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大学专家学者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

2022-03-15董志勇,崔建华,孙蚌珠

经济研究参考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二十大现代化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只有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才能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下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家学者座谈会的笔谈摘编。

董志勇(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科学》主编,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在民生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在脱贫方面,我国已经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教育方面,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连续8年占GDP的4%以上,教育基础条件和教育机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在医疗方面,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了95%,人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和国家积极应对、勇于担当,成为全球抗疫的一面旗帜。在就业方面,为企业“减负”是发挥其保就业主力军作用的关键,截至2022年9月20日,今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4万亿元,保护了市场主体吸纳就业的力量。在养老方面,我国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12年的7.9亿人增加到2022年6月的10.4亿人,增幅高达31.65%。

这些民生建设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始终心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民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不断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一件件急难愁盼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增进民生福祉,在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当前,民生领域的不平衡问题突出,主要体现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民生保障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新形势下不断缩小区域民生差距和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和难点。

缩小区域民生差距的关键在于有效的财政制度安排,尤其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问题。财政转移支付有其必要性,但也使得中西部地区的民生财政具有外部依赖性,东部地区也面临一定的财政压力,推动中西部地区民生改善要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分配模式,加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利用效率。中长期要结合各地比较优势,大力推进西部产业发展,尤其数字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激发地区内生活力,从“输血”转向“造血”,不断提高区域民生财政自给保障能力。

同时,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仍是未来民生工作重点。当前,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仍与城市存在较大差异,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资源倾斜力度。一是要将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增加政策支持精准度;二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关注农民工等群体的权益,有效解决其在基本保险、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改善不平等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因而要充分意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是一个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推进。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明确提出了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并指出了下一阶段的目标: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要切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做好收入分配制度设计、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优化数字技术赋能路径和数字治理等方面重点着力。首先,要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形成高收入群体帮扶低收入群体的长效机制。其次,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尤其加大对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倾斜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要重视数字技术对民生的改善作用,不断提高居民的数字素养,不断弥合数字鸿沟,培育一批具有普惠性质的“互联网+”企业,以数字技术来增强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此外,在数字治理方面,要加大在政务方面的科技投入,借助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精准掌握民生动态,及时满足人民需求,进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崔建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气势恢宏、力量磅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

报告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之一是“全面”,超过70次。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等。“全面”一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伟大事业的高度、深度、广度,体现了党的崇高使命与担当。

报告中有很多新思想、新理论、新论断、新提法,是党的思想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例如,“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在谈到党的使命任务时,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本质要求与战略安排。

报告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既“承前”又“启后”,既“继往”又“开来”。例如,报告里提出全党同志要做到“三个务必”: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其中第二个务必,就继承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深刻内涵。

孙蚌珠(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是我国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报告可以说是21世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

报告从总体上有很多“新”的提法。例如,报告一开始提到的“三个务必”、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为独立部分,等等,这些都立足于“两个大局”,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时代感、现实性和前瞻性。

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者,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学习领会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一是学习、研究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把握“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的。二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我们提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我们要增强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三是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经济的现代化不可能有全面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者,要增强问题意识,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如共同富裕问题、初级产品供给问题、资本特性和运行规律问题、经济风险问题、双碳问题等,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构建中国自己的经济学话语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和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学理。

陈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委员,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新时代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胜利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在理论和现实指导上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

作为党员,可以用自信、团结、现代化、奋斗四个词来概括对报告的感受。第一,“自信”有底气。报告全文充满自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第二,中国自己的路,我们一起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大统战,大联合,坚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第三,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从五个方面归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从九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并作出了两步走战略安排和十二个方面统筹部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四,面对开新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奋斗是必由之路。伟大成就是奋斗出来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光荣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作为学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守正创新,回应党中央要求,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服务国家战略。报告中专门提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工作者迎来教育现代化的新机遇。同时,报告专门提到青年强则国家强,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这让我们感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指导下,结合新发展要求和人口学科建设工作需求,有必要长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工作,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守正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人口知识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人口、人才、人民、人权和人类五方面内容交叉集成的综合创新研究。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多是我国基本国情,推动实现人口长期均衡,使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主力和发展助力。第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实现从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本大国和人才强国。第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发展中增加民生福祉,从人口生命周期和全方位发展造福人民。第四,全面发展人权事业。建立人口发展新格局,推进公平正义,创新社会治理。第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全球人口韧性,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和全球人口老龄化,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王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份开启新时代伟大新征程的纲领性文献,其涵盖的内容全面、丰富而深刻。

