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再造视阈下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2022-03-15吴建平
吴建平
(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江苏 常熟 215500)
图书馆空间是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获取知识与提供服务的公共知识空间。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知识传播与交流方式[1],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空间功能和布局已难以满足读者对资源与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对传统图书馆的物理空间进行功能再造,构建资源与空间融合的立体空间服务体系,是高校图书馆根据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谋求跨越式发展与服务转型的迫切探索。
1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起因与发展现状
1.1 空间再造的起因
高校图书馆建设经历了从“重藏轻用”到以文献信息服务为中心的“藏借阅一体化”的转变,建有大开间的图书、报刊、电子阅览室等。随着网络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2],图书馆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模式和空间布局已难以满足读者的学习需求。高校图书馆管理者本着“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主动探索、研究图书馆的空间再造理论,并积极予以实践。
1.2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与服务实践
随着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理论的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再造实践工作[3],从打造学习空间、阅读空间、创客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知识共享空间、智慧空间发展到打造多功能空间[4]。高校图书馆坚持“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对空间布局、设备家具陈列、文化资源展示等进行了重新规划[5],为师生读者的学习交流、科学研究等提供了舒适的空间。一些学者还针对资源、服务体系与空间再造的融合进行了研究,如:袁红军调查分析了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情况[6];吴建中总结了澳门大学图书馆服务转型的策略,即建设线上线下并重的全媒体服务体系,形成教学、科研、知识转化并重的知识服务体系,发展阅读力和创造力并重的全人教育[7]。这些理论研究与实践为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和服务转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 空间再造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
2.1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以馆藏纸质文献为基础,向读者提供文献的借阅、参考咨询等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数字资源的大量涌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向为读者提供借阅、参考咨询、查收查引、信息素养培训及阅读推广服务等。虽然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发生了变化,从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的主动服务,但其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基本属性和职能没有改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高校图书馆不再是读者获取资源的唯一渠道,其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期刊借阅率下降,阅览座位经常空置;另一方面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已成为新的学习模式,原有的空间布局和服务功能已难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高校图书馆需要改变以文献提供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2.2 空间再造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意义
2.2.1 空间再造能体现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纵观一二三代图书馆以馆藏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再到以知识为中心的发展历程,都是根据社会发展趋势与读者需求进行的改变。面对信息时代读者的多元化需求,高校图书馆正在寻求变革与服务转型。空间再造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体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
2.2.2 空间再造能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转变。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是以馆藏资源为基础的被动服务模式。为了满足师生读者的多元化需求,高校图书馆应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空间再造,改变馆舍原有的空间布局,重新打造学习空间、阅读空间、创客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知识共享空间、智慧空间、特色主题空间等多功能空间,提高服务能力与效率,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空间服务,循序渐进完成服务转型。
2.2.3 空间再造能完善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空间再造的目的是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为其开展新型服务提供物理支撑。高校图书馆只有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才能支撑硬件的运转,展现空间再造的价值。
3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融合资源进行服务体系构建的策略
3.1 打造学习空间,构建信息素养培训体系
