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及对策
2022-03-15肖津
肖 津
(山西省临汾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山西 临汾 041000)
引言
近30 年来,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规模的持续增长,大气污染现象变得尤为明显,影响日益严重。使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严重的大气污染一方面会威胁人们群众身体健康,增加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和患病风险,另一方面腐蚀建筑材料,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粮食减少,森林衰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已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将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战略部署,采取了多项措施防治大气污染,“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已成为社会基本共识。本文将针对大气污染类型、成因、来源、危害、防治措施与对策进行论述。
1 大气污染的类型
1.1 基于化学性质划分
1.1.1 还原型大气污染
还原型大气污染也被人们称为煤烟型污染,其与煤炭及石油燃料燃烧后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颗粒物等多种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的聚集,可降低能见度,引发各类大气污染。
1.1.2 氧化型大气污染
石油燃料燃烧、汽车尾气排放是引发氧化型大气污染的关键原因,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与一氧化碳等多种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显著,在阳光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三氧化碳或含有醛的物质,易产生雾霾,刺激人们的眼睛和呼吸道,伦敦雾霾事件便与此有关。
1.2 基于燃料性质划分
1.2.1 石油型大气污染
石油型大气污染主要是由石油燃烧后排放的污染物所引发的污染问题。
1.2.2 煤炭型大气污染
近年来,工业规模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加之我国北方冬季取暖主要采用燃煤取暖或植物燃烧等方式,煤炭和植物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烟粉尘。多种污染物产生化学反应后还会产生二次污染。
1.2.3 混合型大气污染
混合型大气污染是指以石油和煤炭为主要燃料,燃料燃烧后,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排入大气,最终混合,进而产生化学反应,该反应形成的有害物质均会产生大气环境污染,对人、自然界和社会造成危害[1]。
2 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可产生多方面危害。从大气污染对人体、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作简要分析与阐述。
2.1 对人体的危害
大气污染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轻度的污染可能使人体产生不适感,重度污染可能引发急性中毒反应。如常见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会对人体的呼吸道和皮肤产生较大刺激,进而引发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肺部感染,人类长期处于高污染环境中,可增加患癌的风险。
2.2 对动植物的危害
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会抑制动植物的健康生长,如大气污染产生的酸雨,会对动植物产生破坏,严重的会导致水中的鱼类、自然界中的植物大范围死亡及消亡。同时,酸雨也会加剧土壤酸化,破坏土壤中的微生态结构,降低土壤肥力。
2.3 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中,硫化物与大气中的水有机结合,最终形成酸雨。酸雨降到地面后还会导致土壤酸化,进而引发水污染。如酸雨流入天然水系中,则会破坏天然水系环境,抑制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动植物为适应环境而产生变异现象。若人体食用了受到污染的动植物,则会损害人类的身体健康。所以,大气污染也对生态链产生了较大危害,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3 大气污染现状分析
首先,随着工业企业规模、体量的不断扩大,排放量与日俱增,工业企业排放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2]。
其次,机动车道路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尾气排放,建筑施工工地扬尘,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排放,农村散煤燃烧、秸秆焚烧,城市餐饮、居民油烟污染,露天施工喷涂作业,农业机械的耕作、收割过程中的排放、二次扬尘,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以及油品储运等涉VOCs 排放均构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再次,受大气环流、通道传输和区域地理位置、低高空空气对流(逆温效应),静态稳定天气等作用影响,造成局部地区大气污染物聚集,污染加剧。
4 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措施及对策
结合以上大气污染现状,分析污染成因,提出科学管控措施,是解决当前面临的大气污染的当务之急。要想实现大气环境治理的整体效果,落实减污降碳,就要多措并举,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落实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理工作中,各地需结合不同的污染类型采用不同的污染治理方式,探寻大气污染源头,加强污染源的治理与控制,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并抓住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三个环节,遏制“两高”项目,有序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加快实施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深入开展重点行业、柴油货车、燃煤锅炉、工业炉窑、VOCs、秸秆焚烧、扬尘综合治理,同时强化区域联防联控。
4.1 加强大气环境监测
调查分析显示,引发大气污染的有害物质种类较多,且不同地区的大气污染类型与种类差异较为明显。因此,以较短的时间准确地识别污染物质的类型,就需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确定污染源种类,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精准控制与治理污染源[3]。
通常,大气中的常见污染物主要有总悬浮颗粒物TSP(PM10、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CO、O3,也是目前空气质量考核的主要指标。只有通过监测手段,才能实现定向施策,控制大气污染,逐步构建良好的生存环境。
4.2 实施大气污染区域协同综合治理
加强区域协同治理工作一方面能够为重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也可加强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同时还能科学合理制定污染物总量排放标准。若区域内的空气质量出现不同程度污染或指标超出排放总量,则可立即在区域内实施不同程度的管控措施。如采取应急减排、停工停产等措施,及时缓解空气污染压力,确保空气污染可控。
4.3 实施重点行业工业企业的精细化管控