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都不能脱离实践。在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系统阐释。长期以来,西方垄断了对于“现代化”的定义权和阐释权。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已在逐渐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也是我们对于现代化理论的重大贡献。回顾历史,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探索现代化、推进现代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并且在这些实践中产生了丰富的数据、案例和智慧。如何把这些数据、案例、智慧从理论上进行归纳、总结、抽象和升华,从而形成我们自主的理论创新,这是新时代赋予学者的重要任务。

邱海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梓材”讲席教授)认为,习近平同志所作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五年以来和新时代十年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十六个方面伟大成就,并概括为三件大事;报告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阐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经济建设、科技教育、人民民主、法治、文化、民生、绿色发展、国家安全、国防军队建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与发展、党的建设和自我革命等十二个方面的战略部署;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性和五个方面特征,提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方面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报告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重要的五个方面规律性认识,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是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也是一部光辉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报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和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发展和最新成果。作为理论工作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深入学习和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及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平新乔(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梓材”讲席教授)认为,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总结了党在新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并进一步指明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十二项重大方针。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过去40多年里尤其是在新时代取得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成就,关键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就在于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伟大发展与贡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收入分配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再加上党在新时期实行的“自我革命”——廉政反腐,使党既避免了效率低下、经济停滞的发展局面,也避免了腐败对经济社会发展、党的执政能力所造成的颠覆性的侵蚀性后果,使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直保持勃勃生机,创造了40多年来长期经济增长的奇迹。习近平同志在报告里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基本制度,这对今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提供了制度性保证。

中国共产党下一阶段的宏伟目标是,从2020年起分两步,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标准来实施,这是更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设。必须继续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发挥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数据和知识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的作用,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产权,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实现生产方式创新、市场的创新、生产产品的创新、生产手段的创新、沟通与协调方式的创新以及制度创新,进一步造福于人民。

在建设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中,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同时,还要按照世界市场体系发展和建设的一般规律,让市场体系按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而变化,走向更高阶段。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在国内市场体系上,要让现代化市场体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结合,实现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农业强国。在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指引下,解决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等一系列与发展升级相关的动态平衡问题。第二,在对外和国际市场体系上,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这就是说,要重视规制改革,规制改革是市场体系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参与国际贸易的规制改革的实践,会反过来促进国内贸易市场体系里的规制改革,改善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方式和干预效果。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任务。

张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经济学系主任,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它将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党的二十大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与时代使命展开,并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国家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从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到确立“四个现代化”目标,再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从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到“富强民主文明”的战略目标,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战略目标,再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内涵的理解日益深化、广博。

从“两步走”百年图强宏伟蓝图,到“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到“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再到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日臻具体、完善,这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更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秀品质。

如今我国已经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这持续明确了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极大程度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勇向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王跃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教授)认为,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当前,这一论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未来也影响深远。它澄清了近期社会上流传的各种观点、思潮和争议,如是不是还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是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如何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一论述为今后五年、到2035年乃至本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必将极大地提振全党和全国人民干事业的精神。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再一次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的成熟和智慧。这就是,党的方针政策一旦确定就不会轻易动摇,保持初心、保持定力,不为国内外时局变动和各种风云变化所左右;同时以党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使命担当为基础,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和完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勇立时代潮头。

章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委员,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教授)认为,新时代呼唤新思想、催生新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归纳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整个报告贯穿了党对国家事业未来发展提出的更高、更远、更具前瞻性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报告的基本要求:求稳。求稳是指对基本方略和发展理念的坚持和守正。二是报告的总体思路:求远。求远是指报告提出的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三是报告的重要理念:求好。求好是指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追求。四是报告的核心要义:求是。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和探索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五是报告的价值取向:求根。根就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六是报告的实践路径:求同。求同是指凝集全党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向心力,画出最大最美最好的同心圆。

求稳求远是为了使我们脚步更加稳健有力,求好求是是为了使我们的思想不断绽放光芒,求根求同是为了使我们的未来更加繁荣昌盛。特别是在报告的最后,对当代中国青年——这个面向未来的特殊奋斗群体提出的要求和期望,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无限光明未来和无比广阔前景。

