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历史决议看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的基本方法
2022-03-15冯兵尚爽
冯 兵 尚 爽
(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历史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如何看待总结党史不仅关系到如何看待“来时的路”,而且关系到如何走好“前行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1]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的典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会议进行分析总结,为加强思想引导、澄清模糊认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为中国共产党总结过往、借鉴历史提供了范例,为奋力开创新局面、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提供了智慧与力量。
一、用具体历史的观点分析百年党史
(一)坚持用具体的观点分析总结历史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2]P213毛泽东亦多次对此观点进行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应坚守的基本准则。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坚持用具体的观点分析总结历史,根据不同时代的具体实际、不同问题的具体表现,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阶段进行具体分析、精准定位、科学评判,为澄清模糊认识、统一思想认识、总结实践经验、反思吸取教训打下坚实基础。
为深入剖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土地革命时期三次“左”倾错误的不同表现,《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其进行了具体区分。决议认为,第一次“左”倾路线的盲动主义,使红军脱离人民群众;第二次“左”倾路线,使红军实行冒险的进攻;第三次“左”倾路线形成了完整体系,除在建军、作战问题上的错误外,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实行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转移中的逃跑主义。这些评判科学具体地分析了三次“左”倾错误产生的原因,对其内核、外延、表现、影响进行了清晰认知与界定,是党以具体的观点分析历史的典范,对促使全党同志从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思想上进一步了解各次尤其是第三次“左”倾错误,提升全党全军鉴别能力,“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避免在今后工作上重犯类似错误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失误进行总结时,明确指出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由于想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道路但却缺乏理论准备与实践经验,加之片面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最终出现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左”倾错误,而像“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错误,就不只是缺乏经验的问题,还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如习惯沿用过去熟习却不适合现在的旧方法旧经验、“苏联领导人挑起中苏论战”[3]P323等。决议对探索进程中的失误进行了具体、明确的剖析,为深刻认知历史、分析总结历史打下了基础。
用具体的观点分析总结历史还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决议首次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历史任务进行论述,指出四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分别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4]。这一论断对四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任务进行了具体分析与精准定位,有助于正确认识、科学评判、有效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救国、立国、富国、强国的历史进程,对研究、学习、借鉴百年党史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是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体深入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在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上正确解决问题。
(二)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总结历史
历史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的,因此,“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5]P375。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总结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三个历史决议总结历史的一贯准则。
在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将历史事件置于具体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多次强调“‘左’倾路线的上述四方面错误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很深的社会根源”“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这些现象,在党还缺乏充分经验和充分自觉的时期内,是难于完全避免的”。[6]P105-11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亦指出,“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3]P323,因此,不能将问题简单归咎于某个人或若干人。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发展脉络之中,从特定历史背景出发进行是非功过、正确失误的考察是历史分析法的基本要求,更是科学准确分析评价历史、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厘清复杂背景,研究发生曲折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才能准确了解历史,正确看待党走过的道路,避免重犯类似错误。
此外,在总结各个时期的历史贡献之时,三个历史决议亦注重结合党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历史任务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圆满完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由此,通过与历史任务的对比分析,《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带领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不仅取得了重大成就,更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决议中的这些论断充分反映了党坚持以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总结经验,是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的典范。因此,在分析总结历史之时,既不能过分夸大历史环境的影响,将曲折、错误简单归咎于历史,亦不能无视历史环境的限制,脱离历史条件地苛求前人,而应在对历史事件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如实把握、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正确评价其历史作用与地位。
二、用客观全面的观点反思百年党史
(一)坚持用客观的观点反思总结历史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的中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7]P152“人们的意识取决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8]P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是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是历史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性。与历史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性不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通常指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的真实性、有效性,即尊重历史的客观性,从客观实际出发反映历史。这就要求我们“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9]P312,始终坚持以客观、唯物的观点分析事实、看待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分析总结历史时始终强调要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如实反映历史,不以情感好恶截取、歪曲、评价历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建立革命根据地,分配土地给贫苦的农民,使民族解放事业取得了伟大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期间亦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这样的曲折。对此,《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并无回避,实事求是地指出,“在这十年内,我党不仅有了伟大的成就,而且在某些时期中也犯过一些错误”,其中以一九三一年一月到一九三五年一月之间的“左”倾错误最为严重。[6]P7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与评价,指出“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左’倾路线的错误给革命根据地和白区革命力量造成极大损失”[4]。这些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客观历史的尊重与正视,对前进道路上所出现错误与挫折的直面与反思,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用客观的观点反思总结历史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彰显。此外,三个历史决议在总结历史之时,注重结合党史基本著作成果和党史界学术研究成熟成果对历史表述进行实事求是地完善,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新论断新表述。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前两个历史决议表述的基础上,“结合遵义会议具体组织安排和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增写了‘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拓展了遵义会议重大意义的概括和总结”[10],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客观性的追求与尊崇。
三个历史决议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既实事求是地对百年党史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行了总结,又实事求是地承认、直面、分析总结了探索进程中出现的曲折与失误,更对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予以精准定位与客观评价,是客观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典范。尊重历史的客观性,从客观实际出发反映、分析历史是科学评判、正确总结历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用客观的观点反思总结历史才能更好发挥历史“明镜照形、古事知今”的镜鉴作用。
(二)坚持用全面的观点反思总结历史
列宁曾指出,“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作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11]P156毛泽东强调切忌带着片面性去研究问题,指出“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9]P312。同时强调,“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9]P322因此,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一方面坚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局部,更要了解整体,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敢于承认与直面其不好的一面;另一方面要辨清主次,分清主流和支流,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三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伟大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亦承认了“在某些时期中也犯过一些错误”。同时指出,这些错误对于“整个中国革命事业说来,不过是一些部分的现象”。[6]P11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立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初步成就,又实事求是地指出我们在探索中出现了“文化大革命”等失误。同时强调成就是主要的,忽视或否认成就同样是严重的错误。[3]P30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亦坚持用全面的观点反思总结历史。决议指出,“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2]改革开放以后,党在各个方面作出了努力,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家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治理明显改进、生态环境保护日益重视、国防实力日益增强、“一国两制”取得举世公认成功。[4]总的来说,我们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在全面依法治国上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顺利的,前进方向是正确的,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1]