高校图书馆打造的学习共享空间是包括研讨室、自习区、上网区、检索培训室等在内的无线网全覆盖的学习空间,是集阅读学习、交流思想、讨论学术、培训与咨询于一体的共享空间。在功能设计上,高校图书馆注重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对读者的学习支持;在服务模式上,高校图书馆既重视物理空间建设,也注重挖掘读者的潜在需求,构建信息素养培训体系,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智能化、多元化的服务。高校图书馆构建的信息素养培训体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新生入馆教育体系,分阶段多途径推送学习内容。在新生入学前,高校图书馆可制作入馆教育学习视频教程,先让新生线上学习文献分类、图书检索、借阅的基础知识,再进行线上测试,并根据测试情况给予新生一定的借书权限;在新生报到后,高校图书馆可分学院、分批次组织新生参观图书馆,组织线下讲座培训,引导他们掌握馆藏资源的获取方式。二是建立信息素养培训体系,定期举办“1小时信息素养培训”讲座。高校图书馆可面向大一、大二学生讲授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面向大三、大四学生组织中国知网、读秀学术、万方数字资源、EI、SCI、IEEE等数据库检索技巧、学位论文检索、文献综述写作、文献管理软件、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等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学术研究能力。三是建立信息素养活动体系,举办书海寻宝找书比赛、数据库检索课件和短视频制作比赛、数据库检索技能比赛、学位论文索引编制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是建立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体系,开设文献信息检索选修课,把信息检索的相关知识嵌入专业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些体系有不同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培育对象和任务目标,高校图书馆要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根据年级与学科的需求组织培训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与加工利用能力。
3.2 打造阅读空间,构建阅读推广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应通过阅读空间建设,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开展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构建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引导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把经典阅读作为“书香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专门打造了经典阅读空间,如:同济大学图书馆的“闻学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偲怡园”、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的“经典阅读共享空间”、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至善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明德讲堂”等。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设置了专门的经典阅读图书展示与阅读区,为学校开展经典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支撑;在线上推出了经典阅读考试系统、导读讲解视频,塑造了“三代同堂共读经典”和“湖畔书友汇”阅读推广活动品牌,满足了师生的多元化阅读需求。
3.3 打造特色空间,构建文化育人服务体系
文化特色空间、地域文化空间、红色文化空间是以特色文化、地域文化、红色经典为核心的、面向师生读者开展主题教育的特色空间,是高校图书馆协同文化育人、文化传承的课堂,是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的亮点与特色,如: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钱学森科学精神与教育思想”主题教育馆、华南师大图书馆的“博雅斋”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空间、宁德师范学院图书馆的“畲族展览馆”和“闽东红色文化教育中心”及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的红色经典教育馆等。
4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促进服务转型的思考
4.1 资源整合科学化
高校图书馆应坚持读者第一、服务为本的服务理念,评估图书馆对教育教学的贡献,根据读者需求构建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精准化和智慧化服务;整合实体空间资源、文献资源、人才、技术与设备设施[8],将资源与服务进行有效融合,对纸质馆藏进行合理规划与有效存储,建设休闲空间、展览空间、创客空间等,促进空间建设的多样化、智慧化[9];开展线上服务与云端服务,加快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转型的步伐,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多元化需求。
4.2 信息服务人性化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以师生读者为主,有条件的图书馆要面向社会,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特色,按照专业、年级等划分不同的读者群体,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撑;通过线上和线下的问卷调查、大数据统计分析等方式,获取读者的阅读习惯、资源利用情况,挖掘读者的潜在需求,并根据读者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完善服务流程;重视馆员的服务工作体验[10],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4.3 质量管控制度化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图书馆服务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制订图书馆发展规划,明确服务转型的目标与实现路径、推进时间安排,细化服务质量标准,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估,构建集规划目标、过程控制、评估评价于一体的图书馆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如:以图书馆发展规划与建设为目标,形成纲领性文献;加强过程控制,进一步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修订和完善图书馆年度考核文件和岗位聘任标准,细化落实岗位职责,明确各岗位工作标准等。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应构建分类分级考核体系,坚持常规业务检查、工作交流、技能竞赛与考核评优相结合,提升工作效能;注重考核结果应用,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提升服务效益。
4.4 服务创新本地化
图书馆始终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机体。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与时俱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节俭型空间建设模式[11],把以解决读者问题为主导的个性化参考咨询服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12];避免出现“重改造、轻服务”的失衡局面,开展服务机制的创新、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行政机构部门的重组等工作,在传统读者服务部的基础上设置学科服务部、阅读推广部,明确规定各部门的工作目标与职责,加强不同部门的合作交流,营造服务人人有责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对外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对内培养有潜力的优秀馆员,提升馆员整体素质,激励馆员在知识服务的环境中加快角色转换[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