于小东(《经济科学》常务副主编,编审)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对过去五年、新时代十年所取得的成就进行高度总结的同时,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战略,确立了党和国家未来的长期发展道路和目标。

如今,我们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经济科学》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关注会议报告中提出的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问题,促进中国经济学研究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决策服务。

在选稿方面,《经济科学》要坚持以下导向。一是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重点,以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推动学科发展,助力“三大体系”建设。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迫切需要阐释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自主理论创新,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三是在时代前沿和国际视野中讲好中国故事,与优秀学者一道共同推动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四是继续支持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学科和田野调查等基础性研究,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杜丽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系主任,教授)认为,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时指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并在第十部分专门论述了如何通过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举措。

从习近平同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精辟论述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和体会到,处于新时代的中国,新的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对于持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意义深远,绿色发展对于推动中国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始终坚持、牢固树立并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具体来讲,应做到以下“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过去那种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构建一种新的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既不能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又要改变“大生产、大消耗、大排放”的生产消费模式,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走绿色发展之路。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绿色发展是一种更加积极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摒弃传统的发展观。我们既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又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使人类得到发展,又要使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进而实现自然界不断演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两山”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党的十九大把“两山”理念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以“两山”理念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做法”、“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借鉴。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推进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切实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

周建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教授)认为,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既是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要两手抓,一方面是不断做大“蛋糕”,发展生产;另一方面是分好“蛋糕”。生产力发展是消除贫富分化的重要手段,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发挥国家政策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分配制度,不能仅靠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主要发挥再分配的作用,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财政手段、金融手段等调节收入差距。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自发的慈善力量。用好社会慈善力量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的经验,推动新时代社会慈善事业持续发展。

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教授)认为,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之所以能取得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我国能够在党中央的统筹布局和坚强领导下,最大限度、最大规模地动员全国各种要素,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奠定了体制基础。全国累计共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投入了这场脱贫攻坚战,这种大规模要素动员的体制及其能力是任何国家都很难复制的。

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战略指引下,我国的产业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网络扶贫有序推进,乡村的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协调联动,从而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进一步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任重道远,农业农村工作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我们应再接再厉,重农固本,将农业农村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郑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保障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又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十年我国民生保障取得重大成就,在“民生七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展望未来,党的二十大要求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并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保障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现实看,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和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诸多新的风险挑战。谋划新时代社会保障发展,应当把握科学的方法论,包括系统观念、战略眼光、风险意识、国际视野、规律认知,以高质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支撑力量。

苏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授)认为,在关于经济问题和宏观调控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保持了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其中,稳定性表现在以前一直坚持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精神都得到了坚持,如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另一方面,宏观调控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个灵活性体现在对一些具体的目标和在做法上有一些微调,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宏观调控目标的调整。

具体来看,以前我们也非常重视增长,但这次报告把就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经济增长很重要,它不仅是保就业的根本,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在宏观调控的三个目标——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中,增长其实一直在我们的宏观调控目标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我们看到它的重要性相对来说下降,而就业的重要性相对来说上升。当然为了保就业,肯定是需要一定增长的,增长本身也是保就业的最根本的办法;但是在保就业方面,除了保持一定的增速之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专门针对就业的政策可以采用。所以,这个政策目标的调整,就意味着政策工具和体系也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方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历史新征程的纲领性文献。报告明确宣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全面部署了为实现目标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向世界庄严宣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近现代以来梦寐以求的目标,是在饱受民族屈辱之后急于奋起直追的根本愿望。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具有了坚实的基础,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成为首要的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新征程是接续奋斗的内在要求,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织激荡的必然产物。

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达到8.1万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作为实体经济核心的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在完成如此大规模、高速度增长的基础上,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秦雪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学系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报告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博大精深,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成就经验,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设立了奋斗目标,对工作和学习提出了总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既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荣耀,也是一份任重道远的责任。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主义的情怀、对实现中国梦的渴望和奋斗精神传递给青年学子,做好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引路人。

同时,报告还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应深刻认识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深入思考,积极学习,不断提升顶层设计和部门发展的结合能力,认真研判疫情下国际化工作形式,在危机中抢抓机遇,积极促进理论经济学等重点学科与国外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国际化合作的深度发展,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锁凌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认为,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概括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面向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面对时下前所未有的挑战,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发展是应对多重挑战的最有效方式。而在发展过程中,青年是受益者,更是未来的建设者、贡献者,青年群体蕴含着推动社会变革创新和人类进步的无穷潜力。他们是社会变革中最新锐而敏感的群体,也应该是最有理想、最有担当的社会力量,其成长最能反映社会变化,也最能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引领青年成长、赋能青年发展,是涵养可持续发展力量的关键。