随着工业企业规模、体量的不断扩大,工业企业固定源排放的有效管控,势在必行。推进工业企业无组织源排放的有效管控,必须实施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措施。例如:原料堆场的密闭、原料运输过程的管控,辅之以在线监管、门禁系统、微型空气站等,实施人防加技防的科技手段,多管齐下,使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例如:厂区各类移动、非移动机械的清洁化改造,提高燃油车电动化替代率。探索建立企业内用车大户监管制度,形成部门联动执法,区域分级管理、企业主体责任的监管制度,确保“抓住一头、管住一片”。通过加强用车大户帮扶指导、严格核查用车大户申报车辆信息,做到车辆信息完整、使用合格燃料尿素、柴油车达标上路行驶、定期开展抽检、对不达标的依法实施处罚。倒逼用车大户不断提高环境意识和守法意识。同时定期实施厂区生产设备、运输车辆的大清洗,减少二次扬尘产生[4]。
4.4 加强大宗货物道路运输结构调整
国务院已发布《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明确到2025 年,多式联运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大宗货物及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的发展格局。
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尤其是货运车辆排放占比较大。据统计,2020 年公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占比分别为73.7%、41.1%,公路运输仍是主要运输方式。货运车辆碳排放占综合交通碳排放量的60%,NOx排放量占汽车排放量的84.3%。我国交通运输还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未来交通运输需求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呈现增长态势。就需要系统谋划交通运输领域深度减排。铁路运输单位货物周转能耗强度是公路的1/7,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公路的1/13,水运单位能耗强度比铁路更低,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积极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实现“公转铁”“公转水”,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更是减少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
4.5 加强VOCs 协同治理
研究表明,VOCs 是现阶段重点区域臭氧生成的主控因子,相对于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控制,VOCs 管理基础薄弱,已成为大气环境管理短板。作者建议,应进一步VOCs 推进协同治理,巩固治理成效。一是强化部门协同治理,齐抓共管,源头治理;二是强化区域协同治理,臭氧污染是一个区域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区域间联防联治;三是强化VOCs减排与降碳协同治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统筹推进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减排,研究VOCs 减排降碳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并推进应用。
4.6 优化出行结构、构建低碳出行方式
实践证明,交通方式与污染物的排放关系极大。可以通过发展干线连接的组团式卫星城、加速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大容量快速交通系统、继续加快道路建设和优化结构、加快客运枢纽建设和完善立体交通换乘系统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等多种方法,适度控制发展私人汽车,逐步淘汰燃油助动车和摩托车来优化交通出行结构,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发展清洁燃料生产技术,提高油料品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物的生成。改进汽车的发动机结构及燃油方式,提高新车的排放标准。加强用车时的排放控制和管理,鼓励车主采取合理的驾驶方式,减少大油门行为。从政策和法规等方面大力提倡和推广使用清洁燃料[5]。
4.7 强化农村大气环境质量管控
农村大气污染控制和治理也同样重要,尤其是露天秸秆焚烧和人们正常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大气污染。据了解,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指数瞬间达到高峰值,对空气质量影响严重。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陶澍曾在会议中表示,近年来,尤其在农村地区,做饭、取暖产生的PM2.5排放量占总排放的1/3。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地区仍在大量使用原始生物质燃料或者燃煤来做饭和取暖,尤其是西北、西南、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农村。在“2+26 清洁取暖计划”实施之前,华北地区农村PM2.5质量浓度大概在200 μg/m3左右。针对这一情况,各地应结合实际,大力改善和升级农村地区的家庭能源结构,改用清洁能源,少烧秸秆和煤。农村不仅要通过“煤改气”“煤改电”“太阳能”等方式推进清洁取暖,也应该利用这些清洁能源推动清洁做饭。由于农户在这一方面上缺乏相关知识和信息以及农村居民收入较低的实际情况,治理时政府除在政策引导之外,还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在改造过程中,还应避免“一刀切”现象发生,将好事办实,防止出现农村地区贫困户因此返贫或致贫。
4.8 加强扬尘污染综合管控
强化扬尘污染综合管控,鼓励各地细化降尘量管控,实施“以克论净”,逐月实施区域降尘量监测排名。加强施工工地扬尘精细化管控,城市建筑工地严格执行“六个百分百”;强化道路扬尘整治,推进吸尘式机械化湿式清扫作业,加强城市外环路、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等重要路段冲洗保洁力度;实施长期未开发区域绿化、硬化、覆盖等措施;实施通村、通田间地头道路的硬化、绿化、美化、净化等民生工程,同时完善维护保养,减少农村道路扬尘;实施散装物料堆场洒水抑尘以及运输环节的密闭,减少运输过程的抛洒。
5 结语
1)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煤炭消费第一大国,工业门类齐全,且随着工业体量的不断增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增快,大气污染物特征和能源结构高度吻合,所以控制大气污染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化进程造成的大量人口聚集在东中部、沿海城市,大气污染物高度聚集,大气传输通道造成区域污染尤为明显,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尤为必要,建议加强跨省市区域协同治。
3)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各异,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因此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有序,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治理措施,不能盲目攀比。
4)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由来已久,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差距较大,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从国家宏观层面布局产业结构,完成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总之,大气环境质量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关,现阶段大气环境治理虽然取得阶段性成绩,但环境现状仍不容乐观,局地仍不时出现重度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的问题。我们必须统筹谋划做好大气环境治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在大气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充分结合我国的现有国情,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有效改善大气环境,从而构建绿色发展的新格局,达成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