三个历史决议坚持以全面的观点反思总结历史,既没有回避失误和曲折,也没有否定成就与辉煌,而是在客观的基础上对百年党史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全方位总结,并准确把握了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体现了党对全面的、“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及“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方法论的坚持与运用,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党史、科学评判党史、学习研究党史,正确面对党史上的成功与失误,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挑战,于挫折中奋起,在进取中突破,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三、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总结百年党史
(一)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回顾总结历史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以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分析事物和历史现象,才能统观全局,从偶然中看到必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更好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12]P287
三个历史决议在具体内容和行文架构上始终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回顾总结党史。具体内容上,三个历史决议强调前期历史成就是后期实践活动的基础与保障。决议中提出假如没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总方针和为实行这个总方针的英勇奋斗,则抗日战争不能实现;[6]P75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3]P300;党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分别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以及“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4]等论断,充分肯定了前一历史时期的发展为后一历史时期发展所创造出的政治、经济、社会及制度基础,彰显了百年党史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历史进程。行文架构上,三个历史决议均对前一阶段的历史进程进行回溯与总结。中国共产党认为,历史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要始终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研究总结历史。就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要更好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32年党的方针政策,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历程中的成绩与缺点、正确与失误,就必须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因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篇以十分之一的篇幅对新中国成立以前28年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除序言对百年党史进行系统总结外,更是用四分之一的篇幅对前三个历史时期进行了详尽回顾、分析与总结。过去、现在、未来是相通的,只有深刻了解过去才能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决议的这种谋篇布局是党以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的确证,有利于看清中国共产党铸就百年历史伟业的原因,总结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经验,弄明白怎样才能继续建功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在此基础上胸怀“两个大局”、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展现新作为、完成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二)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回顾总结历史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而不是直线式的,发展是在回旋、曲折中前进、上升的过程。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就是要允许并正确看待前进过程中出现的短暂回旋、曲折。统观三个历史决议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历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受了1927年和1934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3]P295,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进程中出现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曲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正如列宁所说,“如果从实质上来观察问题,难道历史上有一种新生产方式是不经过许许多多的失败、错误和毛病而一下子就确立起来的吗?”[2]P15“封建经济制度为了证明自己比奴隶经济制度优越,大约费去了二百年……资产阶级经济制度为了证明自己比封建经济制度优越,大约费去了一百年”[13]P598,这些制度在逐步确立和探索发展进程中都出现过曲折与回旋。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完全不同,没有先例和任何经验可参考借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发生一些错误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但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中国共产党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推翻了三座大山压迫,取得了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进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实现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4]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1]。这些进程与论断充分表明在曲折中前进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总结历史的确证,我们要正确看待和直面前进进程中所出现的曲折和回旋,允许现存制度有一个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有一个被人们逐步认识和掌握其发展规律,进而取得更大成就的发展过程。
四、辩证看待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的关系
(一)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14]P287“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5]P103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6]P21。中国共产党对此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真心相信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三个历史决议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予以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无数先烈和全党同志、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牺牲奋斗的结果”[3]P298,“我们党要坚持革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3]P34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更是把“坚持人民至上”总结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4],更加凸显了党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清醒认知与绝对重视。三个历史决议充分认识并肯定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党领导人民英勇牺牲换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党领导人民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是党领导人民艰苦探索出来的,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领导人民砥砺奋进、埋头苦干创造出来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和教训充分证明,人民群众蕴含着无限的力量,只要我们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能够汇聚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磅礴伟力,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克服任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只要我们始终牢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剧作者”、见证者、创造者的身份,始终扎根于人民、依赖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奉献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就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更大的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能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17]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全党要继续牢记三个历史决议总结的历史经验,切实“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8],带领人民团结奋斗,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二)辩证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在明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础上,强调要辩证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一方面历史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具体历史事件的外貌或某些后果发生变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在共产主义运动中,领袖人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P325就中国革命和建设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农村包围城市正确革命道路的开辟,没有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如果没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另一方面要明晰历史人物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并把个人活动同人民群众的活动,特别是先进阶级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三个历史决议始终清醒认知历史人物的作用,认为其作用的发挥不能离开人民群众。《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党永远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3]P34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亦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4]因此,要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就要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去,全面分析其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事件、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设身处地地评价其功过是非,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形势来谈论得失,也不能以现代的标准或尺度去衡量评判,既不能把成功简单地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挫折简单地归咎于个人。只有在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础上辩证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才能客观对待包括革命领袖在内的历史人物,才能正确了解历史、总结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但这些经验不是自然存在、自发生成的,必须对百年党史进行全面、深刻、系统的总结。三个历史决议以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对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辩证看待百年党史中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的关系,对推动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以史为鉴,学习好、把握好三个历史决议的深意,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既回望过去、又立足当下、更着眼未来,从历史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