融资成本变动等一些资金成本的动态因素,工程造价在整个工程中都是动态的,直至工程竣工之时,工程造价才最终确定[3]。
2 建筑工程造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不重视施工前期的造价控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工程设计、招投标工作对工程造价有很大的影响。可行性研究阶段,建设单位往往疏忽这一时期的造价控制,导致工程造价脱离实际,项目可研阶段,必须充分考虑到项目建设周期,资金成本,建设周期价格上涨等因素,才能够使得项目评估报告做出符合项目实际的判断。设计阶段,存在设计和施工脱节,施工实际情况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导致设计变更时有发生,因此造成工期和费用的增加,若发生在关键线路上,则会造成建设方实质性工期损失,进而带来次生经济损失。招投标阶段,招标控制价是控制造价的重要防线,而工程量清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由建设单位负责,因此要在编制环节,严格按照经审核批准的设计文件进行编制,并充分考虑工程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好合理预估和分配,对建设周期长,环境复杂的工程,可通过暂列金额合理控制总工程造价。
2.2 未建立全面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目前的实际施工阶段,建设单位尚缺乏完善的、系统的造价管理体系,对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实时监管。商务、工程、质量、技术等部门的造价管控职责尚需完善和细化,增加可操作性,基于总的造价管理目标,增加各部门协同合作管控的力度。由于实际项目管理当中,各部门往往未建立健全联动机制,易导致现有的造价管理体系缺乏可操作性和协同性,存在各部门管控脱节现象。
2.3 随意更改造价策划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随意更改造价策划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探索和分析项目的有限投资和可行性,在建设周期的每个阶段将工程造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高效、科学地进行详细、具体的准备工作。在工程造价中,要认真监控所有建设过程[4]。但是在实际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方施工前准备阶段,诸如可研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以及合同签订阶段,并未做到全盘梳理,环环严格把控,导致实际施工阶段,产生大量设计变更,导致索赔等事件的发生,在调整和规划中,产生的实际损失没有控制在一定的额度内,使得造价策划被动调整,占位在建设方角度,对项目的造价控制是极其不利的[5]。
2.4 造价经费超出预算支出
建设过程中投资资金超预算支出。主导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项目预算体系不准确,造价管理人员未能联系项目实际情况;其二,建筑工程建设周期长,不可预见因素多,使得实际支出无法按照原有的项目预算计划进行建设,最终导致造价支出严重超过预算支出。据相关统计,我国建筑工程实际投资和前期预算总价均高于13%[5]。
2.5 缺少造价资料分享的平台
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中,缺少对造价资料共享的平台[5]。目前,我国依然尚未形成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工程造价方面技术资料归集管理办法,因此,不同建设项目难以科学类比,借鉴已有工程项目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判断的可靠度较低,对造价的判断依旧过度依赖造价人员本身专业性和经验,而造价人员的专业度可控性差,良莠不齐,导致项目各阶段的造价指标订立的准确度难以保证。
3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策略
3.1 建立系统造价管理体系
工程造价需在严谨地管理和监督体系下开展,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到项目招标及施工的全过程都要严格按照工作程序进行。系统的造价管理体系应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公司级的造价管理体系,强调纲领性和决策性,第二层次是项目级的造价管理体系,强调全阶段性和可操作性,是对具体项目造价管控的实施模板。项目级的造价管理体系应重点关注该项目的建设周期、资源环境等因素,对项目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对建设工程造价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3.2 项目决策阶段
决策阶段主要涵盖项目策划和项目经济分析两方面工作。工程项目策划的核心内容聚焦于多方案的设定,以及多方案的比选,为最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案比选需体现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比较,需进行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评价。
3.3 工程设计阶段
在建筑工程实施中,如采用工程总承包(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EPC)管理模式,总承包方会在施工前期积极为客户提供规划方案、可行性研究、融资框架方案、初步设计方案,并会根据具体项目建设的特点,采用科学先进且适宜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材料设备等,充分体现企业的先进性、竞争力和专业度。具体设计实施如下。