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培养青年、教育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重任,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对教育者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培育出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如何培育出更多懂世界、懂中国、懂社会的高素质学生,如何培育出更多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使命,需要去不断探索、不断突破。

赵留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经济史学系长聘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此后,我国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上把市场化改革推向深入,日益发挥出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对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又同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存在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因此,必须深化改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制度保证。加快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需要从五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推进市场制度改革创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二是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三是加快制度创新,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四是健全体制机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五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郝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副系主任,长聘副教授)认为,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报告,以极大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总结了过去五年和十年的成就,提出了未来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基于对人类文明的包容性学习,也是基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发展经验和发展教训的深刻总结: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既意味着以农业现代化促进粮食安全以根本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也蕴含着以新的制度和技术解决大国治理中的各种因信息不对称和扭曲带来的效率损失。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题中之义包括并不限于:一是劳动在收入分配中更高的份额,二是地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缩小,三是高效率全覆盖的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四是政策制定不被某些利益群体绑架,五是通过有效的政策干预消灭贫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的现代化包括并不限于:一是教育的全面普及,二是人力资本和技能的提高及多元化,三是全过程民主给人民带来的幸福感。

张亚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史学系长聘副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突破。“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如果说党在早期的任务是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那么“现代化”就成为党在随后岁月中念兹在兹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党的十一大以来,进行现代化建设成为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基本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中“现代化”出现了85次,为历次大会报告之最,反映了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和思考是在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提高的。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属性、全面定义、本质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说明,将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

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以全新视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贡献,必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刘冲(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副主任,长聘副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新时代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迎来从“制造大国”、“网络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因此,要进一步聚焦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过程,加深学生对我国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数字经济等方面产业政策的认识,讲授好政策评估工具,指导学生利用大数据、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全面的评估与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合理性、有效性,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自信和自豪感。

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要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打造经济思想的创新,以研究成果咨政启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要持续关注中国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等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形成以微观大数据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交叉学科平台,通过有组织的科研,聚焦近年来取得飞速进步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针对这些行业的发展特点、当前影响和未来动向,形成学术论文和咨政报告,一方面为政府部门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争取在国际学术舞台和学术话语体系中,贡献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在公共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领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吴泽南(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经济学系副系主任,长聘副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是我国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提出,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驱动战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才是第一资源,随着中国的发展进一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一代青年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考验与挑战。作为人民教师,应进一步以严肃而活泼的态度对待科研工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们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思路与创新方向、勇敢去担当自身使命,是需要不断努力以切身行动探索回答的现实实践,亦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反复强调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要意涵。

李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委员,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认为,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强调其科学性,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包括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式现代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引领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全球治理中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积极倡导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新全球化进程,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张鹏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主任,副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当今世界“百年变局”正在加速演进,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百年变局中,党正在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新的方案。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必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更有实力去实现这个伟大目标。

陈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过去的五年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而言是充满挑战的五年,地缘摩擦不断、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事件影响深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然而,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上下一心,通过不断的努力取得很多伟大的成就。在科技上,载人航天技术让我国迈进了“空间站时代”,在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许多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经济上,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些成就是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切实肯定。

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提出,要继续为美好生活奋斗,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两年,我国生育率下跌幅度超出预期,生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重点。2022年进入老龄人口高速增长的平台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才能更好地做好老有所养。生育支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都是未来的国家战略,是全国人民需要共同努力应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王熙(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助理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报告进一步指明了为人民服务宗旨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也彰示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不但是这一代共产党人,更是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价值追求,“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依靠的力量,过去是、未来也将是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复杂问题的强大武器。

李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系主任,助理教授)认为,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令人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作为经济学研究者,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建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共同理想,为实现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建言献策。

作为青年教师,必须始终牢记身上承担的“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千钧之责,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有机地融入育人要素,鼓励和引导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培养思考能力、了解中国实践树立制度自信、坚持立德修身培养家国情怀、肩负时代重任坚定理想信念,成为同学们求学和成长路上的热心人、知心人、引路人。

猜你喜欢

二十大现代化报告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边疆治理现代化
报告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报告
报告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