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服“自我服务偏见”

2022-03-15艾广明

共产党员(辽宁) 2022年3期

文/艾广明

人们取得成绩时,常常把功劳归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这也情有可原;可如果失败了呢,有些人却不从自身寻找原因,往往归结于“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运气不佳”“大环境不利”等外部因素。这并非偶然,人们看问题、想问题容易受到自身局限,自觉不自觉地就不客观、不科学了。西方流行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将这类心理概括为“自我服务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指的是人们在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一方面轻易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方面又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自我服务偏见”表现在很多方面,在伦理道德上很多人觉得自己做得够好。工作能力呢,很多人自我感觉优于他人,高于一般水平,可那么多人都高于一般水平可能吗?澳大利亚一位心理学家曾对一家公司做过调查,发现86%的人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评价高于实际水平,只有1%的人认为自己的业绩低于平均水平,很多人把自己看得偏高了!

“自我服务偏见”还表现在虚假的普遍性和虚假的特殊性上。人们在做一件不大合规的事时,往往想到大家都如此,自己不过随波逐流。但到底有多少人如此,有调查数据和统计资料证明吗?也未必,也许只是自己的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已经把自己的愿望掺杂进去,看问题就不那么理智清醒了。当人们做成点儿事情,显露有些才干时,又可能感觉自己与众不同,甚至以为只有自己才具备这本事,这就陷入虚假特殊性的迷思。因成绩欣喜可以理解,但由此认为自己卓尔不群,他人无可企及就没有根据了。

各种职业、各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有“自我服务偏见”,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尤其值得关注。有权威、说了算的人更容易产生这种“自我服务偏见”心理。因为有权,有影响力,说上句成为习惯,属下的人怎敢指责?一件事情出错时,有的决策者并不冷静分析原因,动辄吹胡子、瞪眼睛,雷霆震怒地训斥人。别人可能有责任,也可能是直接责任者,但决策者自己呢,能撇得清吗?拍板决策的很可能是主要责任者呢!

出现“自我服务偏见”不值得大惊小怪,说话办事的主观愿望自然影响到知觉,也影响到思考。关键是自己要清醒,努力避免偏见,不能歪曲事实,也不应该强词夺理,“拿不是当理说”。领导者、管理者应该自觉克服自我服务偏见,加强“自重、自警、自省、自励”的修养。

人们都希望得到赞美,领导干部及公众人物常以受赞许的方式展示自己,这本无可厚非。可在赞扬声中也应该保持清醒。“我的讲话挺有水平”“我这件事做得很棒”,内心自我肯定时很容易想到别人也都这么评价,其实未必真有那么多人,有那么强烈的响应。想象别人怎样评价自己时,要先注意纠正心理上的“自我服务偏见”。

有些公众人物为了避免给人留下傲慢的印象,常有一些含弦外之音的谦虚。某人在大家眼里已够精明了,自己却常说“我是笨鸟先飞,我靠的是勤能补拙”,谁能真的以为说话者是“笨鸟”呢?这自谦反倒显得言不由衷,虚伪的谦虚其实是掩饰自己优于别人的想法。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屑于刻意表现自己,才更为可取。