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染病学课程思政的要素分析及实施路径

2022-03-15任桑桑施毓陈智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传染病思政课程

任桑桑 施毓 陈智

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明的教育的根本任务,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同时强调,“课程思政”是实现价值观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传染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与人民健康和生活密切相关,且对社会、经济、文化,甚至外交与战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2]。学习传染病学的基础和临床知识,能够使学生掌握传染病诊治技术并具备传染病防控能力,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传染病学“课程思政”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在传染病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更加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生命,激发学生学习传染病学的内驱力。教师作为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挖掘传染病学“课程思政”内容和要素、设计并建设好实施路径,使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将极大地提高传染病学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1 传染病学的特殊性

传染病学是一门强实践性的学科[3],其教学研究对象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医护人员在救治的过程中存在自身被传染的风险,国家专门出台有针对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性和政策性文件,这些特殊性决定了传染病学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教学内容和立德树人的天然优势,是融入思政教育、加强党的领导的优秀载体。

2 传染病学课程思政的内容要素

基于传染病学上述的传染性、实践性、法规性和政策性的特点,深入挖掘传染病学“课程思政”的要素,并在教学中加以体现,具有重要的价值。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对于传染病的处理,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制度会有不同的处理理念和方式[4,5]。本次新冠疫情中,我国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动态清零目标,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取得全球最好防控效果,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2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根除或控制经典传染病如天花、血吸虫、脊髓灰质炎等,新发突发传染病如新冠肺炎等方面不惜经济代价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民健康为先的宗旨。

2.3 医者仁心的人文精神 在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新冠肺炎等高风险的传染病救治中展示了医护人员的牺牲奉献精神;对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等传染病弱势群体的关爱,体现医者仁心的人文关怀。

3 建设传染病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3.1 建好教师队伍,提升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

3.1.1 建设政治坚定的教师队伍 坚守正确的政治观是始终把牢思政教学方向的指明灯。作为传染病课程授课教师,必须在专业授课时恪守政治纪律,在讨论涉及政治的学术理论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指示。在“新冠肺炎病毒溯源”问题上,必须自觉抵制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毫无事实根据的无端污蔑。在比较国内外新冠肺炎防治措施时,积极展示党和国家采取的有力措施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1.2 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意识 具体可通过以下方式:组织专题讲座、学习班或培训班等方式进行理论学习,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邀请传染病学前辈讲述传染病救治中的英雄事迹、历史成就和感动点滴,提升医者仁心的情怀和立德树人的信念;思政专职教师或有思政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参加授课教师的试讲点评及正式授课的课堂旁听,及时指出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不足之处。

3.1.3 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教学内容建设为传染病学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关键支撑载体和条件保障。提升教师传染病学的“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专业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辩证批判思维能力,提升诠释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的站位;广泛阅读传染病相关的人物传记、科普书籍、报刊,了解国内外的医疗动态和发展,扩展思政知识储备库,提高专业与思政交叉的敏锐度;提高传染病学教材、教案、教辅的改编和整合能力,保障思政元素和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

3.2 优化课程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2.1 设计思政专业融合的教学方案 思政教育需要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将思政引导蕴含于学理阐释之中,避免空洞的政治说教,以创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振发人心的学习体验。例如,在传染病学总论教学时,讲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染病防治取得的巨大成就;在重大传染病(乙型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时,可融入中国实行的结核免费治疗,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以及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免费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孤儿实行免费上学等所取得的成效,彰显“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情怀、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2.2 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教师在临床工作中,会接触到大量的临床案例,经过思考、整理、总结,可作为丰富的思政教育的内容。尤其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通过各种抗疫先进事迹的讲述,可以更深刻地让学生体会到医生的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因此,要鼓励教师去发现日常工作中的教学案例,思考如何将专业与思政融合;也可以定期组织教师们集中讨论案例,分享“课程思政”教学相关的所见和所思。

3.2.3 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利用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提升课堂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例如:利用角色扮演教学法,由学生模拟抗疫场景,充分体会一线临床抗疫人员的内心、情感、行为,从而获得更生动、持久的感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在介绍传染病治疗技术时,通过电话视频会议连线一线的科研工作者,讲述他们艰苦奋斗、自主研发的故事;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思政教育,提升教学的效果;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第二、第三、第四课堂的作用。

3.3 突出以情动人,强化思想引领和人文感召

3.3.1 价值塑造的思想引领 价值观塑造应贯穿于传染病学教学的始终。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掘反映正确价值取向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塑造。如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在落后的科技条件下仍然坚持抗疟药的研究,最终从古代文献中获得启发,成功研制出青蒿素,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

3.3.2 促人共鸣的情感感召 成功的情感感召能够放大思政教学效果。例如,传染病学课程教师在讲述新发突发传染病时,通过具体事例宣扬中国医务人员在抗击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人感染甲型H7N9 禽流感以及新冠肺炎的无畏、牺牲、奉献精神,常能激发学生投入医学事业的献身精神、使命感和责任感。专业课教师自身需要较好的表述能力、善于利用各种先进教学技术和方法,可以充分营造“课程思政”教学的情感感召,促进学生产生共鸣和共情,最终为思政课教学带来“推力”。

3.3.3 贯穿始终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表现为对人和生命的尊重、关心、关爱。传染病引起的疫情传播,可能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理念冲突等。另一方面,相比于其它疾病,传染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会对患者造成生理上的影响,还会对患者及其周边人群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和压力;一些传染病患者会由于害怕受到歧视而隐瞒病情,也会由于内心顾虑造成对医生不信任,产生医患问题[6]。因此,医生需要给病人更多的安慰与鼓励,帮助患者正确看待病情,充分发挥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和尊重生命的医学人文精神。教师要注重将人文素质的熏陶和培养融入专业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从而培养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素养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3.4 完善质量保障,做好课程评价和教师考核 制定传染病学“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持续推进“课程思政”质量的提升。传染病学教研室应依据思政教学的要求,结合传染病学教学的自身特点做好顶层设计,评价体系应该涵盖“课程思政”各个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理念、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评价等的监测、规范和评估。可通过教学督导和学生们对教师的课堂及课外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及时反馈至教师以做出教学调整,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此外,要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到教师教学考核中,在教师考核评优中突出“课程思政”方面的育人业绩,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奖励、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在教学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从制度上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思政”建设。

4 总结

传染病学作为重要的临床医学课程,学生仅仅学好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具备法制观念和人文精神。因此,将传染病学专业知识和思政教学有机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密切相关,教师应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全方面地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自身的传染病学“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自己的传染病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授课技巧,在教学过程中以生动的方式将传染病学专业和思政教育融为一体,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启发学生思考与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传染病学教研室等教学组织应严格把控备课、教学、督导及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质量,切实构建传染病学“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

猜你喜欢

传染病思政课程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