(1)推行设计招标。推行竞争机制,筛选出能够提供高水准,精优化,重细节,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施工设计,并充分衡量功能和成本的关系,合理控制造价,选取价值最优的设计方案,从而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2)实施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将总投资额分解至各个专业,设计人员以满足使用功能为设计的立足点,以投资限额为红线,力求设计方案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契合,通过不断优化设计方案,达到强功能、降造价的目的。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控设计变更,确保投资限额不被突破[5]。
3.4 工程招投标阶段
在建设工程的招投标阶段,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经审批的设计文件编制招标控制价,核心在于保证工程量清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严格按照施工图计算工程量,确保量的准确性,关注项目特征描述这一要素,特征表述详尽无争议,避免造成由于表述不清,导致投标人理解不一致,各投标单位依据自己理解报价而产生较大偏差,进而使得在合同履约过程中出现责任不清,损失和风险分担不明事故的发生,进而造成工期的延误和费用的损失,不利于建设单位控制造价,也不利于施工单位控制成本。
站位在建设单位角度,通过项目决策阶段的科学决策、工程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和优化设计,以及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量准确计算及招标控制价合理组价,建设单位合同签订前的投资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利于造价控制目标的实现,为下一阶段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招投标过程,经过市场竞争机制,选取最优中标候选人,要实现造价、质量、进度、安全等核心目标,在编制招标文件,设定投标资格时,重视对施工企业资质信誉的考核,避免恶意低价中标,后期索赔频发的现象,造成建设单位投资控制处于被动状态。确定中标人后,合同双方要仔细斟酌相关合同条款,尤其关注诸如合同价款支付、人工材料设备价格调整、不可抗力和恶劣气候条件的约定以及风险分担约定等易发生争议的条款,要确保权利义务分配合理均衡,责任分工明确,风险分担合理。
占位在施工单位,投标阶段在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基础之上,要尽量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突出在组织、资源、技术、措施项目等方面的优势。技术和商务双轮驱动,有机结合,在实际投标工作中,仍然存在技术和报价脱节,造价人员未充分考虑到具体施工组织设计,使得报价和实际施工技术方案的需要有所偏颇,使得施工单位在中标后由于成本预估不足,造成利润的损失。施工单位利润的损失或者预估不足易导致次生索赔事件的发生,不利于合同双方造价和成本控制。
3.5 工程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具体建筑商品的生产过程,是造价控制管理的重要阶段,是保证前期项目造价管理成果得以延续的关键环节。该阶段周期长,环节众多,不可预见因素时有发生,且各环节作业对资源、技术、措施等要求也不尽相同[6],该阶段较大偏差势必会对工程造价目标控制带来困难,因此加强该阶段工程造价管控不容忽视。
项目启动前,需制定合理可行的预算计划,项目建设过程,亦是预算具体实施过程,该过程要实时监督跟踪,出现偏差及时统筹偏差情况,分析偏差原因,采取行而有效的纠偏措施,进而保证计划进度内造价与相应阶段的投资计划相匹配。在建筑工程施工的造价控制中,要严格控制价格调整的内容,按照合同文件的约定条款详细审查,做好工程量和价格的核对,检查其合理性,减少造价的增加。实践中重视图纸会审,尽量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或者优化施工方案等方法解决设计和施工冲突情况,减少不必要的设计变更,将预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7]。此外,针对设计变更导致的工程量的变化及材料人工等价格变化幅度超过合同约定幅度导致的价格调整,要深入市场调查,对材料设备价格等市场动态进行密切关注,形成双方认可的合理结算单价。
3.6 竣工结算阶段
工程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收口环节。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应建立在对施工合同进行全面审查的基础之上,参照合同条款判断施工内容是否达到合同目标[8]。严格核对工程量、设计变更、工程签证、工程索赔等过程资料和竣工结算资料,不漏不重,做好竣工结算工作,按合同约定扣留质保金。针对不符合合同约定和实际情况的资料,及时修正处理,涉及取费内容,加强程序检查,避免重复计费情况的发生。
3.7 造价管理工作评价
完成相关竣工审查工作以后,审计部门、财务部门、商务部门、技术部门等部门重点结合竣工结算资料和过程支持资料进行复审,并按照最终结算资料对工程造价控制进行系统分析,对造价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考核评价应具体化,落实到全过程的具体阶段,针对重大偏差项目要做全因素分析,形成经验反馈,为后期进一步强化工程造价管控提供有力支持。
4 结 语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建设周期较长,资金投入大,建设参与方较多,计价复杂和系统性强、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管理控制的过程是从投资决策到竣工结算的全过程,各个环节紧密相关,前一阶段的严格把控和指标实现是后续阶段实现目标的必要前提。当投资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后,才能实现其投资效益目标,因此只有控制建筑工程全过程的造价,才能实现预期经济目标的达成。在建筑工程项目具体实施中,从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来看,不仅有利于防止限额投资的突破,而且有利于施工进度管控,加强费用筹集和支付管理。因此,有必要建立建筑工程全面造价管理体系,进而加快国民经济的科学和良性发展,助力国家建筑产业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